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开大老师,用“热爱,敬业,分享,成长”讲述从教35年的温暖感悟
张志京
2021年“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
张志京,女,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从事教育工作35年,曾任上海开放大学法律行政系主任、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质量中心副主任、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在科研、资源建设、学生工作、学院管理等领域屡次获奖。2021年她荣获“上海市育才奖”。
张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先请您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您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呢?
张志京
热爱,敬业,分享,成长。
在长年的教学生涯中,您主编出版的若干法学类教材,有的填补了国内法律文化教材的空白,有的被20余所高校选用,至今还在加印、重印,累计近6万册,同时您还开发了系列在线学习资源并屡屡获奖。为什么您如此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您认为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张志京
因为上海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是“大学+平台+系统”,强调“两个一切”,服务“时时处处人人”,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能够时时处处学习的教学资源。要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我认为教师要具备三方面的要素。一是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特别占用精力和时间,要求教师在教研和科研之间做平衡甚至取舍,只有真正认识到资源对学生和教学的价值,把教学之需、学生之要作为第一考量,才能甘愿投入其中、做出一定牺牲。二是深入浅出的专业把控能力。因为建设教学资源本质上是汇聚、挑选、解读学界研究成果的过程,这就要求建设者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品鉴能力,既要有知识积淀,又要关注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准确把握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能力,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深度、资源形式,做出准确定位、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参加的上海开放大学第一届微课大赛,大家都没有经验,不仅要掌握微课这种碎片化学习的新载体,而且要选取恰当的知识点保证学习效果。当时我就设计通过两只猫咪,形象生动地阐释法定继承的概念,后来获得了一等奖,这也印证专业把控能力的重要性。三是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因为资源初建之后,需要反复校对、及时修订,所以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自己建设的教学资源。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管理中,您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专业组织学生实践实训,还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组织的比赛、“双创”大赛,能请您谈谈原因吗?
张志京
基于我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然是当班人教育,就一定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必由之路,而比赛、实训、表演、展览等方式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平台,也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理应特别加以重视。以前我在进行法学专业教学的时候,带领法律行政系的老师组织了三届上海电视大学法学专业案例大赛,评选出系统内获奖作品和抗辩赛获奖分校。我也曾两次带队到北京参加了第一、二届中央电大法学专业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两次荣获全国抗辩赛亚军,作品赛囊括从一等奖到佳作奖各奖次,还有优秀指导奖。我意识到,强化实践教学不仅能彰显专业特色,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思维、语言文字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上不断进步。来到人文学院后,我们多次组织艺术专业学生的作品展、大型文艺演出,又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和教学需要,组建了专门的实验实训室,采购了各种玩教具,联系了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内开展实操,还能到校外的幼儿园、玩教具公司、蒙特梭利教育进修学院等参观、实习。今年学校第二届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们学院首次参加就有两个项目进入了市赛。有望获得市赛银奖的项目负责人是舞蹈表演专业的一名学生,她本身就是硕士毕业,正好也在创业,学院为了支持他们参赛,请了专家做培训,鼓励同学们在“双创”中一试身手,因为我们认为这也是新时代对当班人的新要求。
您在上海开放大学从一名教师到“双肩挑”再到学院的行政工作负责人,亲历了学校的发展壮大和转型,为此付出了很多,听说有段时间您为了工作还住在学校里,您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学校事业的发展默默无闻奉献着。身份和岗位的不断变化,对您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
张志京
既容易,也不容易。既然组织有安排、学校有要求、改革有需要,那么,顾全大局、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和开大教师应有的觉悟和境界。说不容易,是因为专业教师和管理者这两个职业身份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老师的两大核心任务就是教学和科研,而学院的管理者不仅仅是党的干部,教学科研之外,还应谙熟具有专业内涵的管理学问,我的确是不断在摸索、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院管理者,有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和困难,人文学院做了很多线上教学和成果展示的尝试,能不能与我们分享您在这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张志京
简单来说,我们通过发挥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努力争取转危为机。人文学院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整个团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进取心,各专业老师和办公室的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学院的创新工作中,我们开展了“线上开放日”活动——系列在线直播课程讲座,累计吸引学习者达16.52万人次。近期又拍摄了莫奈大展的系列导展视频,组织了线下艺术体验课“秋天的第一幅油画”,通过视频号直播,当天有2000多人次的观看,吸引了一批粉丝加入艺术设计专业预备营。无论是线上展示还是线下体验,都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凝结了学院教职工的智慧和汗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效果。得网络者得天下,我们必须考虑如何通过网络平台把学校、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传播出去,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扩大影响力。疫情虽然是突发情况,但也是让我们加大创新力度、勇敢走出去的客观推力,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对技术、平台、专业、人才的整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教师展示专业水平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使各方面的资源得以最优化的呈现。
家庭教育方兴未艾,您带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主动融通非学历培训,开设讲座、编著丛书、承办论坛、志愿服务等等,投入了大量精力。是什么推动、支撑您深入参与了这项工作呢?
张志京
呼应社会热点,开辟家庭教育高地,办好上海家长学校,是市政府交给我们学校的重大任务之一。当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正在商量写一套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丛书,这与家长学校的计划不谋而合,所以学院与非学历教育部优势互补、融通合作,承接了家长学校的一部分任务,包括撰写《智慧父母成长手册》、开设数次专家在线讲座、开展家庭教育线下培训等。《智慧父母成长手册》(五册)已经登录学习强国、阿基米德、喜马拉雅等平台,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上海新闻广播“为您服务”栏目播出,得到《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因其“好看、实用、深刻”也成为“婚姻家庭育儿”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拓展教学资源。团队教师不计个人得失,已经连续参加多场公益讲座和读书会,接下来还有一个线下读者见面会,都在义务推广家庭教育。我写了其中一本《常在春风中:家庭之爱的隐形边界》,以婚姻家庭以及义务教育的法律规范为主线,探讨家庭教育问题。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跨界发展的过程,我认为这是开大教师的必然属性。因为专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在更新,身为教师就必须不断跨界,不断拓宽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边界,虽然有难度,但克服了之后就会有成长。那为什么要做家庭教育这么一项全新的项目呢?我觉得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第一,服务社会是践行大学责任的应有之义。第二,专业建设要紧跟城市发展才能充满生命力、常做常新。第三,用学科、专业滋养培训,用培训反哺学历教育,积极探索三教融通,努力形成良性循环,逐步营造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生态,寻找未来发展点,化解专业生存危机。
35年的教育教学生涯,让您对开放大学教师这个身份,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张志京
有一首诗里写道:“我们都热爱光明,无论光明出自哪盏灯;我们都热爱玫瑰,无论玫瑰在哪座花园绽放。”这给了我启示:我们可以向所有光明的、美好的人和事学习,从而让自己更接近光明和美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终身学习。我曾说我的努力目标之一就是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什么是聪明的人呢?就是向所有人学习的人。除了教师自我的学习成长之外,由于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很大不同就在于开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包容力,看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成长进步。要知道,我们的学生虽然普普通通,但只要我们教师真心热爱他们,以春风化雨般的欣赏式教育引领他们,他们就会不断展现出更美好的自己。因此,我觉得作为开大老师,最重要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与时代同行,跨界发展,提升境界,扩大包容力。
新学期伊始,您对我们开放大学的新老同学们有怎样的寄语呢?
张志京
希望所有学习者都能在上海开放大学收获成才、成人、成长的喜悦,都能够“才貌双全”。“才”就是增长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相由心生,“貌”并不是简单的外貌,而是内在品质的外在呈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滋养心灵,个人精神气质得到升华。
出品:党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2021年257期(总845期)
求分享
赞一赞
点在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