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百年荣光,汲取奋进力量!重医承办“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
6月17日,“听党指挥跟党走 建功立业新时代”——“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在渝州宾馆举行。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彭金辉,副市长陆克华出席活动并为报告人颁发纪念证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萍,我校领导刘宴兵、黄爱龙、魏光辉、邓世雄、杨竹、田杰、杨燕滨、余彦学参加报告会,部分市级部门、市属本科高校、市属医疗卫生机构有关负责人,以及 300余名“重庆英才计划”入选专家人才代表到场观看。
专题报告会现场视频
(来源:华龙网)
“重庆英才讲堂”由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以深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旨,每期邀请各领域专家,聚焦社会关注的科技人文主题,面向大众传播专业知识、分享前沿观点,充分发挥重庆英才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助力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至今已开展五期。
第六期“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由重庆医科大学承办,来自我校附属医院及重庆市人民医院的6名老、中、青三代医疗卫生领域专家,讲述他们听党指挥跟党走、激情创新创业的生动故事。报告会前,主办方和承办方、协办方通力合作,以精益求精的标准、一丝不苟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重庆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报告人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持续、反复练习,务求呈现最好的宣讲效果。
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伊始,回顾了65年前。上海第一医学院400余名专家人才溯江而上、西迁重庆,创建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为祖国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矢志奋斗的动人历史。从此,“西迁精神”在巴渝大地薪火相传。
重医建校历史短视频
报告人:
西迁专家、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郑惠连
党叫去哪里 我就去哪里
报告人郑惠连
1956 年,郑惠连还不到 30 岁。和许多热血青年一起,她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从上海来到重庆。一转眼已经 65 年。
“我的哥哥和姐姐就死于小儿传染病。所以我从小立志学医,救死扶伤。”95岁高龄的她仍然精神矍铄,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深刻印在她的脑海里。
1955年底,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工作的郑惠连,被领导问及是否愿意支援大西南时,她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下来,“愿意!服从组织安排!”报告会现场,每一个字从她嘴里说出来,都是那么铿锵有力。
离开新婚不久的丈夫,她只身一人来到重庆,但什么都不习惯,还要顶着巨大的压力筹建儿童医院。当时整个筹备组就她一个人了解儿科,门诊和病房的改造,病房药品的准备,甚至服装制作、器材采购等等,都得她来牵头操办。
仅用了4个月,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诊,从此结束了重庆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
“作为全医院唯一的主治医生,医院开诊后,我要同时负责医院门诊、病房、药剂、检验等医疗管理工作,整天忙得像只陀螺。”郑惠连说,然而在她眼里,一切都值得。
她曾经有机会调回上海,但因为重庆有她牵挂的儿科事业,郑惠连从未动过离开重庆的念头。时至今日,退休 25 年的她,仍然坚持坐诊、义诊,开展育儿科普讲座。“虽然我已年老,但在新的医学征途上,还希望为儿童健康发挥余热!”
报告人:
西迁专家后代、重医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工作表现突出个人陈力
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做好
报告人陈力
“从我爷爷那辈起,我们家祖孙三代,与医学事业结缘已经有100 年了。”陈力说,他的爷爷陈世騠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是我国最早研究细胞学的科学家之一。
他讲到,抗战时期,爷爷随上海医学院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上海工作。没想到的是,10年后,他再次回到重庆,建设重庆医学院(现重医)。“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做好!”这句话是二老共同坚守一生的承诺。
“父亲从小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爷爷奶奶要从繁华的‘十里洋场’落户到偏远的大西部?直到他也走上了医学的道路。”陈力说,毕业后父亲分配到江津柏林卫生院,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深深地刺激了父亲的心。他一待就是15年,一边做医生、一边在卫校教书,默默地做了很多事情,默默地坚守着和爷爷奶奶同样的承诺。时至今日,在重医附一院超声科,父亲仍然坚持每天坐诊,同时尽心尽力培训基层医生。
“我们是三代重医人的世家,一家人见证并亲历了重医附一院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我们要继承先辈的遗愿,为重医附一院进一步发展壮大,建设国家西部的医学中心贡献我们的毕生。”这是4年前,陈力的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上的内容,每一个字,他都铭记于心。
不论是汶川、玉树、芦山和尼泊尔抗震救灾,还是远赴非洲援外抗疫,在很多次大灾大难面前,陈力总是主动担当、冲锋在前,努力践行一名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做好!”
报告人:
西迁专家后代、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过敏反应科学科带头人周维康
做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报告人周维康
“1962 年出生时,我的父母正在支援重庆医疗卫生建设,他们给我取名‘维康’,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做一名维护人民健康的医者。”周维康说,他的父亲周永华是重医皮肤科首批创始人之一。早年,父亲为了研究毒隐翅虫皮炎,还曾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为此,左臂上留下了很大一块疤痕。
“身体是自己的,但人是国家的,我是一名医生,维护好人民健康就是我的本分!” 他说,父亲当时说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大学毕业后,他也成为了一名皮肤科医生。
2008 年,周维康被派到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学习。偶然间,他接触到过敏与免疫学研究,并且敏锐地觉察到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回国后立马决定成立过敏反应科。
“由于大家对过敏性疾病了解不够,我的提议招来不少质疑的声音。但我没有动摇,我相信,只要是维护人民健康的好事,再难也得坚持下去。”他说,在医院的支持下,几张桌椅板凳,小小的诊室就搭建了起来。虽然只有他和他的学生二个人,但这是全市唯一的过敏反应科。
2018 年,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填补了西部地区的空白,如今,云贵川等周边地区的患者也纷纷慕名前来。“常有人问我,重点专科建设这么难,你是怎么坚持下去的?唯一的答案,就是为了心里始终不变的那份‘维护人民健康’的追求。”他表示。
报告人:
重医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急诊医学教研室主任、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周发春
以生命赴使命
报告人周发春
“2020 年初,新冠疫情汹涌来袭。经历过那场特殊战役的人,都还记得‘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一边打赢重庆保卫战,一边以优势力量驰援湖北’的战疫号角。”周发春说。
“你明天随队驰援武汉,有没有问题?”2 月 12 日晚上 11 点,当他还在永川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时,突然接到了从重医附一院电话。他想都没想,便回答道: “没问题!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那时,作为渝西地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已经在重医附属永川医院驻守了 15 天。
“任何人都可以退缩,我们必须逆行!他讲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是临时调整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重症、危重症病人很多,要说不害怕、不忐忑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第一时间冲进隔离红区,整建制接管两个重症病区,3 小时内收治了70 位重症患者。
面对病毒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一次又一次从死神手中抢回宝贵的生命,一遍又一遍保护着自己和战友,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他说,“不抛弃每一个患者,不放弃每一线希望!”,这是他们的承诺。
“从西迁人到重医人,与生俱来都具有战疫基因。”周发春说,当血吸虫病横行、甲肝蔓延、非典肆虐、地震来袭时,每一名重医人,都会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坚定不移听党指挥跟党走,以生命赴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医者答卷。
报告人:
重医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周新雨
让科技之光拂亮孩子们的心灵
报告人周新雨
“10 年前,当我跟随导师谢鹏教授上门诊时,遇到过一个患抑郁症的小女孩,她总是低头不语、默默流泪。她写在一张小纸片上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周新雨说,从那时起,他就决定要寻找青少年抑郁诊疗的“中国方案”。
他们收集了国内外所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希望找到最佳药物治疗方案。然而,这个研究需要依靠一种叫“网络荟萃”大数据分析方法,当时国内没人会,只能寻求国外合作。
“多次碰壁后,仅有一家机构同意合作,但前提是,成果的第一单位必须是他们。”他们深刻地意识到:核心技术是等不来、要不来的,必须自力更生!
一群平均年龄还不到26岁的年轻人,立刻组建了攻坚小组,他们吃住在实验室,硬着头皮跨专业学习数学建模和统计编程,让“天方夜谭”变成现实,成功建立了全球首个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试验数据库,并最终提炼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临床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上,成为我国精神医学在该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此外,相关诊疗方案还被写入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权威医学指南。
“在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领域,我们有了‘中国方案’!”他骄傲地说。
很多患者因为对抑郁症不了解,或家庭贫困,没能到医院就诊,2019 年,周新雨还牵头成立了“阳光心语”关爱贫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队,先后走进了多个贫困乡镇,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拂亮孩子们的心灵。这是我的梦想。”
报告人:
重医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副主任、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孙阳
科技赋能 让“中国医生”的名字更响亮
报告人孙阳
2013年,中国承诺向加勒比地区派遣100名医疗队员。重庆承担了独立组派中国援巴巴多斯医疗队的任务。从2016年起,中国援巴巴多斯医疗队分批启程,执行国家卫生援外任务。
2018年7月随医疗队到达巴巴多斯后,让孙阳感受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甘蔗王国”,医疗条件却相当“苦涩”。
“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是这个国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医院,只有两台陈旧的便携式超声仪,还经常故障,做心脏超声最长要等上半年。”她说,医院还没有专门的超声医师,只有等医生做完其他工作后,才有时间看片诊断。
在摸清当地的状况后,孙阳主动申请增加排班频次,为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同时细心指导、培训当地的技师,让病人治疗的周转速度迅速提高。很快,整个医院都知道心内科来了一位做心脏超声“又快又准”的中国医生。
“我很自豪,援外期间我用中国的超声诊疗技术经验帮助当地人民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她说,现在,很多巴巴多斯的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她将继续攻坚克难、多出成果,让“中国医生”的名字更加响亮。
朗诵《西迁诵》
报告完成后,大屏播放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朗诵《西迁颂》视频:“国立上医,始建吴淞;兴学十年,成绩斐然。教育报国,烽火西迁;歌乐山下,传薪六载。平寇复员,改天换地;十年磨剑,国内一流!”
“非常震撼,很有教育意义,好几次都让我热泪盈眶!”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医科大学教授谢鹏说,报告人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老一辈专家人才听党指挥、胸怀大局、爱国奉献的“西迁精神”,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接续奋斗、勇于创新、不懈努力,爱心奉献他人,履行白衣天使神圣职责的使命担当。
“95岁高龄的郑惠连教授至今都还在坐诊,发挥余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了医学科学研究和造福更多患者,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做,去实现一名医学人的价值。”他表示。
“报告人周新雨说,核心技术是等不来、要不来的,必须自力更生。这句话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余怀强表示,身处科研一线,他们也会遇到很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只有靠自己去攻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重庆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重庆日报 记者张亦筑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蔡雨齐
排版:黄泳琪
往期热点
在线看!“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即将开幕
点一下,让我知道你 在看
-
网约车追尾故障货车致6死调查报告
2024年2月29日,G93成渝环线高速重庆江津白沙段发生一起小型普通客车与重型半挂车碰撞的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人当场死亡、1 人受伤。事故现场。来源:调查报告近日,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官网公布了该起
-
15元外卖与照片不符起诉获赔500元
商家疯狂“包装”买家“含泪”上当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近日,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因外卖实物与宣传照片不符而引发的餐饮服务合同纠纷案。小潘是重庆市江津区一所高校的在读学生。2024年4月5日凌晨,
-
重庆警方通报醉酒女殴打外卖员
据重庆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发布的警情通报,10月8日13时30分许,该局接群众报警,称在大学城西路29号附近十字路口,一名外卖骑手被一醉酒女子殴打。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处置,将打人女子黄某(42岁)控制,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