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播发通稿|把作品写在大地上——中国美术学院“以乡土为学院”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艺术类高校之一,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十多年来,中国美院在教学研究中始终秉承“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理念,坚守人民与乡土的根基,用乡土现场磨砺艺术感受力,以乡土精神涵养人民之心,以艺术创作助力乡村振兴,构建了一个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样本。
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
在杭州市余杭区长埭村,村口树立着现代气息浓郁的绿茶雕塑,村内千亩茶园生机盎然,民居小楼错落有致,游步道、露天体育场、公共文化空间点缀其中。三三两两闲谈的不仅有村民,还有已经成为“村民”的艺术家。
中国美院为长埭村设计的标识(记者翁忻旸摄)
从2016年起,中国美院公共艺术研究院师生就来到这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翟小实说,他们在充分尊重当地风貌风俗和发掘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产业的升级和生活的艺术提升。“这既是一次乡土实践,也是一次对乡村的反哺。”
中国美院为长埭村设计的球场。(记者翁忻旸摄)
而从2017年起,中国美院文创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师生就来到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为当地设计文创产品。许多产品还登上了2019年的伦敦设计展。带队的吴碧波副教授说:“当看到大渡河边的崇山峻岭架起了电网和手机基站,我们就更加体会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创作为当地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截至目前,中国美院已与全国40余个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先后参与全国城市美学建设170余项,美丽乡村建设130余个,特色小镇建设40余个,其中多个乡村振兴项目获得国家部委奖项。
画作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翁诞宪 油画 200cm x 400cm。(中国美院供图)
在中国美院的展览室里,《美丽中国图卷》《之江清远图》《浙江大观图》……一幅幅学校师生创作完成的巨作展示了90多年来美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讲师叶维亮说,师生们每到一处,吃住生活都和当地人民一起,如此零距离接触、交谈、观察,才能捕捉并体会时代的情感,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
画作《秀美家园、悠悠乡思》 王超 版画 240cm x 540cm。(中国美院供图)
以“乡土为学院”,实现教学相长
在中国美院,最具中国艺术学科特色的“下乡写生采风”传统一直被保留,并深化为田野调研与乡土重建的行动。联通乡土与课堂,形成制度化的教学安排,将下乡和毕业考察作为各年级公共必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以乡土为教学现场,用火热的生活赋予作品生命。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副教授沈实现说,希望学生能够在田间地头沉浸式感受这片火热土地,对乡土永远心怀敬畏,在乡土中、在时代中找到艺术的生命力。
据介绍,学校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和“社会素描”等一系列开放课堂,将历史文化传统带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场,用画笔和镜头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灵与血肉的联系,以乡土为育人方法,让师生在与人民群众共同生活、共同经验、共同命运中成长成才。
“艺术学科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感知力特别敏锐。”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说,因此,我们的开放课堂,就是星空之下田野之上的思政课,让学生充分感知国情民情,树立强烈的家国情怀。
中国美术学院开展“治水最前线”下乡采风、教学、创作活动。(中国美院供图)
与此同时,中国美院结合校地战略合作项目,整合百余家下乡采风点、实习实践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点,构筑起遍布全国城乡市镇的“乡土学院”网络。每年有30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60多个教学实践点开展实践活动,其中“千村千生”基层服务项目至今已连续开展20年,并完成全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170余个。
“反哺乡村不是简单的改造乡土,而是去回溯去理解,连接起已经断层的记忆,同时融入现代和艺术的元素,去思考未来乡村怎么样,未来中国怎么样。”中国美院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专业在读博士董莳说。
大处着眼,细处落笔,培养大写的人
2006年2月23日,浙江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国美院工作,对学校发展提出了“加快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期望与指示。
金一斌说,多年来,中国美院围绕“持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践行国美之路,打造国美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不论哪个专业,中国美院都会发给新生一份见面礼:两支毛笔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希望让学生通过书法学习,感受中国美学的魅力,把自己的艺术起点建立在中华文化传统上。
“我刚开设编剧课时,学生作业大多胡编乱造脱离生活。”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让大家先写家史。“这个年纪的孩子叛逆心理强,写家史是让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看到国家的进步,学会深入现实,树立感恩心理。”
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说,如何以大写的艺术培养大写的人,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之问,是中国美院一直思考的问题。“中国美院将会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开拓进取,继续塑造新时代的有为之学。以大情怀激发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社会更新的力量,为时代鼓与呼,把中国分享给全世界。”
-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邹进文教授等总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
党史学习教育(105)近日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四卷本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和我校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任总主编全书共231万字11
-
首期收官!新华社北京分社&中传融媒体中心融媒实践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期招募正式启动
由新华社北京分社与中国传媒大学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的融媒实践人才培养项目第一期圆满收官啦!融媒实践人才培养项目是面向中传在校生的融媒实践实训项目,旨在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促进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平台,为
-
新能源汽车企业家缘何多为“华工造”? 新华社这篇报道给出答案
11月8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专题文章《新能源汽车企业家“华工造”的启示》,并在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转发。文章聚焦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态势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华工造”企业家,探究华南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