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好清华这门课?去画吧!

大学 作者:清华大学 2023-02-14 19:58:08


一门清华课程
此刻在进行
教室里
时而传来哄堂大笑
时而平静无声
灵感的火花在此迸发

怎么能说自己的画不忍直视?这种黑白的处理很独特,鲤鱼的线条在抖动,静和动力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这幅画叫《一只探头探脑的猪》,猪呢?哦,在这!


这幅画的线条这么肯定,银杏叶画得像标枪的枪头。如果上位同学的画像是在热情洋溢地讲故事,这位同学的画就是一份严肃冷静的法律文本。



清华美术学院教授李睦将同学们创作的艺术作品投放在大屏幕上一一讲评。全班同学注视着屏幕上的画作,有人偶尔低下头,在白纸上快速记录着当下的思考。


《艺术的启示》通识课程由李睦开设,分别于秋季和春季学期面向新雅书院一年级和全校同学开课。2021年,这门通识课获评清华大学第四批“标杆课”。


据李睦介绍,《艺术的启示》设课时间与新雅书院成立时间基本一致。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敬仰艺术、热爱艺术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思辨能力。“从阅读、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开始,学生要学会判断、学会分析、学会质疑。”李睦在课程大纲中这样写道。


李睦在《艺术的启示》课堂授课。


1

带着思考做笔记?这门课上着“不太对劲”


你或许以为《艺术的启示》是繁重专业课之外的“调剂”和“饭后甜点”,在上完第一周课后,报名的同学们就发现事情似乎“不太对劲”。想上好这门课,真的没那么容易。


在每周各一次的“理论”和“实践”课的大框架下,《艺术的启示》课程设计由李睦细化为“听说读写画”五个部分。


前四部分在“理论课”完成。“听说”指的是,同学们听讲完理论课后,将基于特定问题展开讨论;“读”是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目或文章,提高系统性理论学习,增加艺术知识深度积累;“写”则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还要在纸上写下自己围绕课程展开的所思所想,而非简单的笔记摘抄。实践课的“画”是学生的创作环节,将学生的所学所感实现为艺术作品。



一系列让学生们叫绝的课程设计背后,是李睦对课程的全情投入。课程开设以来,李睦每学期都会对授课讲义进行重调,“至少有60%的内容会跟上次不一样。我希望加入当下的审美趋势、社会热点,让学生们听我的课不断有新鲜感。”每周上课之前,李睦也会跟助教讨论改进实践课的授课方式。


为了改善学生们的创作环境,实践课堂也被李睦调换到更宽敞的画室。在开阔的拱顶天窗下,鸟笼、水果等静物平铺陈列。同学们于敞亮的空间四散开,或躺地、或正坐,选取感兴趣的视角涂抹画纸,创意也更挥洒肆意。课程结束后,助教们收集同学们的作品,并拍摄成图片集合成厚厚的留念。


学生在实践课绘画。


2

觉得画不好?我们得聊聊......


灵感缪斯,并不是对每一位同学都这么容易伸出双臂。


看着学生战战兢兢提起笔,在纸上操作如履薄冰、犹犹豫豫——这样的场景在李睦若干年的教学中并不少见。“一次带大家在二校门写生时,我发现有的同学躲到角落偷偷画,原来是觉得自己画不好,不想见人。”


“你自己专业那么高深的知识都能学会,怎么就认为自己搞不定一张画儿呢?”


他用丘吉尔作画的场景来鼓励学生。一次,丘吉尔面对美景,落眼于雪白的画布,却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来了一位女士,询问他是否在作画。丘吉尔面露难色。女士随即抓起最大的画笔,蘸了大块的蓝色,然后疯狂在画布上渲染开来,为丘吉尔的作品打了底。


李睦带领学生户外写生


“先画后想”,这是李睦上课常提到的一点,也是让曾经上过这门课的刘宇薇印象深刻的关键词。“由此,我更关注自己的创作有没有新的突破、能不能做出过去没做过的尝试?能不能‘再跳出常识’一点儿?更希望调动自己‘下意识’的那部分。”刘宇薇说。


那么如何抓住“下意识的表达”?李睦鼓励大家拿出儿时绘画的劲头,“五岁的时候大家画画是什么样子的?可能你都没有想就开始画画了,这就是绘画的天真,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东西。”


然而,李睦发现,返璞归真,对已经深植理性、逻辑思维的学生来讲并不容易。“他们需要被引导、打破和重建。”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而更大胆地创作,李睦将作品讲评作为课程的“重头戏”。



讲评开始。


每位学生把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从上至下贴在画室白墙上,转眼白墙换新颜,成了一堵蔚为壮观的“艺术作品展”。面对每一幅作品,李睦都会认真读出作品上的署名,看向人群,请这位同学举手示意,然后转回头,分析作品中的个人表达。于是,同学们听到了一些“前所未闻”的评价——


“这张画,在安静中带着一丝沾沾自喜。”


“你的画儿有一些羞涩,你要试着羞涩到底!”


仿佛一道阳光,李睦总能发现每一幅作品的“闪光点”并不吝溢美之词地表示赞美。在这样的评价与引导下,同学们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李睦一一讲评学生作品


四年前上《艺术的启示》课程时,刘宇薇才上大一。听到这些“特别好玩儿”、“意想不到”的表述,她说:“每当这个时候都觉得老师不是在看画,而是透过纸背看我们的灵魂,也在解放我们的灵魂。”


还记得在一次实践课上,李睦把自己的画册一页页撕下来发给每个同学,任大家在此基础上自由“蹂躏”创作。生性拘谨乖巧的刘宇薇规整地把画剪成长条形,再拼在白纸上——创作结束。但下课后,她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完全震惊!“有很多人用画创造出了一个‘空间’,张牙舞爪、自由潇洒。我觉得他们的作品都在争着说话,它们‘吵闹’得那么可爱,但我甚至没有给自己的作品一个‘说话’的机会!”


她很挫败,但也很兴奋。“因为尝试过,才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也为自己找到新的可能性。”


“或许这里没有对与错,只有感受、情感与立场。”一次课上,李睦这样告诉同学们,这让林悦阳一直记在了心里。


让她印象深刻的一幅作品,竟然是同班同学绘制的一张“白纸”。大家都在画实物,只有这个同学调制多种色彩,形成白纸一样的颜色,然后厚涂了一层。作品看似平淡,实则是一种回归本真——将自己单纯沉浸在一张白纸中,从多彩到单色,从有物到无物,回到起点又并非起点——“我觉得非常神奇。”林悦阳表示。


学生们张贴自己的作品。


3

无用?有用!


不像数学公式,学会就能求解答案;不像化学试剂,了解就能制造化学反应。《艺术的启示》课程的“尴尬之处”在于,其现实性作用似乎难以快速显现。


我从来没想过这个课能够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也不知道这种艺术通识教育的作用会在什么时候出来,可能是现在,也可能是二十年后,但是你只有把它注入,才会慢慢生发出一些可能性。


时间似乎已经给出答案。


站在《系黑色领带的女子》画作前,一位同学给李睦打去电话。他还记得一年多前,李睦在课堂上带着大家赏析这幅作品时讲解的种种。现在,他正带着这份回忆感受着巨大的震撼力。


在李睦看来,“艺术性+科学”如同“1+1>2”的奇妙组合。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接受艺术课程训练的机会了。如果没有通识性、艺术类的课程,我挺为同学们感到遗憾,因为他们少了注入艺术思维,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


一位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在上完课后的某天联系到李睦:“我想用油画的方式研究一些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李睦听后很欣喜,随即为他准备了油画颜料支持其创作。


学生在实践课中创作


时光回到一次《艺术的启示》的实践课堂。


一位同学画画入迷,从下午一点半画到了深夜十点。那是一幅敦煌壁画,其中又加入诸多自己的想象,笔锋回旋通畅,一气呵成。李睦静静等待,不曾打扰。“可能这就是获得启示的状态吧,我想让她画完。”


于李睦,对学生,艺术滋养,润物无声。



视频|李德维

图片李德维 王震

文字 | 韩文榕

编辑 | 孙东临


清华大学2023年新年贺词

清华大学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

点击收获!清华的年末书单

过80岁生日,一个都不能少!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