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特辑 第二期

大学 作者: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2021-06-08 20:48:56


党史学习教育特辑

第二期




一起走近《新青年》



1915年9月,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9月,自第2卷第1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因此,《新青年》编辑部也随陈独秀从上海迁移到北京,地址就在北京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即陈独秀的家中)。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充当主要撰稿人,这样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号刊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文章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乃是“劳工主义的战胜”,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同时预言十月革命所掀动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5月,李大钊在他当值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并集中刊发了8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时,他还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6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肯定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新青年》不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1920年5月1日,陈独秀把《新青年》第7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篇幅达400页,整整比平时扩大一倍以上。在这本《劳动节纪念号》中,有陈独秀亲自撰写的《劳动者底(的)觉悟》。这篇文章是陈独秀4月2日在出席上海码头工人发起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时发表的演说。陈独秀在文章中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新青年》劳动节纪念专刊共发表了28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介绍了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情况。


 END

 第二期



文字:程向葳

美编:刘京菁

责任编辑:刘婉依

主编:余复军

审核:杨邓红





推荐阅读

党史学习教育特辑 第一期

湖师大文理学院优秀毕业生系列报道之一:“宁”静致远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