《山西日报》刊登关于我校的报道:从两项科技大奖看高校治学之道
12月23日,《山西日报》第6版整版刊登题为《从两项科技大奖看高校治学之道》的报道,以我校为例,从我校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背后的故事出发,探寻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与启示。
从两项科技大奖看高校治学之道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其中,山西大学一举荣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该校光电研究所所长张靖教授领衔的“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校副校长、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程芳琴教授领衔的“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项有“显示度”的成果背后,往往是多方努力叠加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山西大学紧抓“部省合建”“率先发展”以及山西省“1331工程”等重大机遇,秉持“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把学术使命和服务贡献作为驱动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双轮”,主动打开边界,加快开放,协同创新,深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不断提升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一直是转型山西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我省创新驱动的短板所在。如何能打造出星光璀璨的高水平大学学府、承接发展所需、满足百姓所盼,是多年来全省上下普遍关切的话题。近日,记者走进山西大学这所百年学府,透过该校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背后的故事,也许可以从中寻求到一些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与启示。
山西大学副校长程芳琴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成员在平朔煤矸石电厂现场调研
探锅炉,科研人员的“必修课”
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矸石曾是无数煤炭企业心头的“朱砂痣”。每生产1吨煤,大约要产生200公斤煤矸石和煤泥,这就造成煤矸石堆积成山。许多煤矸石发电企业都因煤矸石硬度大、污染严重而发展受限。所以,如何解决煤矸石、煤泥在堆存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成为一个亟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从2011年开始,程芳琴团队把对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的研究方向对准了煤电企业的大规模工业化利用。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杨凤玲是团队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由于煤矸石硬度大,颗粒入炉后会磨损锅炉的耐火材料和水循环系统。想让“吃”惯了电煤的锅炉改吃“难消化”的煤矸石、煤泥,难度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些一线的实际问题,钻锅炉就成了大家每天的“必修课”。锅炉检修时,内部温度也能达到40℃~50℃,炉膛和烟道内满是灰,环境特别差。但大家爬高爬低毫无怨言。“只有深入一线,我们的理论和实际才能对上。”杨凤玲说。
程芳琴坦言:“企业技术创新只有和高校的基础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在推进科技强国的路上走得更快。而高校科研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就是从研究成果到企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因为高校的评价体制和企业的评价体制不一样。在高校研究出来新的成果之后,发表了论文就等于是划上了完美的句号;但对企业来说,科研成果必须应用到生产经营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才算完成。”
要聚焦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就必须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对此,程芳琴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学校以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有组织科研,在不断改革中有效推进学校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基本形成了‘弘扬科学精神,尊重学术规律,坚持学术自由,倡导个性发展,鼓励质疑与创新’的科研氛围。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我们最终才能‘把论文写在产品上’。”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张靖教授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接力跑,好团队的好传承
张靖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两排照片,上面一张张的笑脸,都是他的学生。
谈起团队的成就,张靖对自己的恩师彭堃墀院士念念不忘:“我博士毕业后彭堃墀老师就给了我一个实验室,让我有了一个独立的发展平台。所以,现在我对年轻人也一样,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我们实验室就会给他一个独立的平台,让他们更有发展的动力。”
2020年,在彭堃墀院士及张靖教授“爱国、攀登、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申恒从海外归来,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回到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创建了山西省第一个量子计算实验室。他告诉记者:“张靖老师沿袭了彭堃墀老师‘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我们年轻人提供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宽松发展环境,专门为实验室配备了研究助手与宽敞的实验空间,保障了实验室的良好发展。正是在张靖教授等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于入职当年就拿到了学校首个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可以说,我的科研成果得益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以及各个职能部门提供的支持。”
张靖认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多年来,正是由于学校在制度保障、经费、场地等资源以及职称评选、人才引进、奖励激励等政策方面的扶持,研究所才有了一支由院士、“杰青”“长江”“优青”等组成结构合理、能力扎实的国家级人才队伍,建设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创新引智基地等量子科技领域重要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高起点,本科生走进导师的实验室、工作室
本科生可以到导师的实验室、工作室与导师、硕士生、博士生交流,也可以免费做实验研究,这在山西大学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纸上谈兵与实干的区别。我们在实验室排列仪器、搭建光路时,会遇到很多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比如我们用了整整5天时间来组装优化前期光路中的单模耦合光纤光路,中间不断调节、反复优化,直到出现令我们满意的平行光。”2018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王宁很幸运在本科阶段就拥有了这种进入学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的机会。春枝萌芽,气候宜人,背着书包走在宿舍与研究所之间的柏油路上,成为他大学生活中最温暖的记忆,因为自己的每一步仿佛都踏在希望上。
2020年11月,2017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顾正宇在王鹏军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玻色原子混合的超精细态自旋交换研究,第一次以本科生的身份近距离接触到如此前沿的实验操作系统以及深奥复杂的光路设计,他感到十分震撼。虽然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但时常感叹本科时就能够进行科研训练培养。能够一窥物理学前沿进展的惊喜令他毕生难忘。
山西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耿彦峰介绍说:“目前,我们正处于从‘如何教’变成‘如何学’的教育阶段,山西大学从学生的思想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方面开展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一是重塑培养目标,以前更多是培养专业人才、国家栋梁,现在我们希望培养更多领军人才;二是重构知识体系,我们的知识体系要更加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三是变革教学模式,从以前常规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的研究型学习模式,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研究性训练,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育全过程。
山西大学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师生在取样
改评价,学生可以给老师打分
多年来,老师给学生打分天经地义,而在今天的山西大学,学生给教授和老师打分已成为寻常事。
对于自己手中的给老师打分的权利,2019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王贝宁对记者说:“当代大学生有着对知识渴求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面临着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除了作为课堂教学的受众,我们更希望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学生评教制度不仅能增加我们的教学参与度、收获度与满意度,还能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对方、尊重对方,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评教制度的实施,真正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段迎君认为,学生评教制度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参与者,赋予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发言权、建议权,落实了“以本为本”。通过评价问卷,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课程的系统性、生动性做出整体判断,评教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自己在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需要改进的方向。同时,学生给教师打分和评价结果的排名可以督促教师将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更加注重课前备课、课后整理以及课堂的教学组织,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生动性,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瑞敏深有感触地说:“当前,山西大学实行岗位绩效制度,考核内容摒弃‘五唯’,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每位老师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所在,发展目标非常明确。这一考核制度使得每一位教师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积极起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干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下,每位教师都不能懈怠,更不能‘躺平’,都在静下心做好本职工作。”
山西大学举办青年科学家与青年学子共话成长暨读书分享活动
聚人才,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学科建设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乔志伟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加盟了山西大学,学校为他配套了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划拨了1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建设实验室。2019年,他代表山西省参加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他告诉记者,作为有着深厚底蕴的百年老校,近几年,山西大学在部省合建等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真正践行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校训,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学校制定了促进青年学者发展的各种制度,全方位激励青年教师静心科研、潜心教学、用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据统计,2018年以来,山西大学通过加强平台建设、环境建设,加大投入,全职引进各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7人,其中包括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6人;柔性引进学科领军人才13人,其中包括院士5人;引进博士教师199人。教师质量和结构持续优化,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65.5%。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瞄方向、架重炮、撑产业”,在汇聚人才的前提下,近年来,山西大学的学科建设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对接山西光电信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物理学和哲学两大学科群,全面构建面向产业发展的学科链、人才链和创新链。2020年,物理学科被青塔“云数据”平台列为“最具发展潜力学科”,并获得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提升。哲学学科群组建“哲学与现代性协同创新”和“三晋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两个研究平台。此外,学校于2020年申请设置“文化旅游”本科专业,中国史学科增设“文化旅游”学科方向,逐步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特色,努力打造“产业牵引—科研项目带动—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的创新生态链条。
启示录,按教育规律治理高校
对于取得的成绩,山西大学副校长马杰深感欣慰,他认为,这是该校近年来“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成效,同时,也是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山西大学紧扣科技前沿、国家及山西重大需求,把地域特色、区位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把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紧密结合,以国家科技奖的突破带动科研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快速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与此同时,始终坚持“办好的教育,做有用的学术”理念,紧紧围绕“学校统揽、学科统领、经费统筹”建设思路,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山西大学校长,2018年9月30日,黄桂田从北京大学调任山西大学,他坦言,作为百年老校,山西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教职员工都有干事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办学理念不够开放,思路封闭,激情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学科发展不是站立在大地上,而是在走钢丝。科研方面也多是散兵游勇,缺乏规划组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受到很大影响。
黄桂田认为:“育人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要素,学校所有人的工作都要为育人服务、为人才服务。高水平大学离不开开放的办学理念,对山西而言,高校影响力要想冲出娘子关,首先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要冲出娘子关。必须追求与全国甚至全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去对标,而不是关起门来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进行竞争比拼。不能以管理企事业单位的做法去管理高校,而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去治理高校。一流的大学都是‘压’出来的,也是靠好的体制机制激励出来的,所以,我们就是要在体制机制设置上,让好好干活的人有好的回报。”
转载来源:山西日报
封面拍摄:方宏超
网络编辑:瑄瑄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家长花200万给娃集奥特曼卡没集齐
- 吴学林副院长一行赴六盘水市水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参加我院办学点揭牌仪式
- 征集|表白教师,我们是认真的~!
- 如何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8月书单来了!
- 不再是裙子和高跟鞋?乌克兰廉航空乘新制服长这样……
- 2021年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第一批拟录取名单公示
- 颂歌献给党丨湖南铁道师生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共庆建党百年
- 我校参演南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艺晚会
- 联谊·节日|父爱如山 “爸”气来袭 Father's Day
- 2021年专业推介 | 旅游管理
- 母亲,我想对您说......
- 名刊进校,颂诗献党 ——我校初中部联合《星星》诗刊举办献礼建党百年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