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且思,行而至 ——杭州市转塘小学寒假《悦读》专栏
读且思
行而至
假期的闲暇中,我们且读且思,
与时空对话,同古今共情。
未来的忙碌中,我们携着所思,
汲取力量,共同奔赴下一站的荣光。
应翼煊:《我怎样教语文》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字里行间都是于永正对学生、对语文、对教学的爱。其中,于老师提倡的“微笑教学”,于我而言共鸣最甚——和谐的学习氛围或许比分数更为重要,这或许是我工作以来所忽略的。“我未被应试教育所左右,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每一位学生,只要努力,尽力了,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否则,师生关系就会被扭曲,教育就会被扭曲。”正是因为对学生有情,老师才不会迷失在分数里,学生才不会纠结于不想上课的痛苦之中。可分数毕竟是不可忽视的,要怎样才能摆正心态呢?
我想,这样不计得失的淡泊之性也得益于于老师的学生观、教育观。于老师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是“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的,教语文,也是教人,既为人,便必然存在差异。所以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我也认为,我们老师唯有真正的承认差异,才能尊重差异,进而生发出源自于内心的关爱,最终放下得失,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引导者,亦或是旁观者,看着他们的背影轻笑着说一句“不必追”,而不是喊着“因材施教”的口号,逼着不擅长学习的孩子疯狂刷题,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同一个标准。我相信每个人的花期不同,老师要做的绝非偃苗助长,而是保留他热爱语文的种子,然后悉心呵护,静待花开。
牟雯烨:《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中,雷夫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成为幸福教师的示范,他用信任、智慧、勇气和时间消除“害怕”,带领孩子们穿越道德的六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虽然远隔重洋,我们会发现中美两国的家长和社会对于教育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大家都时常焦虑于如何提升孩子的读写、算术、语言等成绩,但是却时常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环节——德育。德育是身教重于言传,首先我们要自己知良知,然后永不放弃地对孩子们提出期望。
书中,雷夫老师总是满怀热忱与希望,想出了无数好办法教给学生们许多终身受益的知识,但一切的起点都源于雷夫老师带领孩子们穿越道德六阶段的成功德育,而这种心灵教育也贯穿各个学科与孩子们的一生,甚至深深打动了大洋彼岸的我们,激励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做教育才叫“行善积德”。
要知道幸福与责任永远同行,在这本书中雷夫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对学生和自己的人生负责,成为更幸福的老师,将幸福传递给学生!
郑梦珏:《玩转童话》
这几天读了王雷英老师的《玩转童话》,颇为惊喜,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里面的剧本和教学设计都可以直接拿来学习使用。我读了12个童话故事,看了12个剧本,帮助我打开了创意课程的思路。
我一直很喜欢戏剧,因为它不是一个人的狂欢,它需要集体的智慧碰撞。热爱戏剧的人往往内心赤诚纯良,善于感悟生活,幽默且乐在其中。谈到戏剧有人会觉得很高深,它需要门槛吗?需要,也不需要。首先你得有自由的灵魂,无谓的勇气,天马行空的创意想象,其次你需要一些文学功底,需要艺术审美。但你也可以什么都没有,像一张白纸一样的闯入。
戏剧,不仅是创造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塑造过程中孩子内省力的觉醒,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而教育戏剧可以让孩子走向一种深度的基于生命体验的“用身体来阅读”的生动可能。
读《玩转童话》,打开戏剧的黑匣子,让“不设限”在心底先扎下根,随意浇灌,某一日在某个奇妙的时刻,兴许能发出芽来。
何琳铃:《我与地坛》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时光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
悠悠假期快乐而又充实,带着好奇的心翻开《我与地坛》,透过史铁生的眼睛看到了一种另类的人生。世间千万人,生活百般味,我们每个人渺小而又真实。
读过作者的其他书,了解了他的经历,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坐在轮椅上,盼着苦尽甘来,甚至想什么“来世”、“转运”,游走于回忆与印象的墙里墙外。书中的他和死神谈条件,他喃喃探讨命运公道,他遗憾对母亲的愧疚,他带着生的向往捡拾生活的碎片,拨开重重云雾,带我看到了生命最淳朴的味道。每一篇文章字字句句都表现生命的力量,我更是为作者人生态度而惊叹。不敢回头看,不知道流了多少泪。
一生之中可能会陷入许多的困境,无论遇到多沉重的绝望,都要挣扎。如果苦难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岗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何玉麟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这样做》
在读完《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这样做》这本书后,我对大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大单元整体教学需要以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作为引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要注重挖掘核心概念,通过核心概念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來。其次,大单元不仅仅只是考虑到单元课,应该是统筹整个小学乃至初高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最后,小学数学一堂课最主要的还是先确立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教什么,再想怎么教,可以是整合课,也可以是拓展课,本书拓展课较多,注重学生思维引领的深度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值得学习和尝试。
邬梦杰:《走在人生边上》
《走在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 90多岁写下的作品,她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 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
杨先生在 “有关人的问题”中指出人有个性,体质不同,个性各别。杨先生曾当过三年小学教员,她从未遇见过个性相同的学生,同为老师,我也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观察着学生们,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地做到因材施教。
杨先生在文中还提到了“人需要锻炼”,人的一身不仅有优良的品质,还夹杂着些许劣根性,锻炼就是为了把这杂质去除。人生是一场修炼的旅程,那么学生在学习生涯里,老师该如何做?那就是做一名循循善诱的老师,指导学生了解自己,格物致知,进而改善自己,不断修身。
通过阅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更加坚定了我做一名温暖的教育者这一信念,这一路上我会不断修炼自己,在阅读、反思、实践中向目标前进。
赵泓琳:《赏识你的学生》
如何在教育中做到“爱”“严”得当?如何让爱在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典型的案例,诠释了爱的无限可能。
其中一篇文章让我感触极深,题目是《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文中的家长这么说到:“学校啊,当我把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我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每一位家长一定都会有这样的顾虑吧,因为这是一个家庭的末来。
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发自内心的关爱每一位学生。要用爱心、细心和耐心,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欣赏学生的长处,肯定学生每一个哪怕再细微的进步。如此,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相信终有一天,奇迹也会降临。
陈鑫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具体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书中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我对其中一点感触颇深,那就是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月可以购买三个方面的书籍:关于所教学科的科学问题的书籍、关于优秀教育家和任务生活斗争事迹的书籍、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这三类书各司其职,第一类可以不断的补充个人学科知识,使得自己在讲课中占据注意力中心的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第二类书则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阅读伟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让自己始终保持向上的状态,要时刻警醒自己,不仅是自己做教授学科的教员,还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第三类书是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心灵的书籍。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白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师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闪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焦阳:《艺术的故事》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所以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活故事。
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他说:“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读完这本书,再回顾远古先民的艺术作品,会发现原来他们其实已经掌握了艺术很多精髓的东西,他们的艺术是那么的纯粹和原始。艺术不单单再只是真实的反映自然那么简单,而是明白人类情感和人们所知的表现力量。
虽然书中涉及了许多稍显专业的艺术知识和发展历史,但作者贡布里希”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即使书中的讲法听起来像是随便一谈的外行话也在所不惜。”
郑灵霞:《智慧课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都在不断地增加,思维也更加跳跃。而传统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死板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兴致缺缺。在此情境下,智慧课堂应运而生。
智慧课堂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更是一个进行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概念。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信息技术己经成为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一堂课当中,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人的智慧发展。
在了解了书本中的各学科教师对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案例之后,我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远不止我以为的如此,我还需要更加努力,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将信息技术运用地融会贯通。
黄婷婷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教育的智慧》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位学生!现在的教育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模仿和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多的是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平等协作、互动提升,教师则是学习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已。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客体,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渴望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引路人。在他们主动地学习、认真地实践、努力的探索过程中有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使他们感悟到自学的快慰、求真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王硕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张奠宙先生从数学的本质出发,结合一线教学实践,让我们思考教材,深入探究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回归数学教育。我在阅读后,感受到从教材形态的数学到教育形态的数学,需要我们老师深入解读数学教材,聚焦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对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螺旋式”编排,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更需要把握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通过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学习,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教材的呈现是形式的,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避免“形式上的教”,因此我们数学教学更需要基于学生实际,立足整体,注重数学本质。
顾夏语:《小学数学教师》
在这本书里,我能体会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是怎样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同时我又能感受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是怎样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怎样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书
悦读
阅读,是一次次深切的回眸,在桌前树下、榻上枕边,与人类的昨日浪漫邂逅。不管轻云如何游走,天光如何疏漏。一书一人就是一处广袤天地。
假期积攒的能量,让我们期待未来某刻,它的迸发!
READ.TIME.
图文收集:应翼煊
编 辑:牟雯烨
审 核:方霞琴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