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航,挑大梁!他们平均年龄35.5岁!
喜报!祝贺!
我校青年教师在
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等科技部项目评审中
脱颖而出
取得优异成绩
截至目前
担当了9项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的负责人
平均年龄仅35.5岁
青年教师承担项目比例大幅增长
彰显了他们的创新活力
体现了他们敢于挑战、
勇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勇气和实力
他们已经成为
承担北航科技创新任务的重要力量
整体情况来看,我校2023年牵头获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部项目共32项,课题50余项,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超过一半。牵头项目涵盖了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医工交叉等多个领域,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多个专项,获批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超过4亿。
今天,请大家跟随小萱的脚步
一起了解三位
“挑大梁”的青年人才
唐绍婷:“内嵌数理原理的群体智能涌现模式与运行机制”项目
唐绍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工智能研究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航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中心主任,全国人工智能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数字航天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中心(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复杂系统、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脑认知与脑网络等研究。
唐绍婷教授牵头承担的“内嵌数理原理的群体智能涌现模式与运行机制”项目,将围绕“数学+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及场景赋能,研究群智涌现机理、群智感知调控和群智计算安全等共性关键问题,有助于夯实智能理论体系,推动技术落地,面向社会治理国家需求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现机理可解释、涌现可调控、安全可保障的社交群智与医疗群智示范应用。后续将与不少于五家三甲医院展开合作,汇聚至少2T的病理图像及健康数据,对医疗群体智能激发涌现方法予以迭代验证,并应用于白血病预测、肺结核识别以及大流行流感病毒识别等,形成面向医疗群智的示范应用。
社交群智和医疗群智是以人为中心的群智系统,不同于无人集群,本研究可达十万量级智能体,但由于系统规模庞大,人作为高级智能体,交互模式又极其复杂,面临着理论模型难分析、涌现模式难调控、协同安全难保障等问题。项目旨在探索内嵌数理原理的群体智能新理论新技术,发挥学科交叉优势,赋能复杂场景下的群智应用,也就是社交群智和医疗群智,解决其中的运行与涌现问题,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智能理论体系。
作为挑大梁的青年人才
唐绍婷在科研道路上
感受颇深——
首先,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党中央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视,给予了青年人更多的信任、帮助和支持,这从当前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中参研人员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其次,还是要坚持原创、前沿、交叉问题的研究,多进行跨领域、跨学科交流合作,紧密围绕国家需求,承担理论技术创新任务,努力提升科研活跃度与国际学术影响力。
学校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科研院与项目组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帮助组织阶段性会议和成果汇总,并提供了专业的项目流程与管理指导。
王志坚:“仿生多级异质结构智能软材料制备及其在自适应变形机翼中的应用”项目
王志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准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制备、先进制造与力学性能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王志坚教授牵头承担的“仿生多级异质结构智能软材料制备及其在自适应变形机翼中的应用”项目,将设计基于仿生原理的新型多级异质结构智能软材料,研制仿鸟类翅膀自适应变形机翼结构,探索智能软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工程应用路径,突破关键变形结构中智能软材料的应用瓶颈。
飞行器在一个完整的飞行过程中,比如起飞、机动和降落等不同飞行阶段所处的飞行环境和性能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起降时,飞行器需要高升力系数、大的机翼面积,可以实现短距起降。而在高速机动飞行时,则需要大后掠角、小展弦比,以实现优异的机动性能。改变机翼外形,可以使飞行器在起飞、巡航、机动、盘旋、降落等不同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优气动性能,极大提高飞行器的适用性和利用率。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可变形机翼的研究计划。在这些机型中主要是通过机械结构驱动,需要同时安装驱动、补偿装置,这些装置重量大、结构复杂,难以满足无人机小型化、轻量化的需求。而智能软材料能够在外界机械、物理、化学等刺激下大范围、连续光滑改变自身形状,可以通过柔性电极驱动,无需机械驱动装置,具有质量轻、结构简单、可小型化的特点。它的发展给可变形机翼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目前报道的智能软材料还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可变形机翼严苛的使用条件要求,仍需面向航空航天领域中对智能软材料的需求,研发新型多级异质结构智能软材料,并探索其在可变形机翼中的应用路径。
谈到求学经历
王志坚为我们讲述了
他是如何踏入现在的研究领域的——
我本科和博士都是高分子化学的背景,主要从事高分子的合成工作,但是对如何从分子走到材料却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分子怎么做成样件,也不知道样件的力学性能除了分子结构外还有哪些影响因素。所以博士毕业之后到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开展智能软材料力学方面的研究。合作导师是理论力学出身,课题组里的成员背景非常多样化,有力学出身的,也有机械、材料专业的。在组里,我可以从不同合作者的身上学习到不同专业的语言、难点,这也为我们开展智能软材料在自适应变形机翼中的前沿交叉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想:“除尘/催化氧化多功能一体化净化新技术研发”项目
李 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北航“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学业导师、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博士论文一等奖等称号。兼任SCI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环境工程学报》青年编委。聚焦于热能工程、新能源与环境交叉领域,围绕工业燃煤烟气多污染物控制与能源转化的理论与应用、氢能与航空替代燃料开发等开展研究,取得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系列成果。
李想副教授牵头承担的“除尘/催化氧化多功能一体化净化新技术研发”项目,面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需求,针对现有非电行业废气治理过程中设备能耗高、净化率低、材料适用性差等问题,在复合材料研制、耦合机制解析、工艺优化、侧线评估等方面进行重点攻关,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大气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快速加严非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十四五”期间增加了很多废气处理装置,如Scr脱硝等,但是污染物减排的同时增加了大量的能耗和占地面积。在此场景下工业废气还有一定含量的CO需要减排。事实上,CO氧化成CO2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如果将这部分热回收利用,补偿减排设备供热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此技术主要是针对钢铁烧结、水泥协同处置固废、垃圾焚烧等工业废气的治理和碳减排工作。考虑工艺短流程需求,将CO氧化与现有的除尘工艺耦合,开发出短流程和低能耗的催化除尘一体协同净化新技术,可为工业废气污染物减排与降碳,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国家蓝天保卫战。
在谈到学校在组织申报项目中
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李想表达了他的感谢——
学校大力支持项目申报,从材料撰写、系统填报、模拟答辩各环节上,科研院老师非常关心并邀请多名资深专家提供了多次一对一的建议和指导,收获颇丰。项目申报成功离不开学校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
我觉得国家对于青年人才非常看重,目前也在推动有组织有团队的给青年人才机会去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涉及的一些基础或应用基础的前沿课题。我们集合了多个相关领域优秀基础单位,优势互补,加强合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多年来,学校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勇担科研重任的激励机制,积极响应和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在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申报过程中,学校主动谋划、提前布局,发挥校院两级协同作用,精心组织、精细把关、精准跟踪,不断完善重大重点项目校内组织和培育机制。科学技术研究院前沿创新处从通知全员覆盖、校内摸底、指南宣贯、申报动员、评审辅导、答辩跟踪等各方面全流程做好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一对一做好项目申报辅导和服务;同时结合项目指南和学院学科优势,对涉及到的相关学院进行重点动员,充分发掘具备申报优势的青年团队,全面提升申报质量。
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前沿交叉基金项目等专项支持计划,引导青年教师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在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攻关领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首批共有100名青年教师获得资助。
未来
北航将始终坚定为青年教师
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完善各项体制机制
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
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
“挑大梁、当主角”!
出品|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提供 | 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李彤韵 殷晓秋
那么,问题来了
你知道哪些北航的
优秀青年教师呢?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