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袁老!华农人将继续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好”
国士无双 袁老千古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音容肃穆,呜咽难言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
袁隆平院士与华农的渊源由来已久
如今回顾过去点滴,特此缅怀袁隆平院士
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把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代代农业科学家前赴后继,致力于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华南农学院首任校长丁颖院士(1888-1964) 从事稻作科学研究40年,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袁隆平院士(1930-2021)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三系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丁颖院士的助手卢永根院士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与袁隆平院士惺惺相惜,两人曾一同前往美国访问。
1983年8月,摄于赴美国访问途中
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左起为袁隆平、卢永根、赵善欢
三人皆当选为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罗锡文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时,罗锡文正奔波在出差的路上。“非常悲痛,此前听说他最近身体不好,一直想去看望,却始终没有找到机会。”电话里,罗院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我一直称呼他‘袁老师’,他对我一生做事、做人的影响非常大!”罗锡文回忆,2002年,他与袁老在北京一次国际会议上初次碰面。听说罗锡文是搞农业机械化研究的,袁隆平院士很高兴:“农业机械化很重要!毛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2007年,罗锡文到湖南拜访袁隆平院士。原计划20分钟的会面,两人却在办公室促膝长谈,从读书求学的人生经历聊到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先进经验,足足聊了3个多小时。
袁隆平院士(右)与罗锡文院士(左)促膝长谈
“通过和袁老师的接触,我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把农业机械化搞好的决心和信心!”罗锡文说,袁隆平院士高瞻远瞩,非常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提出要通过大面积的田间试验,不断改进农机新技术和效果,还提出要研究更适合机器直播的水稻新品种。
此后,袁隆平院士多次参加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研讨会并深入田间,亲自指导罗锡文团队开展杂交水稻精量直播排种器设计、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研究等。其中,在海南三亚开展的杂交水稻授粉试验,通过调整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获得更好的授粉效果,比人工授粉的水稻产量提高13.4%。
袁隆平院士与罗锡文院士的合影
“我们将谨记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加强自主创新,继续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农民、为农业实实在在做点事。”罗锡文说。
1970年,袁隆平院士的课题组在海南首次发现了败育野生稻,命名“野败”,由此打开了三系杂交稻育种的突破口,杂交稻迅速在中国大面积推广,随后也走向世界。袁隆平院士主导的杂交稻育种的成功,也为植物遗传学界开创了水稻遗传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累累硕果。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袁先生千古!
1970年,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
原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志强
近年来,袁隆平院士带领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航天育种中心”)团队在科研攻关、种质交流、人才培养开展了持续深入的合作。
2015年1月21日,两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袁隆平院士莅临航天育种中心考察,与中心团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亲笔题词“强强联合、再创辉煌”,极大鼓舞了中心的航天育种事业。
袁隆平院士手书“强强联合 再创辉煌”
赠予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袁隆平院士的组织下,航天育种中心团队先后参与了超级稻品种选育相关的国家863及重点研发计划科研项目,并选育出4个超级稻品种通过国家认定,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
参观我校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从昨天得知袁老师去世的消息到现在,我非常难过,什么事都做不了。”在航天育种中心主任陈志强教授看来,袁隆平院士没有架子、扶携后辈,是一位良师益友。“每次见面,袁老都非常关照我。”陈志强回忆,有一次在长沙开全国性的研讨会,作为会议主办方,袁院士亲自下到地里,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详细给参会代表介绍田里的水稻品种。“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我被挤到了外围,结果会议结束以后,袁院士又主动拉着我,单独给我重新介绍了一遍。”
在多次交流中,袁隆平院士与陈志强建立了深厚友谊,经常在试验现场共同考察水稻新品系、新品种。袁隆平院士的团队与航天育种中心团队也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种质资源共享,双方共同鉴评了一批优异材料的育种价值,并选育出系列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系。
陈志强(左)与袁隆平院士(右)合影
“袁隆平院士为解决中国乃至全人类的饥饿问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陈志强说,“袁隆平院士虽已仙逝,但他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家国情怀以及高尚情操将持续影响和激励我们。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薪火相传,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听到袁老师逝世的消息,我的眼泪不由自主流了出来,深切怀念他老人家,感激他对我和学校的水稻科学技术研究的培养和指导。我今后会继续以袁老师的精神为指导,努力为囯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唐湘如告诉记者,袁隆平院士不断创新、实干兴邦、亲力亲为的精神让他深受鼓舞。
“袁老师曾亲自来广东兴宁下田指导4次,亲自组织专家验收2次。他平易近人,对我和学校开展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具有模范引领作用。”唐湘如说道。
2015年1月21日
在超级杂交稻良种良肥高产攻关
启动暨签约仪式上
袁隆平院士于华农红满堂
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以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示范基地为基础
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及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
用3亩地产出4亩地的粮食
2015年1月21日,袁隆平院士在红满堂发言
2016年8月
华南农业大学参与的研究项目进行测产验收
打破双季早稻产量世界纪录
左四为袁隆平,左五为罗锡文,右四为唐湘如
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和华南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
技术攻关模式釆用袁隆平院士
亲自选育的良种“超优1000号”
利用华农唐湘如教授团队的良法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
和良机“钵苗机插秧”相结合的
新型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超高产高效模式
2016年11月29日—30日
袁隆平院士在华农新学生活动中心
2016年,袁隆平院士来华农参会,华农学子夹道欢迎
他在会上介绍杂交水稻
在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科研进展
“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
每年可增产1.5亿吨粮食,
可多养活4-5亿人口。”
2016年,当时知道可以去拍袁隆平爷爷的时候很激动,因为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追学术明星。
他走红毯进场的时候,大家情绪十分高涨,很难才能抢到位置拍摄。他在新学活做分享时,讲台前的地上都坐满了人。最后他坐车离开的时候,还在车上给我们挥手。
昨天早上看到他的消息,心都揪了起来,和朋友一直在关注。希望他一路走好,我们会好好珍惜粮食的。
—— 2019届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邓茗
2019年11月
正值华南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
2020年6月3日
“隆平院士港”正式启动建设
首批入驻院士团队
包括袁隆平院士、罗锡文院士等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华南农业大学签约
设立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
袁隆平院士发来祝贺视频
“‘隆平院士港’在广州市黄埔区正式开工,
我感到非常地高兴,特此表示祝贺!
我对在广东开展双季稻
亩产1500公斤充满了信心。”
2020年11月
由华南农业大学承担的
“丝苗米富香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推广”
项目迎来测产验收
袁隆平院士专门
1930-2021
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
呕心沥血,苦苦追求
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
是当代神农
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
辛勤耕耘、不懈探索
不仅“把中国人的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中”
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
国之功勋,民之福泽
缅怀袁老,先生千古
“这一生,您辛苦了!”
愿天堂稻花飘香,再无饥饿
“以后,我们都会乖乖把米饭吃光光的。”
采写 | 陈芃辰 融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周彤
图片 | 融媒体工作室图库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 | 融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 郭灼
-
146名中国公民自黎巴嫩安全撤离
146名在黎巴嫩中国公民及5名外籍家属搭乘国航包机安全抵达北京。目前,有撤离意愿的中国公民均已安全撤离黎巴嫩。驻黎巴嫩使馆将继续坚守岗位开展工作。
-
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
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协定将于2024年2月9日(农历除夕)正式生效。届时,双方持普通护
-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方未受邀参加核污染水分析对比检测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答记者问。问:日前日方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检测发布消息称,选择哪国实验室参与分析和对比检测是 IAEA行为,日方并未参与。日方采样和分析得到 IAEA认可。请问中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