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成功100次,创造中国航天新纪录,他是北航校友王家伍!
他牵头建设了我国首个
钢筋混凝土结构卫星发射塔架
打破了我国单个塔架年发射纪录
他作为技术负责人
服务十几次涉外卫星发射任务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力量
他参与并圆满完成了
100次卫星发射任务
每一次都无比兴奋和快乐
他是扎根戈壁的守望者
也是快乐的航天人
他就是北航1980级本科校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王家伍
日前,小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采访了这位可亲可敬的校友
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神舟十七号发射 摄影/宋超
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执行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航天发射中心,至今已走过65载光辉历程。
39年前,一名刚满20岁的大学毕业生带着对人生的向往来这里报到。此后的岁月里,他扎根茫茫戈壁,奉献无悔青春,从一线岗位操作手成长为中心航天发射技术负责人。职业生涯中,他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论证,牵头负责我国首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卫星发射塔架的论证和建设,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十几次涉外卫星发射任务,负责中心航天发射质量控制、技术安全及地面支持系统建设,参与并圆满完成了100次卫星发射任务。
接受采访时,他刚完成与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一同担任嘉宾的神十七发射全国直播,高兴地说“见到母校来的人,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
王家伍(右)与杨利伟担任神十七发射直播嘉宾
“这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今年2月,王家伍偶然听说学校可以办校友卡,“我到北京当天就办了一张,并立马骑上自行车到校园里溜达”。曾经住过的16公寓已重新装修,他在楼前留影一张,又来到老主楼前的长椅上坐一会儿,思绪不禁回到了43年前自己刚踏入校门的时候。王家伍笑着说,“在学校的四年应该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王家伍在校门前留影
“我们都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有机会上了大学,很幸运地改变了人生。”王家伍1964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出过家乡小县城。16岁考上大学的他,坐了20多小时火车才到北京。40多年过去了,在合肥火车站与父亲道别的情景清晰如昨,“和朱自清《背影》中写的一模一样”。一出北京站,北京航空学院接站的牌子就映入眼帘,他和其他新生爬上了学校派来的解放牌卡车,扛着捆好的被褥行李去报到了。
彼时的北航校园并非今日模样,对王家伍来说,在校生活的很多情景都历历在目:现在的图书馆那时是一片小树林,同学们每晚要穿过树林去主楼上自习。北门外是一片村庄和农田,要经过它们才能到达“比较繁华的”五道口。入学时,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飞机,同学们利用一个周末结伴骑车去首都机场看飞机,还拍了一张合影。工作后,每次有机会到北京,他也常常回母校看一看、走一走。
同学们在首都机场合影。右一为王家伍
1984年8月,王家伍从北航自动控制系陀螺与惯性导航专业毕业。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他花了10天10夜到达甘肃省一个叫清水的小火车站,又坐了一整天穿行在沙漠中的蒸汽小火车,才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到,这一干就是近40年。“我是我们中心大学毕业后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同期来的人早就离开了,我真成了戈壁滩上的守望者”,他笑着说。
班级同学合影
“我干一件事,就想把它干好”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北内陆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常年干燥少雨,冬季供暖时间长达六个月。30年前,这里堪称与世隔绝,周边是茫茫的大漠戈壁,工作环境不可谓不艰苦。电视和报纸要派人去省城取回来,早没了时效性,对外也没有电话联系,给家里写信要一个月才收到。
1996年之前,王家伍在曾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工作,这里现已不再使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彼时,他住在测试站附近的宿舍,发射前十天就搬到发射场的半地下室“地窝子”里。“那个年代条件当然是很苦的,半年都吃不到蔬菜,但我也并不觉得苦”,王家伍说,自己在生活上并不讲究,所谓“吃苦”“受罪”,回头想想都是幸福,都有意义,没有人会为吃过的苦而后悔。“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东风精神,包括咱们北航的校风,里面都有‘艰苦’二字,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写照。”
到中心工作2个月后,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搭载我国第6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当时,王家伍担任箭上单机操作手,这是他参加的第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看着卫星上了太空,任务获得了成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感、成就感,这也是我后来坚持下去的动力。”
担任操作和综合岗位十几年后,王家伍到任务管理机关短暂工作了几年,随后选择回到技术管理岗位。在这里,他沉下心来,花了几年时间,把航天领域50多本专业书原原本本地“啃”了一遍。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技术总体涉及的环节众多。王家伍自信地说,“这以后,我不管到试验现场的哪个岗位上,都很有底气。”干一件事,就想把它干好,这是王家伍始终践行的人生准则。
“每一次发射,都是兴奋与快乐”
2001年,王家伍开始负责新的卫星发射塔架的设计论证和建设工作。“当时工程建设经费很有限,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大胆创新,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了原来的纯钢结构。”王家伍说,这也是中国首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射塔架,可以实现全天候发射。塔架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都能即时控制,一年四季都具备发射条件。
2003年11月3日,中心在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后的第19天,首次启用我国自主建设的新型发射工位,成功发射了我国第18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后,王家伍止不住流下了眼泪,“经过了很多努力的结果,人在高度紧张之后,成功的喜悦一下子释放出来。”
为了提高发射效能,这座发射塔架又进行了多次升级改造,目前年发射能力可达到16次,打破了中国所有发射场单个发射塔架的年发射纪录,百次成功发射经验也证明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我国西昌、文昌等地建设发射塔时,也沿用了这种模式。
闲暇之余,王家伍总爱到塔架周围走一圈,这里的每个部分他都了然于胸,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当年是怎么设计、怎么建设的,脚底下有什么电缆、每一层有什么设备,我都历历在目、清清楚楚。”这么高的塔架,王家伍不知道爬过多少次,但每一次都感受到快乐与自豪。“这个卫星塔架从头到尾干了20年,现在已经完成了100次卫星发射,我真的很有成就感。”“我从1984年工作以后参加的国家发射任务,没有亲历过一次失利,每一次都是兴奋、快乐、成功的感觉。火箭飞出发射塔架前,我经常是闭着眼睛不敢看,听到鼓掌声才睁开眼。”
“四十年来,我感到非常幸运,因为我目睹了中国航天的飞跃式发展,也见证了我们中心从一个航天小镇成为国际上知名的现代化航天发射港。这是作为一个航天人的快乐。”王家伍笑着说。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到”
1994年,王家伍被派往西班牙国际空间大学进修。“这次国外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对航天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王家伍说。回国的时候,别人都买纪念品,他却用身上所有的钱付了运费,把一大包航天专业资料托运回国。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涉外卫星发射任务的主要负责人正是王家伍。如何提供好涉外服务,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难题。
“那时候协调开会,大家都用英语,没人说中文,我很受刺激。”王家伍回忆,自己当时能阅读英文资料,但还不能自如地听和说,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英语。此后,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坚持学习两个小时。“这项工作的要求对我来说也是机遇和动力”,花了大概五六年时间后,他就做到了“开会时,能跟人家用英语自由交流”。
王家伍曾为十几个国家提供过涉外发射任务服务。他既懂专业术语,又能协调保障,一项又一项任务顺利开展,一次又一次发射圆满成功,这一过程中,他不仅总结出了一套涉外卫星发射管理规范,编制了800多页的英语试验资料,为之后执行涉外卫星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与很多国家的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搞国际合作也是很愉快的事”,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王家伍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地虽偏,可连接世界各处。心虽小,可静观宇宙之大。王家伍的案头上摆着读到一半的英文原版《Liftoff》,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马斯克与SpaceX的创业史。他家中的电视只有CGTN一个频道,还订阅了China Daily英文报纸。他经常翻看英文资料,购买英文原版书,随时关注国外最新的行业动态。
“下一次任务,又是从零开始”
近年来,王家伍带领航天发射支持实验室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大胆创新。为适应航天技术发展和中心建设需要,作为中心新一代低温综合发射工位论证组组长,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协调和论证,完成了新一代低温综合发射工位的论证工作。“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中心的第三次创业”,王家伍自豪地说。
为了适应高密度、高难度、高强度常态化的发射需求,他们采用“两垂一平”新发射模式;简化技术区、强化发射区,不断优化航天发射流程,将卫星的发射周期由原来的35天缩短到15天,有效增强了中心卫星发射的并行能力。目前,正对发射工位进行可靠性增长和智慧化升级工作。
从事航天事业这么多年,王家伍说,在各条战线上都能见到北航人的身影,大家彼此交流时倍感亲近,工作起来也很顺当。他谦虚地说,北航在航天领域出了很多著名的院士、总师、科学家,“我只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随着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火箭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王家伍在其中见到了不少北航校友,对他们勇气和成绩表示钦佩。
“北航的学习经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人生起点,我也一直以母校为荣”,王家伍始终关注学校的发展,为师生们取得的点滴成就而高兴。每当有北航学子到中心开展社会实践,他总是热情地招待孩子们。
航宇问天实践队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实践。前排左二为林瑞,二排中为王家伍
宇航学院2020级本科生林瑞曾带领航宇问天实践队来酒泉参访。“王总穿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骑一辆朴素的自行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王家伍对年轻人寄予厚望,他常说航天领域学习很刻苦,压力也很大,但学的都是真本事,只要坚持,一定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们要以王总为榜样,不辜负他对我们的关心和希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林瑞感慨地说。
思想在天地间碰撞,漫漫黄沙不能掩埋他创新的脚步,探索在宇宙中前行,茫茫戈壁无法阻碍他坚守的目光。“次次成功、发发圆满”是王家伍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他在神舟十七号发射直播中说:“这次发射是成功的,但是对我们来讲,一切是归零的。航天事业就是这样,下一个任务来了,又是从零开始。”
往期推荐
她是,黄伟芬!托举英雄上天的北航人!
长五总师李东校友:空天报国的情怀,深深影响我的一生!
神十七发射,圆满成功!20年逐梦太空,北航人从不缺席!
出品|航小萱®工作室
采写 | 史 越
编辑|殷晓秋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网友马尔代夫潜水“顶飞”鲨鱼
- 坐着轮椅上北大!欢迎你,王馨瑶!
- TA来了!冲冲冲!!!
- 校园传真 | 我校成功举办防疫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 “少年说·声色中国”——追随习总书记的足迹新生朗诵比赛
- 秋分,带你用正确方式打开涉外四季!
- 党委书记孟胜君一行到西固城村慰问驻村工作队员、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
- 言言锦绣述党情 字字珠玑讲国事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理工学院(兰州理工中专)“青春心向党”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 交院版“芒种”
- 上海中学举行“复旦学术日”:为高中科技周活动营造浓郁学术氛围
- 深高金成功举办金融科创及生命科学发展论坛
- 这篇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刷屏,句句扎心!这是青年一代的应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