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校长: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大学 作者:今日教育考试 2022-07-17 13:08:38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精彩导读


这几年清华附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比较突出,实际上是‍‍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在学业方面水到渠成的反映。我常跟教师们讲,要努力把书教活,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要做到这一点,秘诀就在一个“动”字。





最近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社会和家长对于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关注,这是人之常情。作为校长,我常常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提高成绩?


很多人认为,要提高考试成绩,就得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兴趣爱好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学习上。实际上,很多学校也是这么做的。我不太认同这样的看法和做法。


清华附中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追求考试成绩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甚至可以做到两者相辅相成。要取得好的成绩,更应该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成长规律、高效轻负的方式方法。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通过下苦功进行强化训练,也许可以让学生攀上高峰,但是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当需要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时,靠强化训练取得高分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记住知识本身更重要。特别是随着高考的命题向“素养立意”转变,更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单纯靠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考试评价方式的变革。


这几年清华附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比较突出,实际上是‍‍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在学业方面水到渠成的反映。我常跟教师们讲,要努力把书教活,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要做到这一点,秘诀就在一个“动”字。


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动”起来


学生的“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我坚决反对学生“被动”学习,只有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动”起来,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一要让学生“心动”,即达到情感上的认同。以清华附中坚持了多年的学生支教活动为例,当学生们看到还有那么多孩子生活在那么贫困的地方,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如此之差,却还如此求知若渴,两相对比,感觉自己简直就是生活在蜜罐里,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还有什么理由浪费粮食呢?心灵的触动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今,每年清华附中的学生们都要给大凉山的孩子们捐助衣服、鞋子、体育用品、文化用品等。


二是要让学生“脑动”,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校里,我们放心大胆地让学生们去折腾,让他们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清华附中有一批孩子喜欢养虫子,我们就提供一个房子让学生养虫子。怎么养好这些虫子?这里面有很多学问。假期里谁照顾这些虫子?毕业了把虫子交给谁?问题接踵而来,大家就一起研究,探讨解决方案。


三是让学生“行动”,即要付诸实践、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校风,“最高阶的学习方式是行动”。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和素养则需要在实践中习得。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行动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安全、舒适、自由、放松的环境下自由探索。


比如清华附中建有“高研实验室”,对某些科技课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情“折腾”,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最看重的是学生无数次失败之后的点滴进步。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如何克服,如何向别人请教,如何向书本学习,这样的探索过程最重要,可能某个学生一年下来都没折腾出个结果,但不要认为他一无所获,相反他的收获非常大,他学会了思考问题,学会了研究问题,学会了面对一次次失败而不放弃。


清华附中有个“紫荆文房”,学生们自己创作了许多文创产品,他们想在学校里找个地方售卖。学生们找到我,说要开商店没有地方,我们就专门给学生们盖了一间小房子,让他们自己经营。他们搞入股、组织招聘,经营得像模像样。


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的方式很多,主要是通过劳动、运动和活动。


劳动,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凡事必须经过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比如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利用校园中的半亩棉田,将棉花的种植、培苗、收割、使用等贯穿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课程。孩子们记录、描绘棉花成长全过程,在劳动、生产、观察、鉴赏中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在历经四季寒暑的学习、探索中受到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共生教育。他们还体验了纺线、染线、织布、文创制作的全过程。在这个庞大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各种纺织类的操作课程,各种和耕织文化相关的知识也会纳入课程研发序列中。开展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比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


运动,就是指体育运动。“无体育,不清华”,清华附中很好地传承并发展了清华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使人智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既锻炼了意志品质,又调剂了学习,能做到劳逸结合。


活动,就是学校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增长智慧。比如清华附中每一届高二升高三的学生,都要在暑假徒步穿越沙漠,每次由校长亲自带队。出发前,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打退堂鼓,试图请假不去,学校会严格审核每一张请假条,身体状况允许的,都必须参加。刚开始面对茫茫沙漠时,大多数学生都很兴奋,但是在走了几个小时、周围的景色仍然不变、仿佛天地间茫然没有尽头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走不出去了。但是,当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鼓舞下,坚持不懈终于走出沙漠的时候,他们对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坎坷和挫折,都有了新的认识。


还有清华附中的“寒门英才计划”,一方面帮助了贫困的孩子,另一方面也触动了附中学生的心灵;清华附中的考古研学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走进历史;“学生节”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校园电影大家、校园歌手大赛、书画作品拍卖、创意商品售卖等等,学生们五花八门的才艺都在这一天绽放。还有“一二九”革命短剧展演、高三成人礼等,全都是以学生为主组织实施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就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清华附中刚开始推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时,许多家长、学生和教师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看不出这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生的成长及学业成绩的提升有什么关系。教育是需要过程的,不会立竿见影。校长要有战略眼光,要比家长和教师看得更远一些。校长还要有定力,认准方向后就不忘初心,顶住各种压力和质疑走下去。


让学生“动”起来,还要发挥校长和教师的“带动”作用。校长带动教师,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带动学生,特别是班主任,应多给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学生“动”起来就会变得更加自觉,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来源|校长派

作者|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原文标题|让学生“动”起来

责任编辑 | 谢玉萍


准高三"考爸""考妈"如何适应角色?

离孩子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家长再忙也要看看!

游戏、早恋、成绩下滑……当中学生撞上青春叛逆,父母怎样做才有用?

当孩子质问“凭什么要我好好读书”,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