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倡议”吹响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号角
7月22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指导的“开化论坛”在浙江省开化县举办。300余位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乡村振兴主题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以及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制定者和基层行动者相聚论坛,共议乡村振兴的重大主题,共述乡村发展的中国故事,共商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
“开化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致力于打造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总主题的全国交流平台,旨在会聚国内外学术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行动者交流研讨,为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实践行动输送新方案,为共同富裕诠释思想内涵、探索有效路径,为世界各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一级巡视员赵长保,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培景,中共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中共开化县委副书记、县长毛献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杜金昆等出席致辞。
李培林指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探索。开化县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建设地,其乡村振兴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论坛选择在开化县举办,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意义。
赵长保从发展阶段、改革全局、改革进程以及工作推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性,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仍是探寻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主基调。他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县合作”建立乡村研究院模式,并强调,应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和指引,为农村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解决之道。新阶段,政策制定、基层工作、理论研究应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努力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良性循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培景表示,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和排头兵,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浪潮中,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行动。人文与发展学院在乡村振兴“四个系列”行动中,探索了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这一校地合作新模式,希望在与开化县人民政府的合作中能更加凝练合作共识,为开化县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事业做出更多有益探索,期待开化论坛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重大主题展开交流论辩、激荡思想火花、彰显使命担当。
毛献明代表开化县四套班子和36万开化人民,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希望和空间在乡村;而开化作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其乡村振兴具有扎实的基础和美好的前景。实现乡村振兴最大的助力来自人才,期盼与专家学者、乡村一线行动者,携手共进,共同绘就钱江源头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中共开化县委书记鲁霞光作了《推进乡村振兴 奔向共同富裕》的专题报告。他从讲述四个故事开始,分享了开化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有益探索:以山区农民清水养鱼的致富之路论述了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下淤村生态旅游发展阐明了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既要打造绿水青山,又要让良好生态资源加快升值;以“两慢病”数字健康服务诠释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在于既要增收致富,又要共建共享;以“乡村发布”乡音广播解读了文明善治的关键在于全民素质提升、全域文明创建。鲁霞光书记表示,开化县将奋力发展建设国家公园城市共同富裕先行地,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山区县样本”。
特邀学者主旨演讲是“开化论坛”的重要环节,16位社会科学领域从事有关乡村振兴研究的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进行了学术分享。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勇从硬脱贫与软振兴入手提出了改善人类状况的社会工程何以成功的思考;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对乡村振兴与中国农村现代化进行了分析;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分享了东亚乡村发展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从现代化转型的产权逻辑视角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仇焕广教授分享了关于粮食安全的几点辨析;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安录教授以《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国土空间管制土地非均衡发展与财政制度创新》为题进行了交流;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教授对农村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了思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对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制度建构进行了阐述;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晓虹作了题为《鸡毛换糖:事件、记忆与神话——义乌农民的历史三调》的报告;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教授从乡村迈向都市这一主题展开漫谈;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基于文化一致性的理论对乡村教育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阐释;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教授对新乡贤与乡村振兴的关联进行了论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云峰以浙江省某县的“文化礼堂”为例对乡村共同体的重建进行了解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基于社区为本的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讨论了从内生发展到新内生发展的特征转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教授对浙江乡村振兴实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以《构建农政转型的中国式道路——乡村振兴研究的理论使命》为题进行报告。
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厚植“三农”情怀和家国情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等9所高校的学院或研究机构与开化县翻开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建立了讲好中国故事基地、乡村振兴社会实验室、乡村振兴党建“1+1+1”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综合实习实践基地、乡村振兴调研基地、现代耕读教育实验基地等多元多样的实践基地,并在“开化论坛”上为开化县授牌。
坚定社会科学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担当,由20位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联合发起的“开化倡议——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倡议”正式发布。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上海大学张文宏教授、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厦门大学胡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张安录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仇焕广教授、清华大学王亚华教授、北京大学卢云峰教授等共同宣读了“开化倡议”。倡议从扛起使命担当、立志大有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深耕学术研究、创新行动试验、培训乡村人才、传承优秀文化、推动合作交流、贡献中国方案、构建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奔赴乡村田野等12个方面发出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宣言。
“开化倡议”正式发布
坚定社会科学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担当,由20位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联合发起的“开化倡议——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倡议”正式发布。
11位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在开化论坛上,代表20位倡议人宣读“开化倡议”。开化纸长卷缓缓打开,“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倡议掷地有声,奏响了“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时代强音。
开化倡议
——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倡议
我们是社会科学学者,从事有关乡村振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2021年7月22日,我们聚首浙江省开化县,共议乡村振兴的重大主题,共述乡村发展的中国故事,共商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
我们共同发布“开化倡议”,发出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倡议。
1.扛起使命担当。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此,我们必须扛起使命担当。
2.立志大有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对此,我们必须大有作为。
3.践行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致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社会科学卓越人才和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充分践行“行动育人”理念,在投身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培养人才,在农村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开展“四史”教育、国情教育、农情教育、耕读教育和实践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怀。
4.深耕学术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学术工作的基本功。研究乡村振兴主题、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力求“深、实、细、准、效”。我们要秉承重视调查研究的传统,关注基层现实,深挖基层经验,直面时代课题,把研究做在乡村的广阔舞台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5.创新行动试验。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社会科学的思想和理念须在实践中转化为振兴乡村的行动。我们要传承社会科学在乡村建设中的试验探索精神和行动研究传统,在乡村一线建设社会实验室,广泛开展乡村发展试验,组织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村庄党支部共建乡村振兴党建“1+1+1”基地。我们要总结提炼行动试验的经验和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的“创新策源地”和“典范样板地”。
6.培训乡村人才。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要集中师资、针对需求、分类培训,积极传播乡村振兴的思想和理念,分享乡村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以理论滋养和行动示范启悟乡村振兴工作者,使其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成为具有理解力、倡导力、行动力和创造力的“一懂两爱”人才。
7.传承优秀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须要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传承、发展和提升农耕文明。我们要推动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切实保护、有效传承和适度利用,充分研究蕴含其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乡村好风尚,建成有温度、有厚度、有风度的新乡村。
8.推动合作交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须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不同行动者之间交流经验,在不同国家之间互学互鉴。我们要积极搭建“开化论坛”等平台,会聚国内外学术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行动者交流研讨,推进学术思想与行动试验的互检、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互验,为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实践行动输送新要素和新动能。
9.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农村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很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通过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和丰富多元的行动试验,全面总结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主动分享乡村发展的中国智慧,真实展现乡村建设的中国样板,为各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10.构建理论体系。社会科学要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特色、风格、气派展示实力和自信。我们要把研究乡村振兴诸议题作为主攻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吸收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与农政转型的理论成果,构建诠释中国农政转型道路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理论思想、立场观点、概念范畴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1.讲好中国故事。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兴趣很浓,但了解甚少。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既要探索乡村发展转型的中国路径,也要加强对外传播,促进互学互进。我们要发挥社会科学的叙事专长,通过有力的话语体系和有效的话语表达,向国际社会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乡村振兴故事。
12.奔赴乡村田野。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深入田野正是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优势。让我们带着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深厚情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背起行囊,奔赴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寻常农家,理解乡村发展现实,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田野写满希望,乡村承载厚望。社会科学学者要积极投身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笃行不怠,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和乡村的全面振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1年7月22日
倡议人(排名不分先后):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徐 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晓虹(南京大学教授)
景 军(清华大学教授)
周大鸣(中山大学教授)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邬志辉(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张文宏(上海大学教授)
田毅鹏(吉林大学教授)
胡 荣(厦门大学教授)
邱泽奇(北京大学教授)
毛 丹(浙江大学教授)
贺雪峰(武汉大学教授)
文 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周飞舟(北京大学教授)
高圣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安录(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仇焕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亚华(清华大学教授)
卢云峰(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人文与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韩佳姝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cauweixin@163.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