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人物 | 陈志长:探索植物营养的奥秘

大学 作者:福建农林大学 2021-06-07 14:50:54


人物简介




陈志长,我校根系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Plants等权威SCI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重点关注大豆与根瘤菌共生的养分交换机制、作物镁营养高效的生物学机制等。



日积月累 坚持不懈的奥秘探索



“我真正理解科研的意义是在日本求学的时候,这段求学经历也为我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及到海外留学的收获,陈志长说道。2010年陈志长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赴日本冈山大学攻读博士并在日本冈山大学资源植物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的植物营养科学家马建锋教授,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影响颇深。留学之初,难免出现语言不通的问题,和其他人的交流也比较少。同为华人的马建锋教授非常关心他的日常生活,经常和他交流谈心。“在日常生活中,马老师幽默风趣又很随和,我们像是朋友一样无话不谈,但一谈到科研问题时,画风就会迅速转变,马老师会立马严肃起来,他对我们的实验要求非常严格。”陈志长回忆道。马建锋教授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的科研态度让陈志长受益终生,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投身植物领域研究的种子。

2015年底,在结束了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博后资助后,陈志长来到我校从事植物营养相关研究,陈志长坦言学校海峡联合研究院高端的科研平台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吸引他的最大因素,“刚回国一腔热血,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根系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让我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但陈志长深知,良好的平台只是一个前提条件,想要取得进展和突破,科研上绝对不能有丝毫松懈。

“科研是一种有深度的兴趣,如果你培养了这种兴趣,那么你的人生大部分时间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刚开始接触可能觉得苦涩无趣,但当你慢慢去接受它、适应它,最终驾驭它的时候,你的科研生活将是五彩斑斓的。”兴趣是陈志长坚持做科研的内在驱动力,长年累月重复做同样的实验,在他心中,从来不是一件苦差事,在一次次的突破中他更加坚定了研究的信心。


在实验室
2020年,陈志长课题组通过与多家单位合作,联合揭示了叶绿体镁参与光合固碳调控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在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水稻中叶绿体镁浓度和Rubisco活性具有一致的昼夜节律性,并且节律性震荡部分受到叶绿体膜上镁离子转运蛋白的调控,增强叶绿体镁的输入可显著性地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这一研究结果为作物光合养分高效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研究叶绿体的镁转运蛋白,团队背后付出了许多心血,凭借着探索“叶绿体镁转运蛋白存在的原因及作用”的好奇心,他和学生每天对秧苗进行实验处理,试着找出转运蛋白的作用,“刚开始每天动态监测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以及镁含量变化,可是依然什么新的发现,也比较沮丧,后来将每天一次的频率调整为每三个小时一次,夜以继日,持续了两天。”两个不眠之夜等来了惊喜和收获:“我们意外发现叶绿体镁的转运是日周期性变化的,叶绿体镁的这一昼夜震荡规律瞬间为我打开了研究思路。”“成功往往在坚持道路上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出现了,这让我觉得长达八年的坚持是值得的。”陈志长笑言。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科学研究是无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有的放矢,选好对的方向,持之以恒地沉下心去做研究。”“在方向确定以后,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便一定会有收获。”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陈志长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有兴趣。



亦师亦友 精细入微的科研指导



“我一直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是我非常看重的事。”陈志长擅于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去完成科研任务。
在本科课程《植物营养学》的授课过程中,陈志长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图片、视频等方式比起文字更易于理解,我希望学生对我的课程感兴趣,能够自发地融入到课堂中。”他在讲课中会融入科研思维,讲许多科学发现的小故事,这种以故事引入概念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陈志长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学习时,倡导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一项技术可能经过五年或者十年就会更新换代,但有想法有思想的人永远不会被淘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科研教学,他从不限制学生表达个人见解,他经常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试错,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想法。“陈老师会经常和我们交流科研问题,只要我们的想法合理,他非常愿意接纳我们的想法。”陈志长的学生、2018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聂苗苗回忆道。


做学术报告

“兵不在多而在精,我带的学生很少,这样才有更多地精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强、想法多的学生,陈志长会给予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挑战有难度的任务。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会安排学生从最基础的实验开始,一点点拔高和突破。陈志长认为教学生解决问题和做科研的方法很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教他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比起他掌握某一个实验技能要更有意义。”
鲁迅先生有言:“从前人的手中接过火炬,再将它传给后来者,使火炬不熄灭,或更进一步增加它的光,便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陈志长也秉承了导师马建锋教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生活中陈志长和学生一起打篮球,可以天南地北地聊天,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在科研指导时,他却丝毫不留情面。“平时和我开开玩笑逗逗趣都没有问题,但做研究时想应付偷懒是绝对不行的,面对科学要始终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在陈志长看来,细心和毅力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科研上他对自己、对学生要求都很严格。他要求学生做实验一定要多动手,记录当天实验的完整操作流程,并反复推敲每个细节。“学业上一味的宽容对学生并没有帮助。”作为老师,他坚持学习主流期刊的文章,遇到好的文章会共享到学生群里,以此督促自己和学生学习,此外,他要求每位学生每个月至少精读一篇文献,做一次进展报告和文献介绍,及时了解国内外行业最新科研动态,提升科研能力。

工作至今,陈志长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6人、本科生2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志长希望学生能够超越自己,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



心怀民生 农业科技者的情怀与担当



在陈志长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十余本笔记本。“我习惯将科研文献要点整理在笔记本中,方便我随时查阅。”紧跟时代步伐,陈志长希望自己所学能够贡献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田间地头

“农业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农业解决了我们的头等大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90亿,这将对世界农业发展提出巨大的挑战。能否保证粮食安全将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陈志长认为,作为人口大国,要持续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需要农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深入基础研究,提高作物养分效率和产量,才能满足人口增长所需。“这就需要让我们的作物更适应人类的生存发展,即在同等投入成本下让这些遗传改良的作物营养价值更丰富、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对于培养出更多高产高效的作物,陈志长怀着美好的愿景,“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肯定能够全面破译植物‘高产高效’的密码,实现这一目标。”

“袁隆平先生等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正在为保障粮食安全不懈奋斗,希望有更多地青年工作者能够投入到农业工作中。”陈志长表示,“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是国家建设中的一颗小螺丝钉,我们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做自己擅长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未来,他将继续沉下心,于朴实无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植物营养的奥秘。


 FAFU1936 

欢迎转载推文,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fjnldx2000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嘉鹏 倪梦娜

本期编辑:福建农林大学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宁静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