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人的红色记忆④|杨德亮:壮歌士气盛 躬耕桃李芳
杨德亮:壮歌士气盛 躬耕桃李芳
杨德亮正在演出(右一)
他是长工的儿子,因为家人无意中救了地下党,开始接触到革命理念,生出新的火种和希望。
他天生一副好嗓子,进入中南军区文工团潜心苦练,成为骨干,被抽调到总政文工团。
他随文工团赴朝鲜前线慰问,在冰天雪地里坚持为志愿军战士们演出。
他培养了杨洪基等一大批军队著名的歌唱家,却不以导师自居,转业回地方后更是从不向人提起。
他后半生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从无到有制定出江汉大学(四校合并前的老江大)艺术系思政课教育方案。
他叫杨德亮,是一位歌剧演唱家,也是为党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忠诚的老干部、老党员。
长工的儿子要读书
六月的武汉进入了梅雨季,到杨老家采访那天原本预报的雨没有下,空气里带着一丝将雨的湿意和清凉,是武汉夏季难得的舒适天。
杨老住在老江大的职工宿舍楼里。一套简易的两居室,有着上世纪90年代住宅的普遍特点。小小的厅,待客吃饭两用。整个房子没有过多装饰,只墙角放着花架,架上置一盆兰草,是唯一的装点。实用、温馨。
91岁的杨德亮听力已不大好,但身体硬朗,记忆清晰。五六十年前的事情,连时间都不曾说错过。
夫人蔡文秀和他早过了金婚,几十年风雨同舟,心意相通,采访时的问题都是通过她说给杨老,才能听清回答。
杨德亮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贫苦的长工家庭,父亲给人做工砸断了腿无钱医治而过世。母亲拉扯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给人磨面做活计苦苦求生。作为长子的杨德亮早早开始帮衬家里干活。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枣阳,是多方势力争夺的关键之地。地下党员张荣昌在开会时因被叛徒出卖遭到反动势力围捕,逃脱时受伤躲进了杨德亮家里。
杨德亮的母亲是位善良的农妇,她并不知道眼前伤者的身份,只本能的觉得应该救人。张荣昌在杨家养伤,一心想识字的杨德亮在劳作之余缠着这个“文化人”学认字,也开始接触到了一些最基础的革命观念。张荣昌看这个小男孩聪明好学,又是苦出身,为了报答杨家的救命之恩,提出送孩子去共产党办的江汉公学,既参加革命也能学知识。
18岁的杨德亮通过枣阳地下党区公所的运输线来到武汉,在江汉军区入伍,并进入江汉公学成为一名学员。“我随着解放军的一个便衣到区公所,在那里住了一夜。晚上有个同志给我唱《解放军进行曲》,真好听啊。”
杨德亮自己也天生一副好嗓子,因此被军区文工团看中,入伍不到半年就被选入江汉军区文工团,一年后又被选调进湖北军区文工团。
部队的熔炉锻造了这个长工家的孩子,他不仅如愿以偿学会了“认字”,而且还学习了革命理论、文化知识,学会了识谱和声乐……他在团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有着说不完的干劲和活力。在歌剧《白毛女》里演大春的杨德亮,一副亮阔的好嗓子引起了广州军区文工团领导的注意,把他调到了广州。后来总政文工团成立歌剧团,杨德亮又被抽到了北京。
进入总政文工团歌剧团后,杨德亮一年总有四个多月随团下到各大军区慰问演出,其他的时间他就在团里刻苦排练。1959年,国庆十年,各大军区出了一批以“红”为题的经典歌舞剧,比如《洪湖赤卫队》《红霞》等。杨德亮参加了总政大型歌舞剧《柯上红日》的演出,出演司令员的B角。这也是当时唯一被翻拍成电影的一部歌剧。
江汉公学60周年校友聚会合影
文工团团员合影(前排右二)
文工团下部队慰问期间演员队合影(前排左三)
把歌唱给“最可爱的人”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杨德亮说:“我们得知要去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都很激动。到那里和战士们聊起来才知道,仗打得很艰苦也很顽强勇敢。”
“我们是开春的时候去的。那个地方真冷啊,冰天雪地,冻得不行。我们在那里一待就是两个多月。志愿军首长想照顾我们少演两场,但我们谁都不愿意,战士们在前线用鲜血和生命战斗,我们来慰问怎么可以打折扣。文工团演员们都坚持着完成了全部演出任务。”
杨德亮翻出老照片。
“这张是1954年春赴朝慰问时和朝鲜人民军战士的合影。”.
“这张是我慰问演出时演的大歌剧《志愿军的未婚妻》。”
“这张是演的小歌剧《营房相会》。”
“战士们看我们演出都很高兴,掌声热烈。”
这位已然91岁高龄的老人根本不用看记录,对六十多年前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的人员合影
杨德亮和朝鲜人民军战士合影(右一)
杨德亮在朝鲜前线慰问演出歌舞剧《志愿军的未婚妻》
现实版“父母爱情”
对唱歌的热爱被激发出来,对党的培养又饱含着无限感激的杨德亮一头扎进了文工团的排演和各种下部队慰问的演出里,一干就是12年。18岁的小伙转眼到了30岁。他自己每天扑在工作上不以为意,家里人可着了急。在家乡光华中学任教的妹妹看中了同事蔡文秀,想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哥哥。
22岁的蔡文秀那时刚从武汉师范学校(现湖北大学的前身)毕业,是当时少有的大学毕业生。她主动要求下基层补充师资不足的县乡学校,被组织分到了枣阳的光华中学任教。听说对方是“搞文艺的”,一开始蔡文秀没有同意这桩婚事。后来部队来人做工作,她也更多地了解到了杨同志的情况,觉得人厚道踏实,是可以托付的对象,才答应了下来。
杨德亮从不向组织提任何生活上的困难和要求。他和蔡文秀于1960年结婚后,一直两地分居长达十年。每年演出任务重,两人一年只能见一次,他却没有向组织上要求过妻子随军。
“我生两个小孩,他都不在身边,也没开过一次家长会。”蔡文秀看向丈夫,目光里没有责备,只有多年相濡以沫的了解。说到往事的语气也是释然又平静。
“那个时候他已经在文工团当教员,声乐课教得好,也关心学员生活,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作为学员队的队长,杨洪基等一批后来从部队成长起来的歌唱家都曾是他的学生。”
杨德亮的大儿子出生时被诊断出智力问题,属于天生弱智,生活不能自理。丈夫在队伍上,蔡文秀一边教书一边带孩子,辛苦自不必说。1976年杨德亮转业回汉到武师分院(原江汉大学的前身)艺术系,正逢系里思想政治课程初建,既缺教材又缺师资。他服从组织安排放弃了一直深爱并已从事多年的声乐教学,担任了系书记。杨德亮一边自学思政理论、教育理论,一边写思政课教材、建课程体系,给学生讲课,而且开始着手筹建艺术系党支部。他从早忙到晚,根本顾不上家里。
蔡文秀说,家里再有困难,他也没跟组织提过一个字,全是我们自己想办法克服解决。
白天,夫妻俩要上班,只能把儿子用布带拴在家里的床脚上,晚上下班回来再收拾因孩子无人看顾发脾气而摔成一团乱的家什。
后来还是邻居兼同事实在看得不忍心跟蔡文秀工作的学校说了,组织上才知道这事。那个时候的福利院按规定只能接收孤儿,组织上特批让他们把孩子送了进去。由杨德亮夫妇每月出钱,请福利院的人代为照顾大儿子,这才解了后顾之忧。
结婚61年,蔡文秀说:“老杨有两件事最让我放心。一是感情。他从不拈花惹草。文工团有时候下部队演出的地方条件艰苦,没办法提供单独的换衣间。女演员只要跟老杨说一句‘你把眼睛闭上’,他就绝不会睁开。女演员们信任他的品性,可以放心地换衣服。二是经济。他从不贪占公家一分一毫。转业回家,按规定他可以向组织上申请一些家具,但他连文工团的一张纸都没带回来。”
如今,入党超过70年的杨老已91岁高龄,老伴蔡文秀也83岁了,两位老人每天还是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现在全世界闹这么大的疫情,只有中国控制得这么好。党给全国人民免费接种疫苗,应种尽种,是真正把人民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作为老党员,看到在党的领导下高速发展的今日中国,已成就了当年我们做梦都想实现的盛景,真的是骄傲又自豪。”
蔡文秀看着丈夫欣慰地说:这辈子嫁他,不后悔……
听力已不太行的杨德亮并没听清妻子在说什么,打断了对话,强调着:这一生,我从部队到地方,遇到的领导和同事,都是好党员、好同志!
杨德亮夫妇
江大新媒体工作室
总策划:李卫东
策划:范雄飞
执行策划:陈敏英 王丰昌
撰稿:陈敏英
责任编辑:王丰昌 陈敏英
审核:江小薇
信息来源:校史馆 离退休工作处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