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我打卡】6月9日
答案:
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
在倡导和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邓小平开始对实践标准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逐步提出了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1978年9月,在听取吉林省委的工作汇报时,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后来,他又提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衡量一切工作和“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准。
1979年10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他说:“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先后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全党的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指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应该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资料来自:《党史党建知识1000题》《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周濛 吴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激情三对三,精彩无极限
- 重阳流金 敬老尊贤 | 校领导向全校老同志致以节日祝福!
- 欢度国庆,南农学子这样向祖国母亲表白
- 叮咚!青海省果洛州的同学们,请查收秋天的第一封信
- 重要通知:征集志愿开始啦!欢迎填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在川招生代码:5195)
- “密室逃脱"入驻康达,快来体验吧!
- 6月8日|党史上的今天
- 学校在第五届贵州省学生 “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中获得多个奖项
- 结对共建聚合力,交流合作促发展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理工学院(兰州理工中专)与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交流合作活动
- 汲取党史力量 践行初心使命——党史暨党风廉政建设知识竞赛
-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21年春季校园招聘会邀请函
- 庆建党百年|党史上的今天(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