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更优秀的人在一起 | 程建军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程建军一天只需睡四五个小时。清晨五点半起床;上午9点到12点,参加博士生招生面试;午间讨论海外招聘宣传;下午和学院几位博士生面谈;直到晚上9点到12点,他仍然在线上,和同事们线上讨论工学院招生招聘的事……
密集的日程表传递出一种紧绷感——如同满弓之箭,下一秒就要离弦向前。我们从这种状态中,感受到了他对全新职业阶段的定义和预期。
2021年8月2日,程建军正式告别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任材料科学与工程讲席教授、工学院院长。他曾在那个以材料工程出名的“玉米地大学”待了16年,并用前10年从助理教授成长为Hans Thurnauer讲席教授,开启了与求学阶段迥然不同的快节奏。
现在,加速的人生,将在西湖大学延续。而这一切的内驱力,都来自一条行为准则——一条从他过去几十年实验室经历中淬炼出来的准则:要与更优秀的人在一起。
从大一那年走进南开大学开始,过去32年,从求学到工作,程建军几乎没有离开过大学校园。除了博士毕业后的三年,他加入了一家名叫Insert Therapeutics的初创公司。
偏偏是这三年,让他迅速完成了本该在研究生阶段就完成的蜕变,人生从此按下加速键。
Insert Therapeutics是一家专注于药物递送的科创企业,创始人Mark E. Davis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的三院院士,也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讲席教授,在化工和生物材料领域非常有名。程建军经常整宿整宿地泡在公司里,他几乎每天都能和Davis直接交流讨论,不管多晚都秒回Davis的邮件。
他说,他是真的热爱这份工作,因为能和这个领域内绝顶聪明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觉得自己比Davis实验室的博后都要幸运。那几年前后,程建军参与设计了多款纳米药物,其中一个抗癌纳米药物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但那三年最大的收获,是我真正懂得了如何做科研。”程建军说。
在这家企业里,他遇到了不少像Davis这样的人物。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bert Grubbs,还有现任加州理工大学教务长David A. Tirrell,也曾是公司的科学顾问。
在程建军看来,这些人对他的帮助是跨越式的。“当我站在学界泰斗的肩膀上,借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科学的世界,那种视角是前所未有的。”他说,这些前辈不是简单地教给他一个实验技巧,而是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一种更宏观、更全景的视角。
而在此之前的8年里,从南伊利诺伊大学读硕士,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读博士,他对科研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实验室的方寸之间。哪怕他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6小时,一遍一遍地筛化合物、做小分子合成,直到导师都忍不住问他“你做够了没有”,他也依然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他明白了,科研的那扇门就在面前,只是还差一步,推开它就是一片完整的、豁然的新世界。
这段经历对他此后的科研工作影响至深,程建军开始真正意识到“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一起工作”的重要性。
在Insert Therapeutics的三年,程建军第一次亲历了从实验室科研到药物推向市场的全链条。在这个过程中,他确认了一点:相比贴近市场后段,自己还是更喜欢待在实验室里多一点,更喜欢做前段的化学和材料设计多一点。
2005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建立了自己的课题组,致力于高分子化学、多肽、纳米材料和纳米药物、药物递送、癌症靶向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尝试用化学的方法解决生物材料方面的问题。
比如,如果用生物学的方法找不到癌症靶点,怎么进行靶向治疗?程建军课题组利用癌细胞自身的代谢系统,研发出一种通过小分子糖标记和靶向癌症的新方法。当这种“糖”进入身体,癌细胞愿意吃,健康细胞不吃,自然就找到了隐藏的靶点。
再比如,合成聚多肽拥有与天然蛋白质相同的主链结构,由此带来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重要的生物高分子材料,但传统的聚多肽合成方法需要苛刻的无水环境和耗时的纯化过程,有没有办法优化?2019年,程建军课题组设计出第一例能在常规实验条件下、不经纯化直接制备聚多肽的方法,大大简化了聚多肽材料的合成。
在学术研究上,程建军始终认为,首先要敢想。就像登山,你也许正朝着半山腰进发,但你的心中始终保持向往,向往山顶的风景,向往下一座更高的山峰。他认为未来的药物市场核酸类药物将会越来越重要,这也能让精准治疗、个性化治疗真正成为可能。他将要在西湖做的科研,就是如何能合理设计生物材料去有效地在体内靶向递送核酸药物,目前来看这是非常难的。
“但一定得有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走。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目标会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如果连想都不敢想,你做的工作一定是缺乏足够风险的。”他说。
这也是程建军选择加入西湖大学的原因之一。他欣赏这里的PI,他们是一群敢于挑战和超越的年轻人;同时,他也相信这个“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的平台,这个不给科学家设限的平台,能够聚拢一批优秀的人,做出顶尖的科研成果。
“一所新的大学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教授。”程建军说,“我希望我们这些人的到来,能够带动一批更优秀的人聚集在这里,一起把西湖大学工学院这个平台建设好,让她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力和吸引力,今后让全世界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在一起工作。”
作为西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讲席教授,程建军在不久前代表工学院PI,站在了夏令营的讲台上。如同过去每一次看到走进课题组的新生一样,他再次将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和自己的学生时代连接在一起。
如果说博士毕业后的程建军,在那家初创企业里开启了人生的加速度,那么当他还是一名学生的那些年,他始终处于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
他本科上南开大学化学系,是父亲替他做的决定,高中时的他并没有明确的专业目标;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一边学习一边穷游,好像没有什么事能让他着急;直到读了博士,他沉下心来,变得成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上,但课题做了两年多没有太大进展……
自己的求学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理念:“我经常和年轻的导师说,要以同理心看待学生,只要他们对未来有清晰的定位,在科研上有好的想法,慢一点没有关系,慢一点也要等。”
这一点,和程建军博后阶段受到的训练也有关系。在启动自己独立的课题组之前,程建军在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S. Langer实验室做了一年左右的博后。这是全美项目规模最大、经费最多的实验室之一,从这里走出过数不清的知名学者。导师Langer擅长鼓励教育,是一个对学生“超级支持”的人,“夸到你都不好意思去做一个低水平的课题”。
回到夏令营的讲台上,程建军在原有的PPT中特别加了一页——“导师的优秀学生代表”。在这页新的PPT上,是数十位不同行业的领军人物,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导师现在都在西湖大学工学院任教。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刻的程建军,已经成为了年轻一代的肩膀和眼睛。他执着地相信,也迫切地想把这种相信传递给未来的学生们,西湖大学能够给予这些年轻人一个加速的人生,因为这里有一群更优秀的人。
“而当你跟着这些优秀的人学习,在他们的指导下探索属于你自己的‘无人区’,总有一天你会超越你的导师,至少在你自己的小领域里成为更优秀的人,这是我们想在西湖大学和学生一起做的事。”他说。
追随着无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程建军来到了西湖大学。
开弓满弦。从走进云栖校园的那一刻起,面对PI或学生,谈论学术的现在或未来,他都不曾刻意掩藏锋芒。因为他知道,这些锋芒不属于他一个人,也属于那些曾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出现过的、更优秀的人。
策划/俞熙娜
撰稿、编辑/冯怡
摄影/朱丹阳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