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四个融合”建设一流本科 | 纺织服装学院:“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一体化推进
纺织服装学院坚持“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一体化推进,积极推进“四个融合”,即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的相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融合,构建独具纺织专业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
打造“纺织+”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配合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制订了《纺织科学与工程“冲一流”建设方案》,聚焦生态纺织技术、功能纤维与纺织品、医疗卫生纺织材料、纺织智能制造、纺织时尚创意设计等五大学科方向,加快形成交叉融合、集群融合优势,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群。
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学院制订了突出交叉学科和跨领域合作的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学科支撑。本科层面,在纺织工程专业试点设立纺织与医用材料、纺织与海洋、纺织与产业用纺织品等选修方向。研究生层面,首次开设跨学院选修课4门,打造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的“纺织+”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根据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方向调整设立专业教学系,教师按照所在学科方向归口教学系开展教学、教研、创新创业指导等工作,将学科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斐然。2019年,纺织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2021年,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专业进入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行列。5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2部教材入选纺织服装类“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教学与科研融合
构建“专业教育+多元(模块)”
教学体系
科研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根据纺织产业与计算机、材料、机械等紧密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山东纺织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求,依托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创建“一专业多方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模块)”教学体系,将课程教学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培养高素质多元化复合型专业人才,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教学与科研融合人才培养
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课题与学生创新创业相融合。梳理整合能够利用教师科研课题开展的双创项目及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项目进行培育,由科研课题主持人组织、选拔学生团队,利用课题研究基础及成果准备学科竞赛的内容。学生荣获“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教育部排行榜赛事一等奖,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山东省银奖、铜奖,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纱线大赛特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山东赛区特等奖,第四届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等重要奖项。
科教产教相融合。学院建立了青岛大学第一个学院理事会,汇聚省内外规模以上企业48家。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32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基地3个。与30余家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关系,每年有近600名学生赴企业生产实习。从2017年开始,与鲁泰集团合作建立“国际化人才储备班”,设立了“鲁泰创新奖学金”“鲁泰励志成才奖学金”,与学院合作开展“企业课堂”“暑期夏令营”等,初步形成了“奖助+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实习+就业”为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与企业共建产教协同育人合作基地
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
培育课程思政特色品牌
聚焦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开展院际课程思政共建,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合作,整合利用各类课程教育资源,形成“目标导向+过程控制”、“院际联动+校内协同”的课程思政质量提升长效机制。
聚焦教师能力提升,“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育人融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教职工周四政治理论学习,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营造思政育人良好氛围。以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为目标导向,强化新入职教师思政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突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学实施策略等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公开课观摩与研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课程思政说课比赛等活动,突出示范带动,选树一批潜心教书育人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培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组织专业教师赴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专题培训等活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总体目标、建设任务和实施路径。
院领导赴东华大学调研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聚焦特色凝练,开展示范课程专项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多元优势,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纺织+”学科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课程思政专项改革,设立院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资助各类课程思政研究项目26项。创新“333”课程思政教学法等,强化典型示范和应用推广,培育“服装市场营销”“少数民族服饰”“染整工艺学”等课程思政特色品牌。下图为《服装市场营销》“333”课程思政教学法。
《服装市场营销》“333”课程思政教学法
聚焦学生主体,打造多维融合思政模式。坚持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拓展课程思政形式与途径,结合纺织产业“科技 时尚 绿色”的发展趋势,将课程思政内涵中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价值意蕴融入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等环节,实现德育与智育多维融合。
纺织服装学院德育与智育多维融合途径
思政改革成效显著,初步构建了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课程群。2020年以来,获批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项、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案例4项;代表学校当选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课程思政专委会首批理事单位,“服装市场营销”课程入选专委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究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近5年获评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三八红旗手”1人,青岛市劳动模范1人、工人先锋1人、“三八红旗手”2人,校级师德标兵3人、“最美教师”3人、“教育先锋”3人、“教学十佳”2人、“三八红旗手”2人。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合
全面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制度
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了研究生导师,从大一开始全程“一对一”指导,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成立了青年创新创业导师联盟。选拔在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双创指导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或专业特长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担任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将研究生的课题指导与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指导相结合,实行研本结对共建,形成寓教于研的氛围。
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将大创项目、学术竞赛、毕业论文的选题向教师的科研项目靠拢,为提升本科生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发表高水平论文二十余篇。其中,闫旭老师依托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2016级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董文昊,研发了一种适用于便携式静电纺丝设备的抗菌溶敷料新配方,研究成果发表在《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SCI二区,影响因子4.389),并被ESI高被引论文收录,学生为第一作者。另外,闫旭老师还指导2015级本科生陈硕、王之虎、秦梅,2016级本科生刘佳旭发表SCI论文4篇。
实施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贯通培养。本科生可以结合个人意愿,修读研究生课程。保研本校的本科生,可以优先选择研究生导师,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2015级本科生郑秋萌,本科生期间就跟着柳荣展老师做大创项目,开展油墨印花废水污泥资源利用方面课题研究,经历了初步的科研训练,锻炼了科研能力。2019年考入本校研究生继续深造,跟随房宽峻老师从事锦纶/蚕丝织物短流程清洁染色课题研究。2021年又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近三年,学院本科生考研率稳定在45%以上,其中2019年轻化工程专业考研率达到69%,纺织工程考研率达55%,居全国纺织类高校前列。
▼ 往期精选 ▼
封面 / 姚家辉
图文来源 / 教务处 纺织服装学院
编辑 / 仲翔宇
审校 / 温馨 李琪 肖馨远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