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工大首届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评选投票开启!快来PICK你心中的TOP 10!

大学 作者:浙江工业大学 2021-12-30 22:26:21



为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我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大力弘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聚焦体制机制改革,选树一批举措有力、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学校启动了首届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的评选活动。


活动共收到各学院和校直属研究院

推荐的38个参评案例

根据案例的创新性、实效性

典型性、可复制性等情况

经相关职能部门推荐和专家现场考察等评选环节

遴选出19个案例进入复选

一起来看看吧!





以“三志三基”为魂
青年教师“过五关”的探索与实践

化学工程学院以中国化学工程教育创始人、学院第一任院长,李寿恒先生的“三志三基”教育理念为核心,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一流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围绕青年教师过好政治素养关、师德水平关、教学科研关、实践管理关和职业发展关共“五关”,实施“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青年教师入团队政策,举办“寿恒讲堂”请进名师,施行“百人计划”鼓励教师走出去交流,组织“教学大比武”和科研“五个一”活动,施行“见习院长助理”制度,制定“青年教师助教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培养出一代代具有“独树一帜、独特见解及自成学派的宏图大志”的优秀教师,教育出一批批“在科学上、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优秀学子。近五年来新增国家级人才10人次,省级人才16人次;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获省级荣誉17人次,校级荣誉17人次;为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围绕领军人物建设创新团队
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优秀的创新团队是保证学科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基础。生物工程学院在“培育学术共同体,促进交叉融合”理念指导下,通过顶层设计、充分赋权、绩效评价等机制改革创新,围绕沈寅初院士、郑裕国院士高水平建设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物催化与微生物发酵创新团队”,形成了“个人融入团队,团队成就个人”的良好局面。自2005年组建“生物催化与微生物发酵创新团队”以来,累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浙江省专利金奖2项,为我国生物化工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生物工程学科相继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学校“一流学科攀登工程”第一层次建设学科,在国内外生物工程学术界和产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如何适应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难题之一。药学学科以医药和健康经济的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多主体、多层次协同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成效显著,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范本。以药学学科为基础建立的“浙江省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园”获评“省级优秀众创空间”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教学成果入选“第五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截止目前,已招收近千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获国家奖学金16人,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中医药创新创业大赛特金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70余项;就业率98.4%,就业契合率100%;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20余项。


以地方研究院为平台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与越城区政府共建环境学科专业研究院,以此为平台,创建学科产业对接机制,有效推动学科产业双螺旋高质量发展。建立环保产业数字大脑,制订区、市产业十四五规划;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建立学科产业协同发展的人才体系,引进合作院士5人,省级及以上人才11人,入选绍兴英才计划6项,获批人才经费2000万元;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建立学科产业协同发展的“4所7中心3平台”科研体系,对接企业250余家,签署合同194项共1.07亿元,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孵化企业18家,获投资2400万元。以研究院为圆心,拓展学科产业协同发展新空间,获批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绍兴市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建学科产业资源联盟,牵头成立浙江省节能环保产学研联盟、省环境学会绍兴服务站等学科产业联盟7个。


打造“党建共同体” 
推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材料学院党委及所属党支部积极探索与学院或学科团队有紧密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关系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党组织签约结成校企地“党建共同体”,通过“理论联学”“党务联建”“科研联攻”“人才联育”“品牌联创”“榜样联动”等形式,以共建促自建,实现共同体双方优势互补、产学研用互促,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向同行,推动实现“党建强、发展强”的目标。目前,学院累计签约“党建共同体”单位24家,1200余人次参加活动,与签约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人才交流70余项次,咨询服务180余项次,合同科研经费累计3046万元,新华网、光明网等权威媒体累计报道30余篇次,累计点击率达200万人次,在党员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改革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省内外形成了一定示范效应。


紧密型团队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实践

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学院成功实施了《学院团队建设与管理条例》,基于紧密型团队组织架构,逐步制定“用房管理”“绩效考核”“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等团队管理相关制度,充分展现团队负责人、成员、经费、用房、考核管理机制的独创性。近两年,紧密型团队运行模式初见成效:科研业绩显著,国家基金项目、浙江省领雁计划项目立项数创新高,国家基金人均在研率连续两年保持全校第一,2020年人均科研到款全校第一。校地合作紧密,“党建+团队”模式积极助力乡村传统产业振兴升级,黄岩米面特色小镇项目入选申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推荐项目。用房分配均衡,快速推进学院校区搬迁,成为首个成建制整体搬迁莫干山校区的学院。文化力量彰显,和谐拼搏的团队文化逐渐成为学院发展的动力源泉,凸显出高效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执行力。


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为是我校首个综合改革的试点学院,为实现“着力破解制约学院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增强学院内在发展动力”的目标,自2017年以来,机械工程学院全面推行团队化运行机制,实施了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工程人才聘用制度、成果培育机制和专利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行年终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学科用房分配改革等举措,制定了22项管理制度。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内部治理体系,有效激发了学科、团队和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改革成效显著。学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一流课程2门、中央现代化推进工程1项;新增博士授权点2个;年度科研经费从6000万元跃升至1.56亿元,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年专利转化数从2项提升至126项。


聚焦“赛”“创”“扶”
在教学相长中建设优良学风

信息学院以赛促学,将学科竞赛的实践和经验辐射到全校,激发学习动机;以创争学,十年优良学风创争活动比学赶超,营造学习氛围;以扶助学,建立档案-学业预警-家校协同-全员帮扶-动态管理,重塑学习习惯。在十余年实践中,特色品牌有效传承。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校前列,挑战杯、互联网总获奖量居学校第一,主动将创新实践推广到学校;三色本科生导师计划、领导恳谈日、教授谈心日、“心灵驿站”等工作品牌多次在校内作典型分享。学风教风有效提升。师生成为“命运共同体”,优良学风凝结为学院文化的一部分。教师中涌现出一批“我最喜爱的老师”和教书育人标杆;学生升学率逐年增高,满意度逐年提升,2020年排名全校第一。育人质量有效提高。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知名校友辈出。育人事迹多次受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推进“高水平科研团队V2.0” 建设的
创新实践

为做好有组织有用科研,合力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学院在2018年团队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于2020年推出“高水平科研团队V2.0”建设方案,跨部门、跨学科组建了8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团队围绕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建立大平台、做出大贡献为己任,科学设计具有成长性、前瞻性和差异性的建设目标。学院在科研用房、学科经费,团队考核、研究生招生,人才引才等方面给与扶持,鼓励“一团队对接一龙头企业”。团队负责人管理和统筹相关资源,并制定健全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学院学术委员会根据重要战略性指标和重点发展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团队进行年度和聘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优奖劣惩,动态淘汰”。2年来,团队在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成果转化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占学院教师30%的团队成员,完成了全院80%左右的科研业绩。


团队化改革带动理学学科发展

理学院将团队建设作为实现地方工科高校理科发展和破局的关键。在从教学功能型学院向教学科研型学院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岗位聘任、团队组建和调整,将团队作为承担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建立了“人人进团队”的有组织教学、有组织科研体系,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基础理论研究团队和应用技术研究团队,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目前,发展水平较高的团队已成为学院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产业转化的主力军,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科学技术奖等成果奖励,在学科建设中表现突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物理学、数学学科、电子信息(共建),实现工大理学门类博士点零的突破;学院历史上首次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承担II类重大项目、获得省杰青基金资助等;团队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获批三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多元融合  共同发展
研究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为进一步发挥党建工作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管理学院积极探索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自2018年以来,学院全面推出面向研究生的“先锋合伙人”计划,为每两位研一新生(一名研一党员和一名研一普通同学)配备一名高年级优秀党员组成“先锋合伙人”团队,共有176名高年级党员合伙353名研一新生,形成176支先锋合伙人团队,做到了100%覆盖全体研究生。该计划实施以来,研究生提交入党申请书比例从77%提升至91%,党员比例从40%提升至49%,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增长36%,研究生在导学关系、学业负担、社交矛盾和情感障碍等方面的感压比例由63%降低为21%;该计划还有力支撑了中小企业研究院党支部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实现全方位促进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聚力“一号工程” 
探索 “人才引进”新途径

学院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将人才引进工作列为“一号工程”。学科靶向精准引,厚植沃土用心育,全员动员引高人、育新人。求才唯贤,人才引进创机制。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制订“伯乐奖”奖励办法,建立全国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倡导“人人勇担当”,采用片区负责制,发动广大教师与高层次人才密切联系对接。尊才唯真,人才服务投全情。做优做实人才服务、营造求才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多渠道增强与人才的情感联系。针对意向人才,学院领导第一时间亲自赶赴对方学校对接。育才唯实,人才培养植沃土。构建以领军人才为引领、学术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雁阵”人才梯队格局,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自2019年建院(专任教师51人)以来,新引进教授2人,副教授3人,青年博士18人。在科研成果统计中,青年教师占比超50%,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创新“五位一体”大学英语育人体制机制

学院主动作为, 大胆探索, 创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质量保障、教师发展”五位一体大学英语育人体制机制, 整体提升本科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有力支撑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一是坚持价值引领,通过顶层设计思政要素、党员带动思政实施、机制保障教师思政能力夯实课程思政。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对标按需打造一流特色课程群。三是聚焦能力培养,贯通一二课堂,以氛围营造、竞赛强化、诊断咨询来创新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四是协同专业学院,建立学习画像数据库,完善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五是健全教学团队, 完善运行和激励机制, 加强教研培训, 整体提升教师教学发展能力。改革实施以来,全校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近90%,六级平均通过率近50%,在全国性英语竞赛中获国家级奖500余项,学评课完全满意率平均近90%。


科教协同  融和创新
建设“中文+传媒”国家级一流专业群

人文学院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注重交叉融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专业内涵建设与培养体系的综合改革。全部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以国家级“成果+名师+团队+课程+专业”为标志,实现了地方院校新办文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名师引领,传承创新”的教书育人文化。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名师讲坛、导师学校等形式,持续营造重传承、有温度的教书育人文化。实施“科教等效,互促相长”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分类岗聘方案,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以科学定量为原则,实行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鼓励潜心教学。推动“机制创新,要素重构”的综合改革措施。坚持学生主体,制定“基础宽厚、能力综合”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行任务导向型、多维课堂互补的教学新模式,建设综合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跨专业学习生活社区。


创新三全育人实践模式
打造“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新范式

设计与建筑学院坚持创新奋进,牢固树立“以浙江精神办学,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政产学研用联动,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教学育人目标,创新三全育人实践模式,打造课程思政工大范式,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助力共同富裕的创新型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突出“党政科研实”的管理体制机制变革,通过“多主体、全过程、基地化”三位一体举措,搭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改/教材”的金字塔育人模式,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具有高度思政意识,能服务国家振兴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设计创新人才。改革成果丰硕,共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9门、一流教改21项、一流教材7项,同时建设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0余个、中宣部“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数字乡村服务社团、新三农思政讲堂等多项服务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育人实践项目。


创新“一院一厅局”管理运行机制
打造新型智库品牌

浙江省信访研究院是浙江省信访局和浙江工业大学共同成立的新型智库。研究院充分认识到信访工作现代化是倒逼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聚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思想,积极利用信访大数据这一“富矿”研究信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承担省信访局专题分析的主要任务。信访研究院创新性地建立了双边统筹的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的保密机制、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动协同的会商机制等管理体系。一年来,研究院取得显著成绩:撰写10多篇专题分析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的批示;2篇被国家信访局采用等。信访研究院的智库成果在减少我省信访风险和改进信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在探索高校智库如何与地方合作共赢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的实践经验和体制机制,品牌效应持续溢出。


“三创”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实践

本案例以“创新引领创业,创造促进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先进理念为引领,锤炼三创人才培养思路,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机制和实践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三创人才培养提供动力引擎,最终形成集“选、培、育、孵、投”于一体的三创教育实践支撑体系。以三三制激发三创新活力,三级联动促进专创融合,多方位激发创新动力,三层协作开展产教协同,共建三创教育平台资源,三方并举共育三创人才,推动创业反哺创新创造。相继出台了开展“互联网+”相关工作的新制度,从项目培育、考核机制、激励措施以及经费保障和管理等多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动三创人才培养。学校从第五届至第七届“互联网+”大赛项目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学校连续三届获得主赛道高校集体奖荣誉。


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  打造新型高端智库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自2012年成立校级研究机构以来,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政策方针为引领,以“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中小微企业为使命,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平台为牵引,依托工信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工信部银河培训平台、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高端智库和浙江省中小微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平台等,以重大课题为导向,建立成果导向的考评机制,培养一批中小企业研究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形成六个方向的创新团队。成员独立承担国社科重大、国自科重点等18项,研究报告190多篇获国家级、省部级领导批示。实现“人人有国家课题,人人有智库成果”,多人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届届均入围省哲社一等奖。服务企业40000余家,并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带动育人”新型方案。全校唯一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紧密型科研团队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由浙江省特级专家姚建华教授组建的“高能束制造与增材制造”校创新团队,致力于传统制造技术的改造与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获评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采用紧密型科研团队管理模式,科研经费统筹使用,集中力量对标对表攻克卡脖子难题,团队主持国家级项目100余项,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行业一等奖4项。实验室管理、研究生管理都已形成模块化、规范化,制定了《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规范》等20余份管理文件,已形成成熟的紧密团队管理机制。创建了智慧实验室,并实行实验看板管理模式;每天安排值日教师和值日研究生,对实验室安全隐患开展“日日查,天天改”,不断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每日早会安排学生随机抽签汇报、实验室安全巡查情况通报、研究生指导、工作交流等事项,每周开展顶刊文章分享活动,定期开展实物大赛。



投票规则


请从以上案例中选投10个,每个微信号仅限投一次。

投票时间: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3日22时。

友情提醒:严禁刷票行为,如有发现将取消评选资格。


感谢您的积极参与!如有意见建议,欢迎联系发展规划处(0571-88320958)。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投票

pick你喜欢的案例吧!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党史学习进行时”专栏第一百六十八期题目来啦~
快来跟我们“一期一测”学党史
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吧!

点击查看答案

往期回顾


权威发布 |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浙工大考点考生须知


戳我看看→


倒计时7天!浙工大为你加油!


戳我看看→


浙工大专家队出手,三学院合力带富下浦郑乡亲!


戳我看看→

来源 / 发展规划处
制图 / 吴雨纯
推送 / 厉嘉怡
投稿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