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全校文科师生砥砺奋进,共同努力,产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成果,不断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继续保持高位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
2021年,学校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90项,立项48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34项、青年项目10项,立项率为25%,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六位。在稳定申报基数的基础上,学校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不断提高申报质量,全流程关注选题确立和文本论证,确保申报质量不断提升。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2021年,学校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培育,以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长期积累,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大项目9项。其中,经济学院张国胜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首要任务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院李晨阳研究员任首席专家的《“两个大局”下加快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探索与推进路径研究》获得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史与档案学院马静研究员任首席专家的《海外藏二战中缅印战区档案整理与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史与档案学院华林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元明清时期中国边疆治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同时,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重大专项5项。
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11月,学校“一带一路”研究院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该实验室是学校不断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重要突破。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将抓住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培育)的契机,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建设模式,推进开放协同,突出建设重点,强化条件保证,加快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理、工跨学科的国家级实验室。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全面推进,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何明教授负责的“郝时远专家工作站”和经济学院文传浩教授负责的“潘家华专家工作站”获批全省首批两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工作站。戴超武教授团队、周琼教授团队、华林教授团队入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周琼教授负责的“云南生态文明普及教育与创新研究基地”入选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同时,学校进一步推进“中国陆地边疆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建成更高水平科研平台积聚力量。
科研成果社会评价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21年,周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最终成果《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周琼教授的《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校全年有6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王菊副研究员专著《大学教学的逻辑及其治理——基于典型案例的质性研究》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成果获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奖;2项成果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深入推进,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2021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民族与边疆学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民族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重点研究基地,深化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促进云南边疆繁荣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月,《兰坪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建设专项项目合作协议》签约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兰坪县政府举行。4月,文山州民宗委在文山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院地共同筹建的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运行。9月,云南大学召开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11月,学校立项建设“中华民族史研究创新团队”“西南边疆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研究”等32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开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刊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周平教授、郭台辉教授、刘永刚教授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专题理论文章的形式,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学术考察与理论阐释。
周边外交和区域国别研究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支撑
2021年,学校紧紧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综合性研究,与缅甸等国专家学者合作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和《摆脱贫困》外文版,编辑出版《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丛书》《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系列丛书》《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智库报告》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缅甸国情报告》《印度国情报告》等,举办西南论坛、中缅智库论坛等高层次论坛,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有效服务中国周边外交、“一带一路”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1年,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撰写决策咨询研究报告200余份,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省部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哲学社会科学“四个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努力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学校制定《云南大学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围绕全力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和云南省“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要任务,发挥优势特色,紧密对接云南高质量发展需求。3月,经济学院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实验区昆明片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云南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共同推进自贸区制度创新实现,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4月,云南省商务研究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牵头,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等单位作为战略合作方参与筹建的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云南中心正式启动。8月,云南省财政厅与云南大学举行政府非税收入研究院建设工作厅校对接会。会上重点介绍了学校在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以及学术活动等方面对政府非税收入研究院的重点支持和保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9月,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第12届西南论坛,邀请来自包括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国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学者线上参加论坛开幕式。本论坛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西南地区举办层次最高、影响范围最大的国际问题高端论坛。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刊发法学院高巍教授的学术论文;法学院李娜副教授在知名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上发表学术论文,凸显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学院梁双陆、黄宁、张国胜等研究人员和团队在数字经济、碳中和与碳达峰等方面开展的跨学科研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来源 | 社会科学处
审核 | 李哲
©云南大学
延伸阅读
-
“苗疆陈朵朵”在哀牢山保护区露营事件,并非简单的个人行为,它映射出当下网络时代流量追逐与自然敬畏之间的冲突。虽然陈朵朵事后道歉,并声称“没有破坏任何自然环境”,但这并不能掩盖其行为背后的深层问题。陈朵
-
据媒体报道,一名博主在国庆假期期间,独自踏入云南哀牢山收集素材的视频,使这座神秘的山脉迅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10月6日,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管护局迅速行动,连续发布了三条重要告知书。这些告知书明确指出
-
近期,因为一位视频博主“山取画材”独自进山收集材料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让哀牢山在国庆假期爆火,不少人慕名而来。10月3日,云南哀牢山仙境官号发视频称,国庆节假期,哀牢山旅行来了一亿人。针对近期游客量激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