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团结和平友爱,华东师大艺术家以雕塑歌颂!

大学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2022-02-05 18:00:08



昨晚
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
奏响了全人类
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吕旗彰
正用他的大型雕塑作品
同样讲述着人类
团结、和平、友爱的故事——


《幸存者之歌》雕塑将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白马咖啡馆草坪永久展示



2022年是中国与以色列建交30周年。留俄雕塑家、华东师大美术学院教师吕旗彰设计制作的原创大型铜铸雕塑《幸存者之歌》日前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揭幕,计划永久展示。


“中华民族的自信博大、善良友好、坚强不屈和人道主义关怀,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无不光辉灿烂、熠熠生辉。上海文化的开放包容、多元发展的国际化格局,在后疫情时代,必将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表率,贡献力量。”吕旗彰说。



《幸存者之歌》青铜雕塑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广场


该雕塑历时两年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收留了约两万名欧洲犹太人难民。这组雕塑长2.8米、宽1米、高2.6米,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刻画了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犹太难民大卫一家依依不舍惜别上海的情景,向世界展示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雕塑家吕旗彰


我们就雕塑作品《幸存者之歌》的创作灵感、创作主旨及相关情况等专访了雕塑家吕旗彰。

:怎样的契机让您来处理这种历史题材的雕塑?

吕旗彰:2003年,我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随即我被国家公派留学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主攻具象雕塑方向。四年访学,我参观了很多美术馆、博物馆及二战纪念碑雕塑综合体。我对二战历史性题材的雕塑有一定研究和创作实践,对犹太人遭遇纳粹迫害等历史史料和雕塑也有所了解。

回国后,我进入华东师大美术学院担任雕塑教学工作,其中包括《纪念碑雕塑》课程教学。因此,我对历史性题材的雕塑作品的关注和创作一直没有间断过。

2019年,经谭根雄教授和陈歆耕教授引荐,我结识了著名作家贝拉。贝拉老师一直在寻找一位以她犹太系列小说题材为主题创作的雕塑家。我很荣幸接受了她的邀约。

问: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备受关注,历史学界、文学界甚至话剧界都有处理到这个题材,比如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沈嘉熠老师担任艺术总监的描写犹太难民和中国军民在二战时期共度时艰的音乐话剧《苏州河北》。作为留俄归来的雕塑家,以雕塑的方式来展现这段历史中的这个片段,它有怎样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呢?

吕旗彰:二战期间,上海这座城市成为犹太难民的避难所和寻找光明的诺亚方舟。上海人民接纳和包容犹太难民。面对战争,他们情同手足,共渡难关。

作家贝拉根据这段鲜活的历史创作了《犹太人在上海》系列小说。其中《幸存者之歌》取材于大卫一家的真人真事。大卫一家经过俄罗斯抵达满洲里,几经周折来到上海。大卫通过努力,在上海美商电话公司站稳脚跟,闯荡出一片天地。他顺利拿到美国的签证,带着家人前往美国。后来,小迈克长大成为著名的好莱坞制片人迈克·麦德沃。

大卫一家在上海的经历,见证了战争年代上海人民和犹太人互帮互助的情谊。大卫身上散发的勇敢、正直、善良、乐观的人性光辉深深触动了我。贝拉通过他们的生命故事塑造了永不放弃并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物形象。大卫一家的成功体现了犹太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也表现了上海对犹太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帮助。

雕塑具有文学作品无法替代的视觉传达作用,它可以记录永恒的瞬间,凝固最华彩的情节,达到公共美育传播的目的。我创作的这组雕塑将会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白马咖啡馆草坪永久陈列向市民展示。

我相信雕塑本身的艺术价值会深深打动民众,进一步带动人们去阅读原创的文学作品,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


吕旗彰接受CGTN采访


问:贝拉创作的《幸存者之歌》涉及到大卫一家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死友谊,也涉及到二战期间犹太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从这些广阔的素材中最后选择了大卫一家离别上海的情景来创作是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呢?这个细节能否充分地呈现这段历史?

吕旗彰:我对《幸存者之歌》原著进行了认真反复的阅读。创作的灵感和画面感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我兴奋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贝拉老师。令人惊喜的是,我们不谋而合,决定雕塑创作的构图表现大卫一家离开上海的动人一幕,定格感人的瞬间——他们登上舰船,依依不舍,挥泪告别上海的情景。

雕塑为什么描绘大卫一家挥别上海,而不是来到上海或者在上海生活的情景?如果雕塑表现他们一家刚来上海,那样无法表达犹太人在上海发生的故事。如果雕塑表现在上海发生的某一情节,又觉得表达过于细节化和没有重点,何况过程中一家四口的生活很难全部体现。所以,挥别的这一幕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和升华。它体现出大卫一家和上海有很深的情谊。战争和命运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上海,去往美国。离别是暂时和不得已的,寓意他们会再次回到上海团聚。

贝拉为创作《幸存者之歌》多次赴美拜访朵拉。临别时,年逾九旬的朵拉握着贝拉的手说:“带我回上海。”——这是朵拉和迈克最大的心愿。所以,我尽量用艺术的真实表达历史的真实,用大卫一家的故事反映犹太人真实的生命情境。

问:您之前的一些作品比较具有现代主义风格,比如《云上的日子》等,而《幸存者之歌》这组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处理这种题材的作品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通过这组作品,传递怎样的一种信念和情感?

吕旗彰:主题雕塑的具象表现手法和个人创作的当代观念探索,其实是不同的雕塑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法。在当代语境下,每位雕塑创作者都会学习运用多元的手段处理不同形式的创作题材。用我们圈内的话说:“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硬。”进行历史性题材的创作时,大多涉及人物组合造型,具象表现的方式成为优先选择。而个人化的创作远远超出具象这个范畴。大多的雕塑材料不能满足我们的创作表达时,我自然而然地会选择综合材料的探究和新的装置方式的表达。

《幸存者之歌》这件主题创作雕塑采用现实主义的题材,用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和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艺术化的真实场景。这样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和场域性,有利于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张力。我尊重原著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特点,发挥自己雕塑创作的特色进行完美的结合。

雕塑人物塑造技法突出具象表现性。

雕塑作品中,大卫怀里抱着小女儿,挥动帽子向朋友致意。他的表情刻画坚定而忧伤,因为他是一个勇敢、正直而乐观的人。他对这片热土情感深厚,这里有帮助他的上海朋友,也有他的奋斗足迹。离别时,他的内心是充满矛盾和不舍的。朵拉是一位贤妻良母,善良又热情。她右手搭在小迈克肩膀上,安慰着他。同时,她不忘回眸,饱含热泪和上海吻别。迈克还是个五六岁的孩子,在上海度过了他的童年,这里有他的玩伴。离别时,他有些伤心,坐在墩子上,手里抱着玩具熊发呆。他仿佛在心中暗暗祈祷,终有一天会再次回到上海这个故乡。妹妹还是个懵懂的宝宝,她只是学着父母的动作,热情地挥手。




海风吹拂起他们的衣服和头发,凸现了情景内在静止与外部动感变化的对比。“风”又是一种隐喻,预示他们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战争必将胜利、和平即将到来的新气象。

问:眼下的世界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各个国家之间的正常交流和互动都受到影响,一些国家甚至宣扬民族至上的具有排他性的观念,《幸存者之歌》折射的却是在一个犹太人被隔离、屠杀和种族歧视的时代,上海或者说中国对犹太难民的接纳,您觉得这反映了上海文化和中国文化怎样的特质?这个犹太人在上海的感人故事对我们又具有怎样的启示呢?

吕旗彰:雕塑创作期间恰逢新冠疫情期,创作过程曲折而艰辛,前后历时两年。平面构图阶段经过几次草图推敲和重构,顺利确定下来。创作稿很快得到远在纽约的迈克·麦德沃先生的肯定和赞赏。他的认可为雕塑的下一步立体小稿确定了基本方向。

雕塑的立体制作阶段正式开展,从小稿到大稿、从泥稿到翻制、从数据扫描到模型、从蜡模到青铜铸造,每个制作环节我都尽心尽力。我由衷感谢贝拉老师给予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帮助,由衷感谢迈克·麦德沃先生的大力支持!

《幸存者之歌》雕塑草图和小稿


在2022年1月27日中以建交30周年之际,《幸存者之歌》雕塑完成并落成于上海犹太人难民纪念馆。雕塑的创作和建造是一种纪念和献礼,它象征中以人民友谊长存。

作为纪念性主题雕塑,我不刻意表达战争的苦难和人类命运的坎坷,《幸存者之歌》雕塑创作着重表达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中华民族的自信博大、善良友好、坚强不屈和人道主义关怀,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无不光辉灿烂、熠熠生辉。上海文化的开放包容、多元发展的国际化格局,在后疫情时代,必将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表率,贡献力量。
 
来源  | 美术学院
采写 | 田波澜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阅读

绝!当华东师大变身冬奥赛道


一文全知!读完这篇华东师大科普,让你“如虎添翼”


守护“地球之肾”,华东师大虎力全开!


新春新喜,华东师大有虎来福!


华东师大新年第一篇《科学》正刊来了!


华东师大的年味,浓!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