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教育激活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
眼下的西安,天气异常炎热,却难挡教育人士为职业教育更好发展走访调研、谋新路的步伐。职业教育“关注热”之下,全社会都需一场“冷思考”,对于教育大省陕西来说,抓好职业教育,让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是教育,更是民生。
一、职业教育迎来“高光时刻”,全社会都应“刷新”认知
长久以来,在国人很多家庭看来,对于教育与考试的理念来说,读书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考试就是人生的分水岭。在教育圈子当中,从“985”依次到“211”、一本、二本、专科,是国人众多家庭公认的一条“学历鄙视链”与“文凭魔棒”,更是用人单位据此为选材依据,硬性评价一个人有能力与否的“刻板化标准”。当受教育者从校园走向社会,接受市场考验后,却呈现出另外一番就业景象。
尤其是近几年,在就业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单就就业率而言,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不如高职生,高职生不如中职生。”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始终在75%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高职和中职院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技能型“蓝领”人才成为职业市场新宠,有些学校的特别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靠近市场需求、实操性更强等优势在用人市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市场认可,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的新阶段。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2022年5月1日起,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其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了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几年间,职业教育被推上风口,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一百年以来,正在开启“高光时刻”。从中央到各省,职业教育成了一项重要工程,正在紧锣密布。
然而,与高层决策与部署形成鲜明对比,各省市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定位与重视度还不够,“学历鄙视链”在普通百姓及用人市场中依旧占据主导。看起来,人们对于读书目的的偏见依然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历史传统思想在当代人们中依然占据不小的位置。在“一步一步将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的路上,家长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学校与社会演绎了各种乱象,最终的结果却是考公、考编成万人过独木桥;高学历者满街跑,实用人才最难找;真正技能型、服务型人才供不应求;实践技能偏弱、工作能力欠缺的大量本科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传统行业革新需要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如果由上到下改变思维定势,“以实干才能论英雄”,而不是“以学历高低论成败”,让学生明确社会职业分工,为其“发挥一技之长和一己之长”提供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人尽其才,社会运行会更加良性。党中央已明确提出了在教育评价上要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这需要引发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展开又一次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实践。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新信息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催促着全行业、全领域、全社会要革新思想、刷新思维,更系统地、协调地、健康地推动全方位创新发展,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社会各界正在达成普遍共识,更贴近市场、更实用的职业教育,在公众视野中正在从舞台边缘走向舞台中央。当前,我国拥有1.13万所职业学校、3088万在校生,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更是广大青年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二、让职业教育为陕西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多生力军
陕西省职业教育规模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据《陕西日报》2021年11月24日刊发的名为《陕西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闻消息显示:截至报道发出时间,陕西省共有职业院校417所。其中,职业本科试点学校2所,高职院校40所,中职学校230所,技工院校145所,在校生95万人。“十三五”期间,全省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10余万人,其中60%毕业生直接服务我省经济建设。
(8月12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调研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5G+智能成型”实训基地)
作为与新中国同生同向同发展的第一批工业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立足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行业,探索出了“学习知识打基础—仿做案例练技能—实践项目育创新”的“学做创”一体化育人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办学核心竞争力跻身全国高职第一方阵,其培养的大批技术人才与管理精英遍布全国,已成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然而长时间以来,以职业教育为名的办学乱象层出不穷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4月28日,新媒体公众号“贞观”发布了一篇名为《西安的职业高中,有多少真的在搞职业教育》的文章,以学生家长的口吻直击西安职业高中办学乱象,说出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真心话。“职业高中同步普高课程,使用普高教材,以冲刺高考为目标,封闭管理,甚至还能私人定制课程计划”“部分职业学校对外宣传和课程设置看不到‘技能培训‘相关的任何东西,也有些设置专业课的,却是音乐、美术、体育、播音主持等,还是为艺考生设置的”……“每学年学费在3~5万不等”“有些职业学校还与补习培训学校捆绑”……这些乱象背后,损失的是普通百姓节衣缩食的血汗钱,损害的是每个接受职业教育者和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更影响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全国各地亟待从更高站位出发、从市场出发,整合资源推动职业教育规范、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让深居西北内陆的陕西省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提高站位,办好职业教育有其事关长远且现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首先,职业教育本身需要办出特色,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今年7月中旬,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2年陕西省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质的198所中等职业学校名单。查看这些学校的招生简章后发现,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中较多为“幼儿保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等,对于当下及未来有较广阔市场的新能源、养老服务、新媒体技术、无人机操控与维护、非遗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等领域较少涉及。而对于就业路径,部分学校只摆出了就业率,对于具体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精准就业,并没有过多说明。职业教育特色化、前瞻性、更贴近产业发展实际、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但这中间也不乏创新实践的探索者。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等部分陕南职业学校,结合当地茶产业发展实际,开设了“茶叶加工与生产”专业,对于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的“秦巴茶艺”专业已经成为陕西省五大劳务输出品牌之一。
(西安生物医药技术职业学校自2018年引进德国牙科技术协会德标口腔教育项目)
作为一所民办院校,西安生物医药技术职业学校从市场需求巨大、发展潜力广阔的健康产业着手,对标产业发展国际前沿,引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开办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健康人才。其精心打造“明眸、皓齿、正脊柱”健康人才工程,在西北地区首开“眼视光”专业,助力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在大西安率先引进德国牙科技术协会“德标口腔”专业,为高端口腔诊所培养牙医助理等紧缺人才;在全国创办首家“脊柱康复”专业,成为脊柱健康联盟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康复项目广受赞誉。在调研中了解到,西安生物医药技术职业学校多年来坚持实行“校企合作、直通就业”办学模式,精心安排历届毕业班学生在用人单位中进行6~1O个月的定向实习,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在实践中学习,在实习中就业、先就业后毕业”的新路子。
同时,职业教育要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供给充足的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当前,陕西发展正面临提质增效的转型期,从资源大省迈步产业强省,陕西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实用人才。
乡村振兴也需要职业教育贡献力量。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对于陕西这个农业大省来说,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局是从事农业产业的年轻人太少,这其中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提起农业,不只学生,很多成年人的第一反应也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现实中的陕西现代农业知之甚少,更别提对于现代农业所需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怎样的。如今的陕西,已经形成了“3+X”的陕西特色农业大布局,“3”即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X”即因地制宜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比如魔芋、中药材、核桃、红枣和有机、富硒、林特系列产品等。这些常见的苹果、奶山羊、棚室栽培、魔芋等词语的背后,却是一条立足陕西、辐射全国及海外的产业链,各种实用人才镶嵌在其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稳定工作,让无数人收获了生活的幸福感。通过职业教育让年轻人留在乡村,为县域经济贡献力量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文化强省建设,更需要职业教育贡献力量。近年来,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对于拥有众多非遗项目的陕西来说,让更多年轻人传承发展好非遗,尤其是其中的手工技艺项目,有着重大且积极的意义。在渭南澄城县,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开拓中,尧头窑早已声名远播,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喜爱。如今,澄城尧头窑不仅成为渭南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也在依托产业园区的发展,带动渭南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在宝鸡岐山县,一碗岐山臊子面,不仅是一道地方特色非遗美食,更是岐山县最为鲜亮的“地域符号”和“经济符号”。2021年,岐山县“一碗面”经济总产值突破140亿元,撑起岐山县域经济的“半边天”,这其中的人才需求也不容小视。而同时,陕西各地也有着大量的非遗手工技艺需要年轻人在掌握技术的同时,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让其焕发新活力。如千阳刺绣在近年来的宣传推广中受到一些人的关注,然而刺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实用性与审美性未能很好结合,很多人对其欣赏喜欢,但当要付钱购买时却犯了犹豫。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更多职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如果打开思路,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陕西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是全行业全社会共同参与、共谋共建的事业。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共谋共建
结合所了解陕西职业教育现状,建议如下:
陕西应更高站位认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在陕留学的外籍留学生越来越多,这其中也有部分外籍留学生留陕求职就业。聚焦陕西特色发展实践,输出优质职业教育服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合作,可以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能力,为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学校发展的扶持与资金投入。对于教育的重视直接地体现在对其资金投入上。面对刚刚开始的普职分流,相比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制更有助于将中考失利的更多学生吸纳进校,也能为更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解除学习的后顾之忧。同时,随着更多学生将走进职业学校,公、民办职业学校硬软件提升、课程改进与革新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政府资金扶持。
“请进来”“走出去”,多措并举,借助宣传手段,刷新大众对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认知,在全社会进行职业教育启蒙。不论是线上线下,各个职业院校对于自己的宣传并不少。但少有官方渠道对于职业学校及其亮点的推荐。应进一步扩大省、市教育部门官方平台、媒体平台对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相关政策、学校办学水平、就业模式及就业率方面的公开说明及客观报道,帮助学生及家长甄别、选择更适合的学校。同时,应开放路径,创新方式,让职业教育走进普通中小学、社区、乡村,加强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学校与企业、协会等协同育人模式。如今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行业协会更能敏锐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用人新标准。在大力推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院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与行业先锋企业的交流、沟通,让人才紧跟市场需要。
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推进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不畅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今年5月1日起,新《职业教育法》实施,打通学生上升通道,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更加顺畅,形成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直通车”。在探索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路径方面,深圳市16所中职学校组建两个中-高职教育集团;在湖北,中职学校并入高职学校的例子也时有发生,更利于整合资源、教育贯通。陕西也应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多方面探索融通方式,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衔接、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早日建成。
职业院校对文化课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技能课与文化课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文化是基础,技能是特色,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新型专业技能的必备条件。文化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提升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有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更有助于青年人创新创业和终生发展。同时,陕西也应探索非遗课程走进职业学校的课堂,让学生感知陕西民间文化魅力的同时,更知家乡、爱家乡,增强青年一代服务陕西的内在动力与文化自信。
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训实习。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职业教育应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应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步伐,把职业教育教学场景更多地开办在产业园区、企业车间和服务现场,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毕业实习时间不能缩水,或者走形式、走过场、走马观花、草草了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