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交流”系列报道(五)—— 源头活水常来 课堂生机永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课程建设是课堂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12月28日下午讨论会结束后,人文学院全体教师带着“面对东方学生的现状,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命题继续思考,并以书面交流的形式于当晚上交教研室汇总到学院。三个教研室副主任分别写出2000多字的课程建设思考,教师们也从各自担负的课程出发,探讨如何进行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综合大家的认识和思考,可归纳从三方面推进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实训力度。
课程建设要纳入新理念、新内容、新案例。“新”与“活”是人文学科课堂生机的动力和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学科培养人才的用人环境和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最基础的传统能力要求,更有随着新时代、新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的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深化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更新内容,包括课程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等等。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都要丰富和渗透到课程里,体现在教学中。课程建设要随之更新教学案例,不能让今天的学生照着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案例学习,而要让学生从最新最好的案例中汲取营养,学习知识。教师需要时刻更新知识储备,在每轮授课和每个课程中都给出最恰当最新鲜的案例。案例教学既拓展了课程内涵,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在业务实训的时候,鲜活生动的案例是优秀直观的模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锻炼,快速提升人文学科的技能水平。
教学内容的“新”与“活”,让学生在校时能准确认识学科和行业特点、扎实学习理论知识、精准训练专业技能;毕业时可以和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这样的文科学生在毕业之后才能更快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教学方法要结合现实,不断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读懂学生,要有备课就是备学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最终取得好的教学成效。分析当下学生的现实情况,发现成长环境、学习行为、思考方式都和以往大有不同,依靠老手段、老方法来教现在的学生是不可行的,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法上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更新需从教师改变视角开始。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淘汰以往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老师的作用是主导课堂、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讨论分析、小组实训等环节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训练中。老师还要在课程中多加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且对教学有益的内容,比如头脑风暴环节、图片、视频等,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要注重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专业阅读等具体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以赛促学、以教促学、第二课堂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学习主体的位置,真正实现课程建设中的“以学为本”。
课程建设要加大实训力度,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课程教学只有坚持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加大实训力度,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才能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程实训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自身的现实特点开展,实训的环节、方式、地点应多样化、个性化,做到因课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机动。适当地调整理论内容,增加实践实训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亲身尝试、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既可以通过操作练习,身体力行地提高策划、写作、采制等技能,也能够通过实训印证理论知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文学院教师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她们充满学习的愿望,充满提升的期盼。学校确立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教师创造了发展提高的空间和平台,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年轻教师们,充满信心和活力迎接新的开始。
文字来源 | 赵佳音 魏徐梅 王岗
图文编辑 | 李晓楠
图文校对 | 汤庆玉
责任编辑 | 高 月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