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武大人,为什么扎根农村?

大学 作者:武汉大学 2022-01-05 13:03:59


全文共2775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 “从2007年起,我每年至少3个月的时间,会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做田野调查。”他扎根中国乡土十余年,总结农村经验,调研农村社会问题,解锁乡村治理与农村振兴密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华的调研世界,和他一起读懂乡土中国。


田野调查,兴趣+使命感双重加持


2007年,攻读博士的杨华就跟着导师贺雪峰开始做农村研究,如今,他和导师同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工作,致力于乡村治理研究。农村调研本身,对他们这来说,是兴趣所在,也是作为社会学学者的使命。


十多年来,杨华每年都有3个月的时间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做田野调查。在村里的时候,每天至少和两个村民访谈,涉及内容很全面,也会听他们说很多自身家庭的情况。十年前在河南调研时,听说他们被高额的结婚成本所困扰;在开封认识的一户人家,儿子28岁还是未婚。农村男青年择偶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杨华瞄准农村婚恋、生育以及其他问题,展开调研、分析。


▲与村民交谈▲


在杨华看来,虽然身处农村觉得很多东西很熟悉,但是真正理解农村的很多现象,要通过调查研究。“当你深入钻研进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你可以在这里进行理论上的创造,知识上的增长,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逐渐深入到农村问题本身之后,透过现象,逐渐建构出分析框架,这会生发很强烈的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使命感。十余年来,杨华带着这份使命感,去认识农村,去发现农村问题,去揭示农村问题背后的本质。


农村青年择偶难?看他指出关键


在杨华多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男青年择偶困难,已经陷入了“生两个儿子要哭一场”的境地,针对农村婚姻问题,杨华扎根乡土,开展了调研分析。

在农村地区,适婚女性数量低于适婚男性数量,通常100个女性对应108到120个男性,男性的求偶竞争相当激烈,所以婚姻的成本也基本都由男性承担。“目前,农民的婚姻成本、生活成本与进城的成本基本可以画等号。十年前我在河南调研,当地结婚的条件就是在村里建成一栋带院子的新房。而从2014年后,说亲的基础条件就变成了男方家庭到镇上、县城买一套商品房。”

▲2021年7月,在湖南农村调研,左一为杨华▲

 

2021年十月份河南中原农村调研进一步发现,在当地,一个小组十个九零后的男孩就有三到四个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而在生育方面,杨华做过的一个农村地区生育意愿调研发现,90后愿意生育的孩子数量是在1.5到2之间,80后是2出头,70后则更高一点。90后的生育数量比70后、80后降低大约21.3%和14.35%。

 

结合此前在全国其他地区的调研发现,2010年之后,全国农村都出现了这样一个大量的光棍问题,这个问题会随时间变化、也有区域差异。


“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的办法在杨华看来是治标不治本,男女性别比失调在农村、城市都有体现,无论女青年流向哪儿,都注定有男青年找不到匹配对象。如今城镇化迅速发展,国家“三孩”政策实施,各地都在探索鼓励生育的办法,但目前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杨华指出,更本质的方法是首先把乡镇教育搞好,让农民的后代不必非得上县城读书,节省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婚姻成本;然后是让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农民流向县城购房时,可以同时就业,这才是不加重农民生活负担的城镇化。


他提出“在中国,农村人口至少还有五六亿,如果可以搞好乡镇教育和提高县域的就业机会,县域会成为中国生育的高地、人口增长的‘蓄水池’。”


两大农村主要问题,瞄准核心所在


他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结合观察与发现,深入思考,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社会现象、治理问题予以探索和解答。


 

他认为,在经历过改革开放、税费改革等节点后,十八大以来,当今的农村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为农村下沉的资源,该怎么切实下乡,与当地需求对接去真正解决农村的问题?二是在外在的基础设施都一步步完善后,农民本身的生活习惯该如何改变,农村内在的生活治理该如何推进?

 

在他看来,这两个问题是存在一种承接关系的,解决它们都需要把农民调动起来,激发他们自己参与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实现“农村生活自理”。杨华与团队在长沙调查时,他们发现把农民调动起来,让他们来自己出力监督施工队,动员起来之后,农民就会把修路、人居环境整治、厕所改造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蛮高的,里面还会有创造性,这样效果就很好了”,杨华老师说道。

 

在未来,他将会探讨当今农村中存在的各种习俗与现象,同时揭示内在问题、探究底层逻辑,在生活治理层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有效思路与经验方法。同时,他也将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县乡治理这一层面,把县、乡、村打通起来理解。这样,基层治理的逻辑机制就会更加全面,对它的看法也会更加透彻。



亲植桃李,社科薪火相传


在学者之外,作为博士生导师,杨华也不断地培养着一位位新生的研究者。社会学院在培养方式方面,十分注重带着学生到不同的地方实地调研和组织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平等的师兄弟姐妹,他们会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研讨,其间不乏思维碰撞与学术火花、学术灵感的迸发,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杨华希望学生可以进行全面的研究,培养自己全方位的、整体的对经验的理解,提高自己结合经验与理论的能力,在这之后,如果学生有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方向,他会鼓励他们去深造,“这方面会比较自由,比较开放,把权利交给学生,把他的兴趣交给他自己。我们主要是把握方向,培养能力”,杨华老师说道。


 


谈到自己对学生的期望,杨华提到了自己的恩师贺雪峰老师曾提出的“两经”培养——在硕士阶段大量阅读经典、培养理论的思维能力;在博士阶段广泛调研积累经验,培养思考能力、理论实际结合的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经典加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最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这也正是社会学院老师培养学生的共同目标。

 

杨华也想对武大的学子说:“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多读书多进图书馆。”


           

目光如炬,扎根百尺 

思深忧远,躬行实践

将自己的黄金时代

写入乡村振兴的篇章

武大社科人会继续努力

解读好、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原乡

我们的乡土中国



---RECOMMEND---
·推荐阅读·





礼敬3位新增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极地!极地!极地!                





武大月历上新啦





● 最高规格!礼敬3位新增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 极地!极地!极地!

● 【提取码:2022】武大月历上新,365超长待机的美!

 叮咚!武汉大学2022年.mp4

● 昨夜,央视直播武大图书馆跨年;今晨,行政楼前……

● 2022第一天,武大书记校长共致新年献词!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感谢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封面图:田春雨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 

采访:魏思雯 韩袁紫阳

文案:杨春豪 鲁小以

编辑:石昊

责编:韩袁紫阳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再点个“在看”,向杨教授致敬!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