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一滴泪水——鲁迅《药》

大学 作者:广东东软学院 2021-06-19 15:35:59

欢迎来到本期悦~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鲁迅写了《呐喊》。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本书印象深刻。最近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它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章也被重新演绎和解读。这其中,《药》作为鲁迅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的所写的文章,放在今天看,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鲁迅的文章始终贯彻着“冷”,凌冽而刺骨,像孤身一人在黑夜前行。但他“冷”的内核却是一腔热血。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人格写照。





在《药》中,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鲁迅用独特的暗线结构描述了华老栓一家用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残忍杀害两个故事,又用一个“人血馒头”将他们所代表的普通民众和先进革命者联系在一起: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哀求着贪婪的刽子手将沾了血的馒头卖给他们用于治病,殊不知真正想救他们的正是那些洒下一腔血的壮士们。在华老栓的店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茶客对夏瑜之事的议论也侧面反映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和国人当时麻木愚昧的实际。

《药》的故事荒诞又现实、冷酷又磅礴。在鲁迅的笔下,“看客”们是随大流的应声虫,“刽子手”是残暴虚伪的统治者,“华老栓一家”是可怜麻木的届时国人,“夏瑜”是勇于牺牲但脱离群众的早期革命者……旧中国的图景在鲁迅笔下都被一一体现。





鲁迅高超的反讽技巧和对照写法也在这篇小说中格外出彩。文末他安排华小栓母亲和夏四奶奶(夏瑜母亲)在坟头相遇,并将坟包比作“给阔人祝寿的馒头”,这其中的深刻意味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夏瑜的原型是民族革命家“秋瑾”,故事的背景与当时“皖南起义”也不谋而合。鲁迅也常常为个人作文,小到《一件小事》中的车夫,《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大到《药》中暗代夏瑜的“秋瑾”,在他眼里,人人平等,真伟大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药》这篇文章,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革命过程,鲁迅用他凌冽的笔刀将这其中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入目三分,读来让人不寒而栗又酣畅淋漓。

尽管在那样的一所铁房子里,没有窗没有门,有的只是麻木无知的人。正如鲁迅所说还未能忘记于当初的热切和愤慨,也为了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他在《药》的结尾为瑜儿的坟上添上了一个象征着被人铭记、欣欣向荣的花环。这花环是他心中仍怀着的炬火,是他对投身革命勇士的赞颂和钦佩,是他对民族的希望。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个经典片段,鲁迅写着文章时一滴眼泪从他的眼角无声划过。这滴泪水,是他对受苦难人们的同情,是他对铁屋里人的呐喊,是他对国家的拳拳之心。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鲁迅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那些被忘却的水师梦、学医梦大抵都曾让他看不见未来。可他却从未放弃,欲救国人之肉体,先救国人之精神。在虚伪黑暗的年代里,他用冰冷的笔刀划开了社会的真相,他的冷,从来都是被现实包裹着的热情。因为只有人第一个划开了这一道口子,所谓光才能借罅隙可进。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在黑暗里寻找着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光明。鲁迅的一生,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历史。

他说:“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愿当代年轻人能一直向前,乘长风破万里浪,将少年感和英雄气代入平凡生活中,静候成功的春风。 



 NUIT 

广东东软学院  东软新闻社

作者:荆雨晨
排版:陆竟仪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