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仅52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
近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工作顺利完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纳入新序列管理的19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依托我校建设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优化整合评价,正式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
据悉,全国高校牵头建设纳入新序列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52家,占总数的27%。我校也成为新序列中全国仅有的3所农业院校之一,中心纳入新序列管理将进一步促进我校植物保护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建设。
2021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工作,按照“减量提质”的总体要求,仅42%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新序列。8月,我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加了第二批优化整合,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专班,积极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云南省发改委等多部门沟通协调,开展了多轮校内外专题研讨并组织了中心工作成果评价,最终形成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方案。
国家发改委要求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工程中心要坚持以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为出发点,聚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打造成为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发改委将加大对工程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任务需要,推动工程中心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同时,将对工程中心严格管理考核,每三年开展一次评价,实现动态调整、优存劣汰。
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3年11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2009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认定并正式成立运行。
工程中心立足喜马拉雅山东麓纵向岭谷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瞄准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前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乡村振兴重大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重大技术成果的系统集成和转移转化,构筑我国边境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国家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开展主要农作物、农业微生物等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研发基于遗传多样性的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防治技术,开发新品种和新产品,为国家食品安全提供科技战略力量。
开展主要农作物、农业微生物等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深入研究物种多样性互作协同效应和机理,研发推广基于物种多样性的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关键技术,形成创新成果并大规模应用,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我国西南农业生境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研究,深入研究生境多样性特性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相耦合机制,研发基于生境多样性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关键技术,并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推动高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针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一化种植致使病虫害爆发流行的难题,从云南元阳梯田传统水稻品种经久不衰的现象入手,解析了水稻抗病基因多样性是维持梯田稻作系统持久抗病的核心机制,构建了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关键技术体系,攻克了稻瘟病等防治高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国际难题,减少化学农药施用90%以上。相关成果在Nature、PNAS、eLif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建成“中法国际联合实验室(PLANTOMIX)”,先后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学研究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针对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国产种子“卡脖子”的问题,依托云南“植物王国”丰富的遗传资源优势,培育了水稻、玉米、马铃薯、药用植物等新品种100余个,育成的系列携带热带亚热带血缘的抗病高产玉米品种在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大面积应用,育成的药用植物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100余万亩,实现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助推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省份。
利用物种多样性解决限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针对作物大面积单一化种植致使病虫害爆发流行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的难题,从生态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解决难题的新路径,探明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的化感、稀释、阻隔等互作机理,创建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虫害的技术体系,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等地区累计推广应用3亿余亩,减少农药投入50%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社会树立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范例。相关成果发表论文175篇,专著10部,专利12件,技术规范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药材是中医的物质基础,药材质量下滑是限制中医复兴的重大难题。针对“三七”等名贵大宗药材高产低质、农残重金属超标、连作障碍、与粮争地等问题引发的产业危机,解析了林下“物种互作”和“生境耦合”原理,创建了质量第一、回归山林的中药材生产理论和技术体系,从源头解决了药材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推动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成果在Molecular Plan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5篇,专利28件,地方标准3项,获“全国发明展览会科技助力扶贫专项奖”。
针对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和“柑橘癌症”黄龙病等经济作物重大病害的防治难题,利用云南丰富的微生物遗传资源,筛选获得了多株高效生防菌,研发形成了系列生防产品和配套技术,解决了长期制约蔬菜、水果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技术推广覆盖全国50%以上十字花科根肿病重病区,攻克了柑橘黄龙病只能移除病树无法治愈的国际难题。相关成果在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Microbiological Research等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一等奖。
针对西南山区夏季低温多雨,马铃薯晚疫病常年爆发流行危害严重的难题,将我国西南热区冬季少雨生境与抑制马铃薯病虫害流行条件相耦合,建立了利用冬季生境控制病虫害的理论体系,构建了冬季马铃薯控病虫高产关键技术,减少农药使用75%,平均亩产3.2吨以上,创出我国冬季马铃薯最高亩产。技术累计推广应用2000余万亩,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冬季马铃薯产区。相关成果发表论文98篇,专利11件,专著1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雨热同季导致葡萄病害爆发流行,产业停滞不前的难题,探明了低纬度高海拔生境条件下葡萄主要病害爆发成灾机理,建立了调控水分生境控制葡萄病害的理论体系,创建了雨热同季区域调控植株冠层水分生境技术和低纬度高海拔干旱河谷区生境耦合控病关键技术体系,攻克了多雨产区葡萄病害爆发流行难题,减少农药使用80%以上,近三年来示范推广232.9万亩,助力云南省建成了我国低纬度高海拔优质酿酒葡萄和早熟鲜食葡萄生产重要基地。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5篇,授权专利5项,制定技术规程14项,颁布地方标准1部,为葡萄病害的生态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工程中心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依托西南地区资源禀赋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专业特色,创新了面向边疆贫困地区的科技和教育扶贫新模式。一是动员教师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组建了一支院士专家科技扶贫团队,驻村开展科技扶贫。充分挖掘边疆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在山区发展林下有机中药材产业,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在河谷区发展冬季特色水果蔬菜等产业,把“冬闲田”变成“致富田”。构筑了“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扶贫模式。近三年来,科技扶贫成就了冬马铃薯、林下有机三七、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等一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冬马铃薯基地、早熟鲜食葡萄基地、林下有机三七基地,谱写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的大地论文,助推了澜沧、会泽、剑川、姚安、南华等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二是围绕边疆“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重大需求,重点解决扶贫扶志扶智中应用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自2016年起,开设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把教案融于技术操作过程,把学习成绩落实在学员劳动成果上,手把手教、面对面学,评价期内累计培养了林下三七有机种植、冬季马铃薯种植、冬早蔬菜等34个班2040名“直过民族”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学成回乡后,全部实现脱贫,其中50%的学员带动了家人和亲戚脱贫,10%的学员带动了全村群众脱贫。这些乡土人才不仅在脱贫攻坚中做出了优越成效,而且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本中心朱有勇院士“时代楷模”称号。
往期回顾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韩国女子求医被拒92次 最终心脏病发离世
- 祝全校师生员工新年快乐!
- GUATers的日常,你也是这样的吗?
- 点赞!“天算星座”上的北邮力量!
- 读书活动开始了,你打卡了吗?
- 嘿!2021级西航职院的新同学,你加入社团了么?还没想好的同学看看这里!
- 辛勤耕耘书华章 锐意进取谱新篇 | 青岛滨海学院隆重庆祝建校29周年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山设祝您中秋快乐!
- 《微党课》此间曾著星星火——记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
- 这个夏天,我们毕业了---河北东方学院隆重举行202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 天津市公证行业党工委书记秦加成为天津仁爱学院师生作党史学习教育辅导报告
- 党史故事第7讲 | 西安事变 石破天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