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中国教育报》聚焦北理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青年强,则国家强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
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
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
创业计划竞赛召开之际
3月17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
《厚植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沃土
——北京理工大学面向国家需求
培养科技创业人才记》
为题进行报道
生动展现了
以北理工学子为代表的
广大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的
良好风貌
厚植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沃土
——北京理工大学面向国家需求培养科技创业人才记
3月的北京,生机盎然。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即将在北京理工大学拉开帷幕。今年,北京理工大学有1114个项目参赛,参赛项目数量是上届4倍,更有8个学生团队闯入了全国总决赛。是什么力量推动并实现了这所高校青年创新创业力量的“井喷”?是什么厚植了拔尖创新人才茁壮成长的沃土?日前,记者走进北理工,走近北理工“双创”青年。
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自主培养胜势
“没错,814!”再次确认了一遍门牌号,梁瑛平抬手敲响了门。一个从容的声音响起:“瑛平吗?进来坐。”
直到7年后的今天,梁瑛平依然记得和导师付莹教授第一次见面的很多细节。那是一个7月的下午,天很热。他提前理了发,还特地换了一件白T恤,从北京理工大学房山校区坐地铁一路赶到中关村校区。
梁瑛平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项目进展
北京理工大学特立书院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学生在大二时就可以选择导师,进入实验室学习。那年,梁瑛平还在读大一,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随之而来的研究挫折,让他迫切希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他尝试着给计算机学院教授付莹发邮件。很快,就有了这次面试的机会。
“开始我想做生物识别,就是根据人脸做个性化的表情包,将来可以进个大厂。”在今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已经以项目负责人身份闯入全国决赛的梁瑛平说,“付莹教授告诉我,既然有志于研究,就应该做系统研究;要做系统研究,就该瞄准国家有需求的重大问题。带着自己亲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一起毕业才是北理工研究生该干的事。”
付莹教授指导团队学生开展“鹰瞳”项目研究
在付莹的实验室里,梁瑛平真正接触到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领域国内研究一线的进展,也真正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研攻关的迫切需求。
梁瑛平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夜间的城市安防,极暗光照条件下的视频监测关系着千万人的安全。现有红外和微光设备成本高昂且受制于补光设备,实际中无法大规模部署。”
历经4年,梁瑛平和项目团队实现了对成像噪声的精准数学描述。通过在北京、杭州等多地实地调研用户需求,并进行了近百次算法改进和硬件测试,项目组提出了基于传感器特性的新型成像算法,成功打破了AI增强模型方案从理论到落地部署的最后壁垒,研制出了极暗光“鹰瞳”图像增强引擎及其原理样机。
相比现有夜视设备,“鹰瞳”的光照需求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且探测距离大幅提升。梁瑛平说,“鹰瞳”非常契合当前的国家需求,我们掌握了算法升级的核心技术,成功避开了硬件“卡脖子”的困境。无须高端传感器和处理器,传统的安防设备只要一枚集成了算法软件的国产芯片,即可“变黑夜如白天,还原真实色彩”。
“鹰瞳”极暗光摄像机产品,能够让监控摄像头在夜晚极暗的环境里,拍照如同白昼
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胜势,将教师学术研究能力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能力。北京理工大学党委提出了以科研大平台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明确要求,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了原动力。一流的科学家和一流的科研环境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场景,将北理工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胜势,造就了近年来北理工学子在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赛场连续夺魁夺杯夺金的“双创”北理工现象。今年,北理工参加“挑战杯”的1114个学生团队,全部拥有来自科研大平台的导师和实验平台支撑。
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新体系
今年,在北理工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团队中,还有一支以鹰命名的无人机团队——“飞鹰”队。2017年,“飞鹰”队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上夺冠;2019年,基于自研核心技术,“飞鹰”队项目组成立了学生创业公司;2020年,“飞鹰”队再次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上,全场唯一实现对空中直径仅为0.2米来袭目标的精准抓捕,又一次战胜了欧美等百余支顶尖强队获得冠军。
“飞鹰”队2020年荣获阿布扎比无人机挑战赛一等奖
“参赛只是北理工‘双创’人才培养链条上的一环。”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主任车辉泉说,“近年来,北理工确定了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改革‘SPACE+X’(寰宇+)计划,坚持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渗透融合的立德树人‘大平台’。”
北理工“全链条、多协同、凸特色、大平台”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涵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平台支撑、“双创”导师和机制保障五大模块,共同编织了一条从优质生源、课程培养、实践锻炼、社团活动到创新竞赛、成果转化、产业转移和市场认同的“双创”人才培养全链条。
在北理工,院士、名师会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并将国家重大成果创新点、成果树转化为专业课程知识点、能力集。近3年,北理工15项国家科技奖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程。在北理工,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慕课+研讨式教学+项目制答辩”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创业能力发展。全校已建设103门创新实践类通识素质课程,编订了20本创新创业教育类精品教材。
2023年,“飞鹰”仍在翱翔。“现代战争中的无人机大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灵感,在这次‘挑战杯’比赛中,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鹰卫苍穹’。”项目负责人王祎婧说,“相比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的击落方式,‘鹰卫苍穹’系统运用仿生技术,让无人机像猎鹰捕猎一样捕获无人机,形成了‘预警区部署探测、视觉抵近、处置区高精度网捕的低慢小反制完整方案’。”
飞鹰队成员进行无人机测试
在8人的核心团队中,负责目标信息的张志远还在读大四。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他说:“导师宋韬教授说,在所有信息中,位置信息永远是第一信息,那我就要研究第一信息。”
3月17日至19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面对激烈的竞争,北理工团队的优势是什么?
“我们的研究有更宏大的背景。”张志远说。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鹰卫苍穹’系统上岗,圆满完成了任务。目前,国内机场、要地安防等领域已经用上了我们的服务。”王祎婧的话底气十足。
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速路
穿行在遍布北理工校园的“双创”空间,“安静”是最直观的感受。然而,不时响起的键盘声、马达声,以及一张张年轻的脸上皱起的眉头和闪耀在眼镜上的光,分明在说,这里正上演着人类智慧向未知世界的“冲击波”。
目前,北理工已建成13个校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65个校企联合、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达293项。“从获评‘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到首批入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目前北理工创新创业基地已经拿到了国内所有认证,可以说‘满证上岗’。”车辉泉说。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北理工孵化器总经理王智超说,“为此,北理工创新创业基地群构建了一个阶梯式的连续服务体系。”
根据科研成果项目转化不同阶段需求,北理工孵化器的基础服务包括提供工商注册、创业辅导、创业空间支持;专业服务包括财税、法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重点服务涵盖项目申报、资质规划、市场对接。近年来,经北理工孵化器推介,一批科研初创公司获得了从200万元到2000万元不等的市场融资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根据初创公司不同成长阶段,从种子项目入驻的众创空间,到初创公司入驻的孵化器,再到形成产业对接的科技园,北理工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阶梯式接续、校内外分布的创新创业服务流。近年来,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北理工已经孵化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40家。
完成技术验证,手握订单的梁瑛平计划今年7月带领项目团队成立创业公司,北理工众创空间已同意两年免租,学校孵化器创业指导和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已经启动……对于美好的明天,梁瑛平充满期待。
官微推荐●●
来挑战世界纪录!你我共同开启“挑战杯·元宇宙”
3000“战旗”猎猎!北理工等你来“挑战”!
展展展览~~“挑战”硬核浪漫!这是北理工“科技+艺术”
出品:党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赵安琪、崔雨涵、郭广泽
审核:蔺伟、刘晓俏
点分享
点赞
点亮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