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领航•教育教学】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哈九中物理组线上公开课展示与听评课活动
欢迎点击上方「哈九中」订阅本微信号
哈九中物理组线上公开课展示
与听评课活动
为进一步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深入研究线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培养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落实哈九中“双新”领航示范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哈九中物理教研组于2022年12月14日起,进行工作三年内青年教师组内公开课汇报工作。
12月21日,哈九中江南校区高一物理备课组何宇桐老师,在高一九班展示了《探究摩擦力的临界问题》一课,物理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研讨等教学环节。
授课环节
本节课源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6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摩擦力的临界问题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难点知识,不确定性强,抽象性强。本节课通过观察现实现象,提出相应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辅之以动画模拟等方式化抽象为具象,进而突破难点。
环节一:新课引入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两种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不同拉力条件下物体和垫板不同的运动状态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身边的物体如笔袋、书本等再现不同种的现象,加深这一现象。
环节二:从现实现象到物理问题的分析
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科研工作中如何把一个现实问题转化为物理过程,并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问题一:如何把现实的情景转化为抽象的物理模型?需要突出哪些主要矛盾?忽略哪些次要矛盾?需要测量什么实际的物理量?
问题二:运动状态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哪个物理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来计算该物理量?
问题三:对于受力分析我们现在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去解决这个困难?
问题四:使用假设法时假设什么条件?利用什么去验证假设的条件?
环节三:分小组计算分析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
在明确了研究的思路后,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计算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并让代表进行展示结果。针对小组内出现的分歧进行讨论,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利用图像法得到完整的、形象的结论,从图像中分析临界出现的条件,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
环节四:改变受力物体,对比分析
将受力从木板更改到物块上,再一次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计算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并让代表进行展示结果。比较两次不同受力导致的临界条件出现的不同,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利用“动力“的比较,再一次加深摩擦力临界出现的条件。
环节五:总结研究方法
总结临界出现的条件,以及临界问题前后的不同解决方法,对于摩擦力的理解更加深刻。总结整体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学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究思维。让学生明白”科学不是结论,而是方法论“的哲学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评课环节
于慧君
优点:
1、巧妙利用实验引课,激发学习兴趣
何老师应用小实验引入本节课题,学生用身边随手可取的材料完成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
2、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板块间相对滑动的临界问题思考起来比较抽象,何老师设置逐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逐层分析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3、应用模拟实验,有效突破难点
何老师合理利用数字化实验软件,帮助学生理解拉力动态变化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情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节难点。
4、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何老师按学号分组,为每位同学都提供了探究课题,小组内同学协作补充,老师适时评价,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主动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何老师优秀的课堂调控能力。
5、网课课堂上,何老师将学生窗口、板书、课件分区展现在电脑屏幕上,使学生产生身在教室上课的既视感。
建议:
学生分组研究问题后,如果让学生把计算过程的图片传到会议室里,这样学生的参与感会更强。
胡胜男
问题是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题型中研究对象多变、分析过程最复杂、学生理解接受最困难、解题错误率最高的一类题型,其中研究板块分离的临界问题既是解决板块问题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处理板块问题的难点,想上好这节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一.环节概述
何宇桐老师从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简化研究问题的同时明确研究问题,这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学生抽象出模型后,何老师提出如何选择研究思路、随后分组分析检验思路,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室模拟验证思路。
二.闪光点剖析
1. 结合学情、精准定标
将板块问题中的临界问题单独设置一节课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分类,本节课目标定位准确,学生接受度良好。
2. 依据目标、优选例题
例题选择有典型、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课堂设计层次分明,层层推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走。
3. 师生互动、学生展示
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提升。
4. 讲练结合、讨论归纳
课堂课节奏掌控较好,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5. 板书精美、书写规范
何老师的规范教学做得到位,无论是语言的引导和交流,还是板书、板画的清晰整洁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重点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提升了学科素养。教态自然得体,语言精练严谨,解题思路清晰。
三.几点启发
听了何老师这节课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在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培养学生扎实的受力分析习惯,精准的逻辑分析问题能力和规范表达书写的能力。在遇到困难较大的难题时,老师一定要想办法且有办法去帮助学生理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赵晓莹
何宇桐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线上资源,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理论研究课。师生互动频繁。从具体案例,到抽象模型,分析模型,边分析边引导学生像科研人员一样总结规律,并预测结果。 巧妙利用NB实验室突破动力学临界问题这一巨大难点,循循善诱,精彩结尾意味深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哲学味道很足。
姜元军
本节课设计合理、互动有效、引发思考、非常精彩。
1、通过生活中便于操作的小实验引课,增加了网课的互动性,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抓住学生。
2、立体到平面,实物到模型,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了学生建模能力。
3、循循善诱,互动频繁、有效,学生配合度很高,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看得出平时对学生的培养很到位4、动画模拟,加深印象,让学生多角度实现探究,扩展思路
5、“科学不是结论,科学是方法论”很有深度,对学生研究问题很有启发。
提一点小建议:学生刚接触板块模型会有点难,不建议一下子加入太多加深和扩展,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周远航
1.课堂教学的以拉两本书为情景引入围绕本节课主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且让学生动手参与,非常具有参与性和启发性。
2.围绕拉书的这个情景,提出物理模型的构建,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过渡到抽象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像科学家一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符合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模型构建。
3.何宇桐老师在本节课的讲授中,不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进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求知。符合物理核心素养
4.分组分析,将学生分成4组,通过计算,得到结果。符合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
5.课堂用语活泼有趣,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张喜红
1、课程结构严谨,主题突出。教学内容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问题设置由简入深因果明确,逻辑清晰,非常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规律,凸显学科的思维特点。2、教学手段丰富。特别是对NB物理实验的应用,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突出。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合理得当,对网课教学突出学科特点做了有益的探索。3、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的准备深刻详实,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状态了然于胸,不仅备知识更备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自然亲切,展现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并且教师善于对规律的总结、对方法技巧的渗透、对知识内涵的拓展,有助于学生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建议:可以在知识点之间、在问题之间留出一点空白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消化知识。
杨成群
第一:课堂节奏把控到位,语言也是抑扬顿挫很有亲和力,板书规范认真。何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细致耐心,能把握住重难点,更可贵的是能不断发现和解决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
第二:问题设计很细致和巧妙,能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出临界的条件.习题与模拟实验结合,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临界的认识,更是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第三:提出问题后可适当多给学生思考时间。
授课教师
何宇桐,中共党员,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空天推进研究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参加“俄乌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获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哈九中江南校区高一九班、十五班物理教师。
撰稿丨物理组
审核丨刘洪贵、张拓新、卢忠杰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