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大“第一天团”》
今天,《人民政协报》 一篇名叫《社科大“第一天团”》的文章跃然入目。
社科大“第一天团”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字:《人民政协报》记者 徐金玉
桌面上空荡荡的,连套像样的茶具都没有,同学们围坐一圈,端着一次性纸杯盛装的茶汤,却是满足地轻轻啜饮,彼此间谈笑风生。
时光一晃回到2017年,那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刚刚创办。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兰亭天茗茶社由学生自主成立,于建校同年应运而生。
“学校刚成立时,首届学生不到400人,我们茶社的社员几乎占了1/4。不夸张地说,茶社从诞生开始,一直是校园社团里的‘No.1’。”2018级社长王煜岚笑着说。
这都归功于首任社长的创意。“在社员招新时,他发起了自制柠檬茶活动,现场提供红茶、柠檬、糖等物料,邀请同学手作一杯柠檬茶。从这样简单、有趣又贴近生活的饮品入手,慢慢拉近青年学生和传统茶文化的距离。”王煜岚说。当时一举吸引社员近百人,到现在,茶社仍然是社员规模最大、校内活动最多、校外交流最频繁的社团,“第一天团”的位置非它莫属。
茶社最初的元老骨干,全部是一群爱茶的青年学子。
“当时物资严重不足,社员们就‘自掏腰包’‘自助服务’。每次活动,这位贡献茶,那位贡献茶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都是‘为爱发电’,凭借着对茶的兴趣和一腔热爱,让茶社渐渐有了雏形。正是那些看似简陋甚至惨兮兮的光景,为茶社定下了最为温暖、动人的基调。”王煜岚说。
茶社第二年,2018级新生王煜岚“入团”,社里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茶具。“那是我刚入学时父母买给我的礼物——一套冰裂纹的青瓷茶具。没想到,在茶社派上了用场。每次我主泡,都用它来为大家服务,久而久之,就奉献给这个‘家’了。”王煜岚笑着说。
当然,第二届社长的“三把火”,并非泡茶那么简单:定期办茶会、进行茶艺系统教学、到校外交流互动,都是王煜岚亲力亲为。
“中秋茶会,是我们的第一次茶会,特别选用了适合时令品饮的乌龙茶。也是从那时起,结合节气办茶会,成为我们雷打不动的传统。”王煜岚说,“中国饮食讲究因时而食,我们借由节气,将茶文化串联其中,一方面展现了茶饮的多种类型,一方面传递了茶饮的健康功效。”
茶会并非社员的“专属福利”,相反,和校园其他社团联合办茶会,是兰亭天茗茶社的经典动作:和话剧社一起观影、读剧本、品茶,打造名副其实的“茶话会”;和志愿者社团一起走出校园办茶会,用茶温暖更多人……
“甚至有一次我们和某个社团联合办茶会、做游戏,从晚上7点玩到夜里12点,宿舍都关门了,大家还不愿意走。”王煜岚笑着说。
在她看来,茶是媒介,也是交流的纽带。于年轻人而言,不用填鸭式地、刻板地输出茶叶知识,只是以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便让茶慢慢融入生活。
“我的闺蜜从前很少喝茶,现在不仅选修了《茶道与中国生活美学》这堂课,还迷上了茶席设计。有一次,她在宿舍潜心研究,用茶叶制作成‘金鱼’,放入水中栩栩如生,令人惊艳不已。其他朋友聚会时也会主动叫上我,希望能边品茶边游戏。不知从何时起,茶已经成了他们品饮世界中的一种选择。每每这时,我都感到格外满足。”王煜岚说。
这种传播在校外同样受欢迎。“我们是‘老少通吃’。”王煜岚笑着说,茶社到养老院为老人泡茶,到小学开茶叶专业课,还会受邀参加茶会活动等。
“小社团也有大能量,我们希望尽己之力,成为传播茶文化的青年使者。我自己也是学历史的,学校又是一个研究类的院校,我所做的课题全部都是关于茶的学术研究。我发现学术类的茶和生活中的茶艺是脱节的,茶的研究还不够接地气。我也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够将学术上的茶文化更多地推向生活。”王煜岚说。
对于茶社,2018级历史学院本科生王煜岚如是说:“兰亭天茗茶社是我还没有正式入学就参加的社团,记得入学当天,手续办理完就去了茶社迎新的展台参与茶艺展示。参与茶社的建设,让我收获了能力、增长了见识,认识了许多大佬和朋友,所以茶社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如今的兰亭天茗茶社刚刚步入正轨,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它可以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各位同学的共同建设下,成为一个一流的茶文化学生社团,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茶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社科大兰亭天茗茶社是社科大的茶文化学生社团组织,2018年5月由一群爱茶的学生组建,历经三年发展成如今的社团。日常活动有定期举办茶会、邀请研究茶文化方向的老师举行讲座、受邀参加各高校和北京茶文化组织的讲座与座谈会、前往养老院、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等。茶社导师由社科院沈冬梅、陆尧、刘悦笛,社科大宋双峰四位老师组成。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