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这群孩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大学 作者:清华大学 2021-04-08 16:50:07


日落时分,暴雨骤降

大片大片的云朵悬在半空

远处雪山延绵,近处转经筒摇转

回首彩虹当空

鲜红的霞光涂满苍劲的山岭

一间教室里

隐隐约约传出清朗的读书声


这里是青海,这里是湟中

这里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青海湟中分队的志愿者们

多年来立志投身教育扶贫

用心热爱的广袤土地


“爱上了这片支教的土地

牵挂上了这群可爱的孩子

更在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家国烙印”


支教,这个满腔热血的词语

在“青春接力”中愈发鲜活

也对清华学子们的个人成长

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他们与这群孩子的故事

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这一年,“脱胎换骨”


初到西藏,孔茗因为高原反应几乎失去了意识。那天下飞机抵达支教地点八一校时,孔茗一路还都没什么感觉,“没想到从一楼上到二楼,腿脚就开始不听使唤,慢慢开始发麻。当从二楼上到三楼半,发麻已经到了腰部。我只说了一句,‘我好像站不住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做出支教选择时,孔茗已经36岁。她是清华大学第19期支教团成员,也是第一位去西藏支教的清华博士生


孔茗和学生们拥抱


当时,八一校的老师们把失去意识的孔茗抬到屋子里,给她输液。“她们告诉我,半个小时后我才有的意识。我太‘轻敌’了,轻视了3980米的青藏高原。”


“在西藏,我还得了西藏‘特产’——支气管炎,一直咳嗽。在八一校类似情况的还有一位李玉新老师,她的身体不太好,一年365天中几乎有360天在咳嗽,可是无论多难受,她站上讲台后却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讲台是李老师的‘充电站’,一站上去就好了


没想到,一个“充电”的故事碰巧就发生在孔茗和李玉新一起输液的时候——


两人正在输液,李玉新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转头立刻跟护士说:“快点给我拔针,我的学生病了!”


孔茗说:“我当时就在想,李老师,您也病着呢,您也在输液。可听说学生病立刻把输液管拔了,马上就跑。跟我说了一句,‘小茗,你自己输着哈,我的学生生病了,我得回去。’那种急切的感觉完全忘记了自己也在生病。我看着她那个样子,我心里就告诉自己:孔茗,你终于知道该怎样成为一个老师了吧!好老师的心里,学生比自己重要。这也许就是你来西藏的意义之一吧,是为了让自己知道如何成为好老师。看看,这就是你的榜样和你的老师。”


在西藏的日子,孔茗安排得紧锣密鼓。她充分发挥了自己博士生的特长和优势。除了在八一学校上课,她最主要的上课对象是西藏地区中学的老师们和西藏大学的研究生们,共指导了15篇论文的诞生,其中有6篇得以发表。在孔茗的努力下,八一学校申请到了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科研基金。她还创办了“八一讲坛”,邀请多位优秀学者讲课,希望为西藏地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孔茗(左二)和支教服务地的老师一起到藏族学生家家访


支教这一年让我‘脱胎换骨’地接受了教育,让我知道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以及如何与学生相处相伴。” 孔茗说,“如果要给我的清华岁月一个定义的话,我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西藏支教



推动一朵云,得有水滴石穿的韧劲


有人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朱明媛,清华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的队长,回忆起支教最初的日子,她表示“并不容易”


第一次月考,朱明媛的高一平行班英语单科排名倒数第一虽然她在大四时经过了一整年的专业授课培训,但还是“遭到”了这样的“暴击”。然而,朱明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勾起了骨子里不认输的劲头,不断寻找对策、调整教学方式、认真谈心,第二次月考班级成绩便有了飞跃般的提升。


朱明媛在课堂上


就在朱明媛拼命琢磨着怎么给班里提高成绩的时候,一天课后她被班里一个成绩倒数、几乎被所有老师“放养”的学生叫住:“老师,要不我还是放弃英语吧,真的啥都听不懂也学不会。”


那一瞬间我也顾不上什么要在学生面前保持老师的形象了,眼泪‘唰’地一下就涌了出来我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一个学生,我觉得很心疼,想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他。”朱明媛回忆起那一刻的触动。


她开始为这名学生从零开始一点一点补基础,每天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讲解作业。学生忍不住倒劝她:“老师你别管我了,我真的落下太多了,补不上来的,这样你太辛苦了。”可朱明媛不甘心,仍然坚持给他补习。而他自己也开始在英语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月考后,学生的英语成绩进步了30多分


第二学期,朱明媛虽然不再担任他们班的英语老师,但仍和同学们保持着联系。这名学生告诉她,自己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背完了高中之前的所有单词,已经开始看语法了。“坦白讲,听了他的话我深受触动,没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够对学生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感觉身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朱明媛说。


2020年清华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

青海湟中分队志愿者合影


扶贫既要扶智,也要扶志。说起来,是“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的浪漫,可是践行起来,却非得有些“水滴石穿”的韧劲儿才行


就像清华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队员高索芬在谈到支教收获时说的:“有些孩子很皮,有些孩子很冷漠,有些孩子很固执”,可“哪怕之前在课堂上直接把我气得要哭出来,他们在我眼里都还是孩子,都是可以引导、可以带着往前走的孩子”


从200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开始在湟中县第一中学开展支教工作,至今已经15年。一届一届的志愿者们也见证了湟中从国家级贫困县到脱贫摘帽、撤县设区、全面小康的巨变就在2020年7月22日,青海湟中正式撤县设区,更名为西宁市湟中区,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其中,就有属于清华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的一份荣光



再艰苦,也要对着漫天繁星纵情歌唱


几张年久失修的木床,脏兮兮的床垫,洒满阳光的房间里飘荡着极端干燥的灰尘,随时可能出没的蜘蛛和老鼠……


这是清华大学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西藏分队队长白浩浩跟随所在学校的第六批“强基惠民”驻村工作队,前往位于珠峰脚下的扎西宗乡做短期调研时遇到的景象


除了恶劣的环境,他当时前往村子的村民全是藏族百姓,懂汉语的人极少。在那里,白浩浩还第一次体验了高海拔的危险。由于着凉,那天夜里上吐下泻,虚弱不堪,加上高海拔会将任何病痛放大,甚至怀疑第二天还能不能爬起来。


2016年,清华第18届支教团西藏分队志愿者下乡调研


但是,正是在那里,白浩浩第一次亲耳听闻了“星光KTV”。多少个宁静的夜晚,银河清晰可见,工作队队员忙完工作,孤寂之余,就着青稞酒,借着后劲儿,扯开嗓子对着漫天繁星纵情歌唱


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亲眼见识了鱼水情谊。上一批工作队离开之际,全村百姓前来送行,洁白的哈达献了一条又一条,饯行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道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却迟迟不肯分开。后来白浩浩才知道,在西藏,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是“老西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白浩浩看来,“老西藏精神”恰好可以和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对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正是对“自强不息”的写照。“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则是对“厚德载物”的诠释。其中的精神内涵,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


2010年,清华第11届支教团西藏分队志愿者在举办活动后合影


支教是一个认识和服务西藏的过程,更是一个检验初心和耐心的过程。白浩浩上课时曾十分严厉,班里任何人有小动作都会被他批评一番。有个高年级学生被批评,直接跑出教室不上课了,这让他后悔不已。后来白浩浩找他单独谈话,发现这位学生的数学较有天赋,就让他晚上来一起探讨数学题,结果他每天都来。再往后,一放学他就来办公室叫白浩浩一起吃饭,之前的自然矛盾也就化解了。“通过这个事情,我自己总结,只有血气方刚是不够的,更多时候要心平气和才行。”


与此同时,班里也慢慢发生着变化——班里再也没出现过上课迟到的现象,日常教学中逐渐获得了代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在学校各类比赛中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通过支教,白浩浩对“老西藏精神”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他表示,作为一名志愿者,首要是高质量地完成好服务工作;其次要思考如何走出自己工作的局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产生更具引领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在这些基础上,还要保持学习心态,认真总结归纳,利用宝贵的实践机会锤炼自我,把自己锻造成“一块好钢”,为日后在社会上的服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把生命中那束光的照射,带回家乡


“一直说支教团传承20年,我觉得很难定义具体传承是什么,但我现在站在这儿,可能就是传承的一个最好体现”在2019年10月24日研究生支教团实施20周年的座谈会上,毛雯芝作为代表讲话,做了如上开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来自清华支教团的对口支教学校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中学,考上清华之后,她又作为清华第 17 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队成员,去往自己的高中母校湟中第一中学支教


第十七届研支团青海湟中分队队长毛雯芝


毛雯芝高三那年,她得到了清华支教团老师们的辅导。“他们仿佛一道光芒,是一种有形加无形的激励,对我的改变不仅仅是通过知识传授,更多是通过价值引导和塑造深深影响了我,这是我的高中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都无法给予的,但他们做到了。”


高考后,毛雯芝如愿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正是在高三那一年,她便暗下决心: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到一中支教,像支教团的老师帮助她那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2014年,毛雯芝毫不犹豫地递交了加入1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申请书。“我十分清楚自己想去支教的原因:感恩母校,感恩支教团,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去诠释支教的传承意义。”她在申请书中这样写道。


是的,感受到生命中那束光照射的人,现在要去影响更多的人


毛雯芝与学生们合影


 “我和队员们都希望通过对个体的关怀,影响那么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并希望由此能够激发自己和身边更多青年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这可能是我们能够为当地教育环境的改变所作出的最主要贡献了。”


诚如毛雯芝所言,支教团给当地教育环境带去的影响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届产生的,而是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老师”这样的身份一代一代累积起来的。在二十多年的薪火相传中,大家秉承着同样的志愿者精神,他们不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存在,而是以团体一员作为存在,并且倍感光荣


毛雯芝与村小学生在一起

毛雯芝担任支教团辅导员期间带领第19届支教团成员赴邵阳支教实践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在支教过程中了解国情民情,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意志品质,对于支教团成员来说,这个过程除了帮助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是让自己成长为有理想、知国情、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的过程。


也因此,支教团成为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方式之一。清华大学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贯穿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服务和后续培养全过程。志愿者们在支教工作的一年中,真正下沉扎根于祖国大地,长时间、近距离地感受国情民情,不仅意志品格、能力才干在基层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而且人生观、价值观也更趋成熟。


志愿者们在返校后,选择继续担任“双肩挑”学生政治辅导员,并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前往基层一线或重点单位就业,两者比例均达到70%,这充分说明志愿者们在一年的服务奉献中培养的深厚家国情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人生选择


一位支教归来的同学写下这样的感想:“‍‍出发之前,‍‍纵有千般想象、万般期待,‍‍也只有当我身临其境之时,‍‍才发觉自己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震撼。‍‍为了对得起未来的自己,‍‍现在的你‍‍不能贪图安逸。”



自1998年以来,清华大学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22年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366名志愿者前往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湖南、陕西、云南等地区接力教育扶贫,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也在服务与奉献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人生方向。22届志愿者秉持“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有力度的公益”这一理念,截至目前服务时间累计超过80万个小时,覆盖人数2万余人。2020年9月,第23届支教团共招募26人,将在接受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后,于今年8月前往支教地开展服务工作。


正如《志愿者之歌》里所唱,“寒冬里我是一团火,春天里我是一支歌”,在这片深深热爱着的土地,他们愿做最微弱的那团火、唱最轻盈的那支歌,并与其他志愿者同道,聚成温暖的光明之火,奏出响亮的青春之歌




往期报道

无体育,不清华!

我和清华有个约定

铭刻!这份清华“专属记忆”!

点击查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