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星辰 | 击石取火:“中国稀土矿床之父”何作霖

大学 作者:山东大学 2021-04-16 22:58:41



两世纪弦歌不辍,双甲子代续风华
站在迎接百廿校庆的历史节点
让我们一同回望校史上
那些在山大留下印记的名师大家
斯人或已逝,但恰似不灭星辰
映照山大,熠熠生辉
 
他是一团火
这火曾照耀到山大这片土
其所到之处皆有火种续燃
于是,乃至中国大地都沸腾起来
以不起眼的片石碎岩
铸就震惊世界的奇迹
他就是何作霖,中国近代岩石学和矿物学奠基人






留欧归国 学术巨

何作霖(1900-1966),河北省蠡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先后在河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后调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特级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岩石矿物质研究室主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何作霖是我国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撰编了第一部中文的《光性矿物学》和《结晶体构造学》大学教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石组构学照相机,奠定了中国岩石组构学的基础,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科学上的应用》一书。

何作霖14岁时考入当时河北省著名的育德中学,受到王国光校长“富国强兵唯赖开发矿业”的影响,何作霖高中毕业后就投考了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采矿系预科。1920年,何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在北大期间,地质学家李四光和矿物学家王烈两位教授对他影响最深,何逐渐将兴趣置于岩石学和矿物学上。1938年5月何作霖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留学,师从岩组学鼻祖桑德尔教授攻读岩组学,1940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矿物学系任研究员,师从施伯特教授研究结晶体构造学。1940年6月何作霖启程回国,此后他一生致力于科研教育工作,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为我国培养的一批地质学家仍活跃在国家开拓第一线。


何作霖




稀土之父 泽及后人

何作霖的成就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发现位于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矿床。1927年丁道衡先生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后,于1933年委托何作霖研究矿区的标本。1934年何作霖完成了白云鄂博铁矿区的矿物、岩石鉴定工作,发现萤石矿脉中含大量稀土元素矿物,经过初步测试分析后,何作霖将这一发现整理成英文论文,以“Note On Some Rare Earth Minerals from Beiyin Obo, Suiyuan”(中国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为题,在1935年《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期刊出,该研究报告宣布了中国稀土矿物和矿床的发现。自此起,何先生与稀土矿物和稀土矿床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稀土矿物和矿床的研究作为终身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虽然此后被迫中断了近20年,但何先生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默默地做着理论上、技术上和研究力量上的准备。例如,对细微颗粒矿物采用X光照相技术进行研究,对矿物和矿床成因的探讨以化学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选派助手赴外国留学,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由何先生组建的一支理论技术过硬,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研究队伍,深入开展白云鄂博铁-稀土资源研究,在白云鄂博地区发现了数十种稀土稀有元素矿物。

在国际科技合作的尝试中,何作霖团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何先生的学生司幼东穿针引线,1957年促成了中苏两国科学院白云鄂博综合研究队联合调查研究协议的签订,中方队长由何作霖院士担任。中苏研究队1958年正式开展工作,何先生不顾体弱多病,始终奔赴在测绘观察研究的第一线,其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给全体队员起到了示范作用。

研究证实,白云鄂博是世界第一大稀土矿床,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航空航天技术等提供了资源保证。邓小平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稀土资源至今依旧是各方面高端制造业与军工产业的必需品,而为稀土资源开发做出卓越贡献的何作霖,也应该为我们长久铭记。2012年,我国科学家将新发现的一种稀土矿物命名为“何作霖矿”(Hezuolinite),何作霖的名字,从此被永远镌刻在神州大地上,与他研究一生的稀土同在。
 

今日的白云鄂博稀土矿




东方破晓 诲人不倦

1946年,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物理学家丁西林的介绍下,何作霖来到山东大学,创办地质矿物学系。

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学科的难度并非常人所能想象,何作霖到任时的地矿学系只有2名教师、1名助教,可谓“白手起家”,甚至连系徽都是何作霖亲手设计的。何作霖多方延揽人才,聘请了构造地质学家张寿常、古生物学家王庆昌、矿床学家胡伦基、测量专家潘丹杰等人,形成了实力强劲的教师阵容。何作霖还设法为地矿学系解决了资料、仪器和标本上的缺乏问题,组建了系图书室、地质实验室和磨片室,购入3台急需的偏光显微镜。

作为系主任的何作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在野外学习矿物的光学性质时,要求学生每个人必须亲手磨制3片矿物标本,反复练习直至合格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重视基本功的态度使得地矿学系风气扎实、实践能力强。1949年8月,山东刚刚解放,何作霖率领地矿学系师生进行野外实习,同时完成勘察矿产资源的任务。在勘测中,共发现21条赤铁矿矿脉和9条重晶石脉,后来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一发现,于1958年勘测到了莱芜铁矿。在莱阳的实习过程中,地矿学系发现了国内第一枚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在济南张夏的实习中,师生发现了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地堑,纠正了外国地质学家对这一带地质情况的错误描述。此外,地矿学系师生还远赴省外的海州、马鞍山、萧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组织毕业生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学习交流。

自1946年地矿学系成立,到1952年北迁长春组建东北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矿学系共发表论文27篇,何作霖本人就发表中、英文论文各两篇;培养的112名毕业生中,绝大多数走上了地质专业的岗位,成为国家地质事业中的骨干力量。何作霖与童第周、赫崇本等人共同创办的《山东大学学报》,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个大学学报;他还在1951年担任山大教务长期间在工学院组织开设采矿工程系,培养国家发展工业急需的工矿人才。

何作霖虽然是民主党派人士,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科学报国的情怀同样赤诚。1949年9月底,何作霖与地矿学系师生结束对莱芜的考察,10月1日途径泰安,听到广播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师生以茶代酒,举杯相庆。次日,他们一同登上泰山考察,以科学工作者的特殊方式在泰山顶峰迎来了共和国的第一个清晨。


山大地矿学系教授张寿常勘探济南张夏后绘制的地图



一处稀土矿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个学科的创建,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何作霖用科学技术

为新中国点亮前行的火把

他的精神鼓舞着后来的山大学子

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浩瀚星空

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封面 | 朱曾龙妍

文 | 魏赫 孙嘉蔚

编辑 | 程诗琪

责任编辑 | 苗立群 耿嘉泽


延伸阅读
  • 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

    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协定将于2024年2月9日(农历除夕)正式生效。届时,双方持普通护

  •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方未受邀参加核污染水分析对比检测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答记者问。问:日前日方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检测发布消息称,选择哪国实验室参与分析和对比检测是 IAEA行为,日方并未参与。日方采样和分析得到 IAEA认可。请问中

  • 中国夫妇日本旅游抓683只蟹被捕 警方怀疑走私

    据日媒报道,6月14日,一对中国夫妇在冲绳旅游时,抓了683只寄居蟹,因涉嫌违反《文化财产保护法》而被逮捕。目前,这对夫妇否认了这些指控,他们坚称是为了食用才捕捉大量寄居蟹,且并不知道抓寄居蟹是违法行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