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送别袁老!我们失去了您,我们更要成为您!

大学 作者:北京农学院 2021-05-24 16:18:20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

于今天上午举行

识别图中二维码

一起送别袁老

↓↓↓


国士无双

先生千古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六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至第十一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缅怀袁隆平院士:稻田里,有他的梦



    一个梦想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也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近60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日子好了,温饱问题也解决了。在人们都忘记了曾经苦难的时候,袁隆平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稻田里。


 

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特地摘来青翠的禾苗,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的空地上,寄托无尽的哀思。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医生护士,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今年4月初,91岁的袁隆平院士转入湘雅医院治疗。医护人员介绍,即使是住院了,袁隆平院士还在时时刻刻关心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好不好,问我们天气怎么样,外面气温多少度。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院士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誉满全球的大师,一直以来坚持亲自带博士,坚持定期组织课题组研讨和会议,坚持亲自给研究员、普通学生等讲解最新的前沿科技。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如今,在他的身后,几代年轻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担当起振兴中国种业的重担。


  在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很多新来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都是在稻田。袁老师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师李建武说,“下田,是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2009年春,本科即将毕业的李建武正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实习,恰好赶上袁隆平院士来查看稻田。在田间,一块长势出众的稻田吸引了袁隆平院士的注意,他立即问身边人这块田是谁种的,大家便把李建武推了出来。正是因为“下田”的本领高强,本科毕业的李建武从很多博士、硕士中脱颖而出,被破格招录为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这永远激励着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李建武说。


  “您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颗编号8117的‘袁隆平星’。我们将继承您的遗志,完成您未竟的事业!夜空中最亮的星,将指引我们前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杂志副主编胡忠孝说,自己出生于湖南郴州莽山山区的农村,是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激励着他选择了农学, 激励着他一直向着杂交水稻的前沿探索。“袁老师有一个著名的禾下乘凉梦,那是我父辈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胡忠孝说,“中国的农民养活着14亿人口,我们有责任为农民多做点事,做袁老梦想的践行者。”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文明志:全体干部职工将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继续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拼搏,开拓前进。


北农学子在悲痛中写下对袁老的深深敬意与缅怀:


@20会计李睿:初识袁老是在小学课本上。那时虽不能理解一粥一饭之可贵,但您亲切的面容却和“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诵读声一起刻在我的脑海里。再识袁老是在互联网上,在采访视频里精神矍铄地称自己为“90后“。您描绘的禾下乘凉梦深深得震撼着我的内心。后来我意识到我对您的感情是复杂深沉的。您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改变者,解决了几亿人的粮食问题。您是如邻家爷爷般的可爱老人,关心着贫困山区孩子们的饮食。您也是一位可敬的农人,九十岁依然坚持亲自下田,永远工作在第一线。您在人间播下了种子,在您远去后仍然弥漫着稻香。作为农学院的学子,我们将努力实现您的梦想,永远以您为光。”


@20风景园林杨一芃:袁隆平老爷爷在那个紧衣缩食的年代降临人间,在衣食无忧的年代与稻香一起飘向远方。我们或许永远也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是也可以学习袁爷爷一生奉献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粮食,珍惜每一粒米,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老人家的初衷。


@20动医董洋:作为一名农学学生,袁老的形象一直是在心中如神一般的存在,不仅是他的成就,更多的是他的那份努力,那一份在现在社会难得的执着。袁老的那份梦啊……一个梦是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结的籽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凉梦。先生千古,祝您一路走好,您的精神我们会传承下去,记在心中,永生难忘。


@20酿酒冯霜:当生存还是中国人民所面临巨大难题的时候,袁隆平把“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这句话记在心里。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我想说,您永远存于我们的心里。


@20林学刘栩荷:袁隆平院士的陨落,是直戳心底深深地痛,他是我们最敬佩的学者,也是我们最敬爱的爷爷,稻香阵阵,作为农学院的学子,我们千言万语不如粒粒吃尽。袁爷爷,请您一路走好。


@19农经郭祎:袁隆平院士早已在我心里成为超然现实的存在,一生的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让亿万人免于饥饿,试问百年来谁还能有如此作为?当代神农,功在千秋,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19资环张惠宸:看到有网友说“袁老是看着我们吃完午饭后才走的”,瞬间悲不自胜。袁老曾在湖南农大考察时亲笔题写“学农爱农,青春无悔”,两年前我们也正是抱着同样的理想与信念进入了北京农学院。要用这八个字不断鼓励我们投身到学习和实践中,学农爱农,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青春无悔,在最美好的年华努力绽放。您的精神我们永远牢记,您的梦想我们来传承,国士无双,袁老走好!



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


让人民免于饥饿的无双国士,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去了另一个世界,将种子播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他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最终又将躯体归还于大地,滋养万物,生生不息。今后,我们会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是我们怀念您最好的方式。


我们失去了巨星,我们更要赓续星光。


愿每一位北农人秉承期望,


忠于热爱,奋斗青春!



图文|宣传部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报道

采访|大学生记者团文字新媒体部

排版|郭祎   李梓彤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