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建构理论模型,聚焦大单元整体设计|广雅花都校区举办高中化学学科联合教研活动
接力建构理论模型,聚焦大单元整体设计
2月27日,广东广雅中学联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开展聚焦“大单元整体设计”的联合教学研讨活动(高中化学专场)在广东广雅中学花都校区举办。在本次活动中,花都校区高二化学备课组的邓小芳老师和黄秀铿老师接力授课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空间结构。活动邀请了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王季常所长作为点评专家,现场连线听评,花都区教育研究院潘建好老师主持活动,广东省高中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广州)学校成员教师及花都区全体高二化学老师、花都区高一中心组全体老师在线同步观看。
邓小芳老师授课内容为分子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邓老师通过课前学案让学生提前搭建“气球空间互斥模型”,课上将其与“成键电子对的电子云”类比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构建模型。课上各小组学生用轻型黏土搭建H2O分子和NH3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在分析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同时,让学生们主动完善模型。同时课堂还利用智慧课堂推出“分子构型分类”的课堂互动活动,快速检测学生的对模型的掌握情况。
邓小芳老师执教课堂
黄秀铿老师接力授课分子的空间结构第2课时《杂化轨道理论》。黄老师先让学生解释水的空间结构,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无法用已学的价键理论解释分子的空间结构。然后黄老师以甲烷为例讲授鲍林的杂化轨道理论,引导学生建构利用杂化轨道理论分析分子结构的模型,并让学生尝试应用模型,在应用模型中发现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修正。最后总结完善的模型,并从单中心分子过渡到多中心原子的分析解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黄秀铿老师执教课堂
王季常所长在点评中首先充分肯定了两位上课老师的付出,两位老师的课属于模型构建课,王所长结合两位老师课的共同特点,给所有线上线下学习的老师提了几点建议:
一是“教学评”要在课上体现,尤其是“评”。比如说,如何通过评价去判断模型有无构建成功?如邓老师的课最后智慧课堂显示74%的学生掌握了,那26%的学生也要关注到,具体要怎么做呢?在新课中暴露的问题究竟是课后解决还是下节课解决?等问题都值得所有老师深思。另外,还特别提到模型构建课应该让模型多次应用去评价是否构建成功。
二是课上要设计高思维等级的问题。我们要熟读教材,理清楚教材栏目呈现的逻辑,找到教材栏目中数据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不断向教材向编写者学习,我们一线教师才能问出高思维等级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
三是优秀的课堂应是从旧知到新知。备一节课第一步就是要想清楚这节课知识的原点在哪里?知识的终点在哪里?我们老师可以搭建的台阶在哪里?搞明白这是哪个问题了,你这节课基本思路就对了。
邓小芳老师的课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导入到课堂设计都创意满满,利用扎破气球自动形成的稳定形状很好得帮助学生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同时利用捏橡皮泥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模型呈现,形象又直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一系列提问将学生所存在的盲区一一暴露在课堂上,并将其逐一攻破。
黄秀铿老师的课承接邓老师的提问,从原子轨道的角度对水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解释,两节课进行了链接,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黄老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将模型建构起来。
——周苏艳老师
两位老师教学功底深厚,语言精练,逻辑思维强,对知识点有精准理解,讲解过程由浅入深,讲练结合,很好地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分子的空间构型这节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难理解的,但是邓老师、黄老师巧用气球、橡胶泥、真实模型、平板互动等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两位老师都是从建构模型到完善模型最后到应用模型,从VSEPR和杂化轨道两个角度分析分子的空间构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文小庆老师
邓小芳老师的价层电子对模型课用四个扎起来的气球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用橡皮泥捏出水分子和氨气分子模型让学生深度参与对模型的构建,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得出电子对的斥力关系。黄秀铿老师的杂化轨道理论课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黄老师利用模型动画,学生白板书写,平板习题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了从模型建构、完善模型到模型应用的过程。整节课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两节接力课中,核心思想一贯相连,体现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刘嘉诚老师
来源 教研处、化学科
广 | 雅 | 微 | 信
原生态的校园分享
微信号:广东广雅中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