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采|吉首大学体育学:唱响“体育文化人”之歌

大学 作者:吉首大学 2021-05-07 12:16:54

01

找准定位,明确体育学学科发展思路


吉首大学体育学学科始于1978年创建的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科专业。2003年,其获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获体育学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体育学成为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43年来,体育学学科秉承“做体育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抱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办学特色,坚持“学科龙头、专业发展、创新机制、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思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建立了涵盖本、硕、博士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综观吉首大学体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找准定位、明确体育学学科发展思路是关键,而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团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于忧患的机制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办在经济欠发达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吉首大学体育学如何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如何立足于国内大学之林?这既是生存,也是发展的难题。历代吉首大学体育人为之苦苦思索,不断探索。

学科带头人白晋湘教授带领大家深入分析国内形势和发展趋势,认清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更好地服务大湘西乃至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吉首大学体育学学科的立足之本和根本出路。确立了以民族传统体育学为突破口,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思路。

吉首大学体育学术队伍中大多是湘西本土的少数民族优秀青年,他们对湘西民族民间体育有天然的热爱和技能禀赋。在白晋湘教授的带领下,学术团队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生于忧患”的奋斗精神,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



02

多措并举,打造“三特”国家级师资团队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对吉首大学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区位劣势,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体育学学科团队围绕学科方向,凝练科研团队意识,积极聚合校内外师资,与民族学、法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深度融合;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机制和淘汰机制;推动“卓越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俊彦学者”计划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海外访学、专项教学理念和技能培训、学术交流和邀请知名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内国际交流。在学科带头人白晋湘教授的带领下,在以周道平教授为核心的学院领导班子齐心协力领导下,体育学学科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学科团队,为武陵山片区体育人才培养和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16年以来,体育学学科先后获得“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湖南省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



在这支国家级教学团队里,有学科带头人白晋湘教授,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首届教学名师;有首届全国黄大年式优秀教师团队的负责人刘少英教授,其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杰出女性人物”“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更有一批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教师,如万义、谌晓安博士等科研领域杰出代表;张天成、陆盛华等湖南省“教学能手”;朱晓红、文理中、熊静梅、袁安发等多次获得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民族健身操、武术比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让业内同行为之侧目;团队中还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十佳师德标兵”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湖南省百岗明星”1人、湖南省共青团“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2人、“全国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1人、“湖南省辅导员工作先进个人”1人等。


03

   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998年,白晋湘教授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做体育文化人”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理念。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开放性、令人鼓舞和奋进的口号,也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目标。20余年来,“做体育文化人”理念不断被规范化、目标化和理论化,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体育文化人的培养模式。

体育学学科以“做体育文化人”为办学理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办学特色,优化“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循环闭合、持续改进”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依托国家民委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人培养培训重点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学科研究平台和实验实践实训基地,培育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体育学学科办学质量提高、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完备,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下得去、立得住、用得着”的高级体育专业人才,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社会影响深远。


体育学学科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优秀改革成果1项;有国家级教材与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课程”1门;由白晋湘教授领衔全国10余所高校专家学者撰写的《民族民间体育》规划教材等特色教材20余部,专著60余部,发明专利30余项;学生获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4个第一名,连续多届省级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奖励11项;学生在全国性大学生体育学学科竞赛、全国民运会上获得金、银、铜奖200余项;学生主持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50余项。

体育专业综合改革经验推广至新疆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30余所国内同类高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对人才培养创新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


04

   聚焦民族地区,研究成果丰硕   


立足于“文化强国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遵循“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拓展空间”的发展思路,结合武陵山区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梳理和凝练学科方向特色,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体育学学科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四个二级学科方向。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传统体育学团队长期关注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志的整理编目、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博弈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白晋湘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志(少数民族部分)》、《苗疆传统体育文献采辑与整理工作》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重点项目立项。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在该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成为了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在办学特色上,团队将高脚马、秋千、苗鼓、竹竿舞、抢花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专业课程、公共体育课程等,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专业特色上,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本科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西部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

运动人体科学侧重于民族地区国民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拓展了体教医卫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体育人文社会学致力于中西部休闲体育与文旅产业融合,推进了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育教育训练学重点关注民族地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培养了大量高级体育专业人才。

20年余来,团队共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6项(其中重大招标1项,重点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省社科学规划办、省社科联等基金项目170余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各1项,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摘登;出版专著、教材80余部,其中教育部全国高校规划教材1部。


05

产学研融合,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体育学学科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质健康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地方体育事业规划、城乡社区体育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发挥了服务武陵山区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服务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精准扶贫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突出了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承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高脚竞速规程和高脚器材制作标准”等国家重大社会服务项目;整理、推广的高脚马项目成为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完成了《凤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资料——凤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编撰工作和大湘西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挖掘整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在《张家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政府规划。

二是有效地发挥了学科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作用,践行了学校办学宗旨和服务区域定位思路。承担实事助学基金会“课间营养餐”调研工作,为实事助学基金会和湘西州政府部门提供了《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调研成果获第四届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为湘西州教体局制定《湘西州农村学生课间营养餐实施方案》和《湘西州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干预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了湘西州的扶贫攻坚。


三是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提升初中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从2010年起连续承担了27期培训工作,对来自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25个省市1917名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开展了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业培训,提升了师德与教育教学理念,强化了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成为国家实施“国培计划”工作10年以来全国所有学科中仅有的20个精品培训项目之一。

四是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乡村体育振兴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等编制工作,助力民族地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体育总局提供了《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为湘西州政府提供了《湘西州“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和《咨询报告》,为民族地区乡村体育振兴和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五是通过制度化的暑期“体育三下乡”、城乡社区节庆体育竞赛组织和日常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等形式,为城乡社区群众体育健身提供科学方法指导、竞赛活动组织与裁判工作服务。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560人,制定健身运动处方1580份,开展国民体质健康测试17508人次。为民族地区城乡社区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和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悠悠43载,体育学学科秉承“做体育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办学特色,坚持“学科龙头、专业发展、创新机制、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思路,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展望未来,仍会秉承敢为人先、努力拼搏、刻苦奋斗的体育精神,沿着学科建设的道路越走越从容、坚定!


The End


吉首大学新媒体中心制

素材来源:体育科学学院

编辑:郭家民

责编:苟才益 贾金蓉

初审:孙立青

终审: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更多精彩

NEWS

敬请关注


往期回顾


球点赞

球在看


延伸阅读
  • 内蒙古呼和浩特查处一起大学食堂违规使用鸭肉冒充牛羊肉案件

    据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消息,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调查终结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东院食堂涉嫌用鸭肉冒充牛、羊肉提供餐饮服务一案,并向内蒙古大学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

  • 宁波:大学毕业3年内首次来甬就业并缴社保 可免费乘坐地铁一年

    8月21日上午,由宁波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宁波大学生节正式启动。活动现场重点发布了面向来甬工作、学习的青年大学生的系列服务举措,涵盖交通出行、租房优待、社群社

  • 大学毕业生带小黄鸭坐火车被拒

    记者从广州铁路公安局获悉,近日,大学毕业生小晏准备从株洲乘坐火车到长沙工作,想将其喂养了一段时间的宠物小黄鸭一起带回长沙,过安检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广州铁路公安局长沙公安处民警上前对其进行宣传,告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