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一!第一!做最自豪的北理工人!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第一”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第一”是开拓进取的不懈奋斗
“第一”是为国铸剑的敢于担当
“第一”是北京理工大学
八十余载传承的强国使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100周年之际
官微君与你共同穿越
历史长河
找寻北理工
精神品格中的“第一”
“第一”是突破
是从无到有的创造
开启“拓天”之路
1958年9月9日下午两点
在距北京一百四十多公里的黄洋滩
代号为505的
“东方—1号”二级探空火箭
呼啸间,刺破长空
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研制的新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探空火箭
这枚全重仅61公斤的火箭
成为中国人第一次
向浩瀚天际投出的“问路石”
是中国第一枚航天探索的励志之箭
在没有可靠资料借鉴和技术指导的情况下,学校从国家争取到经费支持,参与“505”项目的全体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攀科学高峰,独立自主地完成了研究任务。
四年时间,学校先后组织了
7次火箭发射飞行试验
共发射了14枚二级固体燃料火箭、
4枚单级固体燃料火箭
“505”宣示着一种精神
是协作,是奋斗
是不惧艰险、勇往直前
是淡泊名利、坚韧无我
“我们要在宇宙空间占一个位置!”
1958年,北理工人
发出这样的雄音伟志
破苍穹,抵望舒
探寰宇,载梦压星河
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
见证着北理工人
永不停歇的“突破、再突破!”
星河载梦之旅
北理工人助力
中国第一次航天器
自动交汇对接
2011年11月3日
以太空为舞台,以地球为背景
神舟8号与天宫一号
漫漫追逐,深深“凝望”
终于,如约牵手,交会对接成功
一幕曼妙的太空华尔兹
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演
第一次“直播”
长征火箭的“一飞冲天”
实现了运载火箭飞行状态的
实时采编、压缩和处理
为“神舟”飞船系列发射
所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等
航天发射任务
提供了最为“直观”的信息支持
2012年12月
嫦娥二号探测器
按照“北理工轨迹”
成功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
中国第一次完成
对小天体的近距离探测
2017年11月18日
北理工用十年时间研制的
“心理舒缓组件”的空间载荷
帮助中国航天员
顺利完成长期在轨驻留的任务
创造出中国第一套
登陆太空的VR设备
2017年6月4日凌晨
跟随“龙”飞船奔向国际空间站
北京理工大学的“绿匣子”成为
中国第一个登入国际空间站
的科学实验装置
2019年7月25日
北理工牵头研制的
第一颗小卫星“北理工1号”
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在太空中圆满完成帆球技术和
新型空间电台技术
两项创新性科研验证任务
实现中国第一次
实验卫星“帆球”技术
2020年12月6日
在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上
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和
返回器组合体
成功实施交会对接
北理工人助力
中国第一次实现
航天器月轨自动交汇对接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
在505火箭发射六十三年后
北理工智慧助力
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
“天问一号”
穿越5500万公里成功登录火星
在那道穿越火星大气的
“中国轨迹”中
北理工人的智慧与魄力
直抵异星的苍茫大陆
如何在复杂未知环境下实现成功着陆火星,是我们北理工“天问”深空探测团队的关键任务。为此,我们经历了近十年的研究攻关,任务的核心技术国外机构拒绝共享,完全要靠自己的创新。
一代代北理工人接续奋斗
政治坚定、矢志强国
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
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作出卓越贡献
一次次的技术攻关
一次次科技突破
北理工人用“第一”的突破
诠释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第一”是担当
是不辱使命的坚定
为国铸剑
回首“京工岁月”
为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
北理工人筚路蓝缕,不畏艰难
用一个个“第一”
服务国家急需
填补技术空白
踏上为国铸剑的漫漫征途
1976年,继50年代成功研制
第一台大型天象仪样机后
我校师生成功研制
新型大型天象仪
被安装在北京天文馆
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1958年,学校师生成功研制
新中国第一套电视发射系统
并申请了中国的
第一个“电视频道”
我们四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成为了中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装置,我们干劲十足,心里只有一个特别朴素的愿望——为国家做点事。
1978年,我校师生制造
三米焦距地面远程照相机通过鉴定
定名为“78式三米焦距远程照相机”
成为中国第一台
地面远程照相机
北理工师生经过
一次次涡轮变扭器的综合实验
助力生产中国第一代
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代表车型
东方红I型内燃机车“卫星”号
……
当春风吹拂祖国大地
北理工人科技报国的脚步
更加铿锵有力
为党为国
书写出“第一”的精彩答卷
保障国家“盛典”
1990年,北京亚运会
是中国第一次举办
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
在此次盛会上
中国第一次成功使用
计算机信息系统服务赛会组织
该系统达到了当时
世界先进水平
这是北理工的智慧结晶
我们北理工在这当中,敢打硬仗,敢于向国家负责,敢于承担历史使命!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学校研制的
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
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
艺术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核心”利器
带给全世界观众
无与伦比的惊喜与赞叹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北京8分钟”
北理工虚拟视觉团队
利用影视虚拟制作技术和
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
专门创新研发了
文艺表演预演系统和
训练彩排与数字验证系统
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19年,国庆70周年的
天安门广场的庆祝联欢
举国振奋
北理工人研创的
“计算机智能仿真编排系统”
成为国家盛典的“科技大脑”
攀科技高峰
上世纪90年代
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
成功研制了
中国第一辆
能够自主行驶的测试样车
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行业
正式起步
1994年,北京理工大学团队
研发出我国第一台
纯电动客车“远望号”
2008年,北理工研制的
纯电动大客车
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
第一次实现了
奥运中心区“零排放”
2008年,在国家863计划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重大专项等资助下
北京理工大学成功开发出
国内第一辆氢内燃机轿车
2017年,北理工王涌天团队
所研制的
光学透视式增强现实眼镜
为医生戴上“透视镜”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手术导航
精确程度达到毫米级
有效提升了微创手术的效率和可靠性
成为中国第一项
增强现实三维成像手术技术
从服务“盛典”到致力科技融合
北理工人始终秉持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态度
努力探索科学前沿
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
勇攀科学高峰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北理工人用“第一”的卓越
诠释不辱使命、
为国铸剑的担当精神
“第一”是奉献
是默默辛耕的甘愿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代代北理工教师燃己为烛
照亮学子们
“明德精工”“矢志报国”
的求索奋进之路
而今,你中有我
我也成为了你
默默耕耘,笃定前行
1993年,他来到北理工
从站上大学讲台那一刻起
28载寒暑易节
他始终不曾离开
他就是两院院士王越先生
耄耋之年
他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他始终教育学生
将自己的生命熔铸到
对祖国的建设和贡献上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
也是北理工求是书院院长
中国能源与环境材料领域专家
“超越自己,为祖国、
为科学作出贡献”
是吴锋作为老师
对学生最大的期许
她是北理工学子的“薛妈妈”
她用真诚的爱
温暖鼓励着学子们
攀登知识的顶峰
她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
穷己所能
将“最好”奉献给学生
她是“全国模范教师”薛庆
“在我心中,给学生上课、
上好课,是最开心的事情,
每一堂课都很重要!”
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坚持自主创新
他深耕研究领域二十余载
掀起行业革命
他言传身教培育一流人才
传承奋斗精神
他就是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北理工机电学院教授王海福
他是“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是我国智能飞行领域专家
他是为传统学科领域
插上新“翅膀”的林德福教授
他倡导“双螺旋”人才培养方式
他带领学生创新团队“飞鹰”队
两登国际无人机大赛最高领奖台
从青丝到华发
他曾在北理工的校园里求知成长
也在这里教书育人
深耕培养一流人才的人生事业
与北理工相伴,至今已64载
他就是张忠廉教授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将北理工人坚定的报国志向
一代代传承下去
他就是照亮学子前行路的那盏明灯
一代代北理工师者
默默耕耘
培育桃李万千
成就祖国栋梁之才
北理工人用“第一”
诠释淡泊名利、
坚韧无我的奉献精神
“第一”是执着
是面向未来的专注
当前,科技正深刻改变世界
未来,科技将决定世界格局
在时代挺进的前沿,
追逐科技跃动的脉搏
北理工人特立潮头
开创“第一”的脚步
永不停歇
问鼎国内外赛场
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
“星网测通”项目
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
该项目打破国外
在高端技术领域的严格封锁
第一次建立起
中国自己的卫星高端测量技术
科学研究是没有捷径的,通往真相的道路,我们自己寻找。
2018年3月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上
“中云智车———
未来商用无人车行业定义者”
问鼎大赛总冠军
他们立志做原创的、
做最好的中国汽车
2017年、2020年
北京理工大学飞鹰队
两获穆罕穆德·本·扎耶德
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
北理工学子
带着对卓越执着的追求
问鼎国内外赛场
尽展青春风采
我们获得全场唯一满分100分,我们是代表中国的参赛队伍。
2021年5月
北京理工大学
在第45届国际大学生
程序设计竞赛(ICPC)
亚洲区域赛(银川站)上
斩获“一金三银”
刚刚大一的北理工学子
在国际大赛上用超群的水平
展现北理工人的风采
我们“Dream Chaser”战队用6个月研制出面向动态环境复杂任务的“多机器人全自主协同对抗系统”。
2017年、2018年、2020年
北理工无人驾驶方程式车队
在中国大学生
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上
三次夺得全国总冠军
成为中国唯一一所
夺得方程式系列
单项组别三冠的高校
这是中国第一支、
也是唯一一支
出征世界太阳能车挑战赛的
太阳能车队
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光梭”
自2013年起
他们如光如梭
用三千公里的征程
书写对未来科技的执着追求
3022公里,穿越酷暑严寒,穿越沙尘横风,我们还会继续向前走得更稳、更远。
无论前路多么险峻
心中的“第一”
始终是那不竭动力
激励着北理工人
追逐梦想,角逐未来,超越驰行
北理工人用“第一”
诠释实事求是、
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
“第一”是源点
是基因中永不褪色的鲜红
100年前,伟大的事业
从一艘红船出发
中国共产党引领
改变中国命运的滚滚洪流
80年前一颗红色源点
由党着笔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
自然科学院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圣地延安
成为党的历史上
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
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也成为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
第一所理工科大学
从此这无上荣光的“第一”
将“延安根”的红色基因
注入一代代北理工人的血脉
激励着我们在党开创和领导的
“红色育人路”上阔步向前
一代代北理工人
用一个个“第一”的成绩
用永争“第一”的精神
诠释着政治坚定、
矢志强国的爱国精神
在全面开启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新征程上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还有无数个“第一”
等待北理工人去创造!
第一!
做最自豪的北理工人!
官微推荐●●
重磅 | 建党百年纪录片《进京》解密北理工“赶考之旅”
夺冠!夺冠!第11次!
落了!成了!火了!北理工“智慧”踏上火星!
出品:党委宣传部
视频:党委宣传部 文化建设办公室
编辑:徐梦姗
审核:蔺伟、刘晓俏
点分享
点赞
点亮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