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专题·2021年第2期丨探索与建树

大学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 2021-04-18 17:35:54

宋步云《欢庆解放》 1949年 布面油彩 81×100cm  中央美院美术馆藏




丹青描绘脱贫攻坚的伟大画卷


范迪安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座伟大丰碑。从脱贫攻坚的启动伊始到决战时期,中国美术界就积极行动起来,在中国美协、各地美协、各美术机构和高等美术学府组织下,广大美术家投身脱贫攻坚的各个现场,感受脱贫攻坚战斗火热的场景和感人的事迹,以大量的写生采风实践和创作精品塑造这场战斗中涌现出的英模群像,表现扶贫干部倾力奉献、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时代壮举,描绘脱贫攻坚带来的山乡巨变、山河锦绣和贫困地区人民奔向小康的美好生活,讴歌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中国美协和各级美术机构在组织脱贫攻坚主题美术创作上发力之强,广大美术家参与艺术扶贫和奋笔创作用力之深,多视角、多维度、多种形式的创作面貌之丰富,汇成了脱贫攻坚这场人类壮举的视觉艺术史诗,也体现出中国美术在新时代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崭新气象,彰显了广大美术家立足中国大地、表现时代主题的文化自觉和艺术信念。这既在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鲜明现实属性与时代风采的印记,又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美术为伟大事业作形象明证,为时代精神作丹青写照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激励攻坚斗志、凝聚精神力量的积极意义。


总揽起来,描绘脱贫攻坚的美术创作具有几方面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将“现场感”落于笔端。在脱贫攻坚的现场,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和故事,更有可视的人物和景象。广大美术家在深入生活中,不作现实的旁观者,而是努力成为现场的局中人,把感人的英模劳模事迹和丰富的故事提炼为画面,许多作品留住了身在现场的真情实感,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使这一主题得以宽阔地展开。二是提炼和刻画典型形象。一个画面、一组造型的确定,终究发自感动之后的归纳与提炼,脱贫攻坚的事业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现实史诗,一幅内容极为丰富的“全景画”,许多作品刻画了党员领导、基层干部和村民共商脱贫大计的场景,描绘了奋力拼搏的集体群像,形成了具有时代群体肖像性质的画面。特别在人物造型上取自现实原型,加以典型塑造,着重刻画典型人物的形象气质和精神风貌,避免了概念化造型,也有别于摄影与影像的纪实性。三是展开宽阔的艺术视角。贫瘠山村的整体移民搬迁,家园建设中的现代环境营造,脱贫之后生活富足的喜人景象,都有宏阔的“大场景”,在这个主题创作中,就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这种“大场景”,在作品中以丰富的“情节”构筑成整体,从而使作品产生由宏至微、引人入胜的观赏效果。中国美术家都有创作“大画”、在重大主题作品中表达丰富内涵的愿望,全国各地决战脱贫攻坚的新风貌、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气象,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也推动美术家们实现用画笔为时代精神造像、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使命理想。


中国美术家在决战脱贫攻坚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开展主题创作的同时,美术家以多种形式参与了扶贫工作,例如中国美协和各地美协连续组织美术家到贫困地区开展慰问活动,在田间地头为农民写春联,送书画,服务惠及的层面十分广泛。湖南、河南、甘肃、四川、广东、新疆等地美协和美术馆等举办的主题创作和展览活动,在体现脱贫攻坚这一共同主题的同时,突出了本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和脱贫致富的崭新面貌。


在艺术参与和助力脱贫攻坚的大队伍中,高等美术院校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多年来,各大美术学院把脱贫攻坚作为师生开展创作的重要主题,组织并支持师生深入贫困地区,贴近脱贫攻坚主战场,开展调研、采风、写生,在贫困地区开展书画慰问活动,尤其是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题材创作纳入创作科研规划,组织专题研讨,发挥美术学院富有经验的艺术名家在指导创作上的作用,形成艺术学府集体创研的机制与氛围。作为美术创作的重镇,各大美术学院调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综合材料等不同专业力量,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把脱贫攻坚主题创作作为创作重点,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发挥勇于探索的学术优长,精心打造脱贫攻坚美术创作的精品力作,创作了一大批构思新颖、画面宏大、形式独到、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及时的展览和传播中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术院校尤其积极发挥了“大美术”的学科专业优势,把设计学各专业和建筑学、人文学科的力量调动起来,开展贫困地区的文化遗产调研、“非遗”传统活化、民间工艺创新发展等活动。建筑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师生深入边远乡村,为规划和营造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利用乡土建筑发挥专业本领,在美丽新农村建设中再现乡土传统建筑之美,构筑小康时代乡村风貌,其中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样板。这些年,设计学科为社会服务的重点从城市转向乡村,从富裕地区转向贫困地区,以“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帮助培训乡土艺人,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中融入现代设计意识,使“非遗”特产获得市场效益。同时,在研究贫困地区传统文化和工艺特色的过程中,深挖民族工艺产业资源,让艺术扶贫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果。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对口帮扶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前后逾7年持续投入人力、智力、财力,选派优秀干部任职副县长,提升剑川白族服装服饰以及木雕、石雕、黑陶、布扎等工艺的设计水平,策划“为现代剑川而设计”等活动,举办创意大赛,实施“剑川名匠”选育工程,推介剑川民族工艺产品,接收了近百名剑川书画人才和非遗传承人、中小学美术教师到央美校园开展培训,先后派出近20名研究生前往剑川开展扶贫支教,在学校和贫困地区之间架起宽阔的艺术扶贫桥梁。在剑川县全域达到脱贫标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之际,一条凝聚了央美师生情感与奉献的“央美路”留在了剑川。


表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题材的美术创作,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以来中国美术的重要现象,这个现象也成为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类题材创作中,既体现了作为农业大国的文化传统意识,也体现了关切民生、关注普通劳动者的文化情怀,还有歌颂新社会农民当家作主、建设家园精神气象的时代追求。但是,表现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的主题创作,体现了中国美术家更加自觉感怀时代的意识,真正把足迹踏在中国大地之上,把身影融入时代潮流之中,用心、用情、用力表达这个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想追求的重大主题,把历史的真实、现实的真切与艺术语言的探索研究结合起来,为中国美术的时代发展书写了新的篇章,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艺术为脱贫攻坚做出的贡献是有限的,得到的回馈是心灵的洗礼、情感的升华、精神的振奋,这将激励广大美术家继续描绘和讴歌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和伟大精神。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探索与建树专题


“云水襟怀 —— 宋步云诞辰 110 周年纪念展”前言


范迪安

2020年是宋步云先生诞辰110周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院美术馆承办的“云水襟怀——宋步云诞辰110周年纪念展”经过精心策划筹备,终于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也是宋步云先生的艺术作品与相关文献首次“回到”中央美术学院,展现在美院师生和广大社会公众面前。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宋步云先生在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版画乃至摄影的创作和探索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曾于1946年应徐悲鸿先生之聘,与吴作人等先生一起参与复建抗战胜利后的国立北平艺专,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建设付出了大量心力。在他身上凝结了那一代艺术家共有的可贵精神:一方面将自身理想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结合起来,在艺术上寄注自己的文化关怀,在反映社会现实中体现深沉的知识分子情怀;一方面总是以事业为重,责无旁贷地挑起服务全局的工作担子,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宋步云《白皮松》1947年 布面油彩 61.5×52.5cm 中央美院美术馆藏


宋步云先生的艺术创作显现出他融通中外的综合学养和对于生活的无限挚爱。早在1930年代留日期间,他就创作了反映民族遭遇外强侵略的大幅油画;40年代他在水彩、水墨、油画上“三管齐下”,相得益彰,在画坛引人注目。在后来更长的人生旅途中,他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坚持艺术的追求,以不求闻达的心态沉潜于创造的境界。无论是1940年代嘉陵江畔的光色表现,还是新中国初期的城市风景和人物画,他的油画和水彩都保持着对于自然的近距离观照和对于社会场境的真切表现。他的《白皮松》系列作品表现出逆光景色中的色彩关系和抒情的色泽,以《俯瞰故宫》为代表的一批油画首次集中描绘北京城市风光特别是古典建筑,以新的主题填补了油画表现的空白。他对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出宽阔的视野、温暖的色调,别有一种生活中洋溢起来的诗意。他晚年仍然坚持行走各地,用水墨语言表现自然风光,也别开生面地画出大幅的桃实作品,体现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人生的达观。


宋步云《嘉陵江风光》1942年 纸本水彩 38×53cm


宋步云《嘉陵江畔》1943年 布面油彩 50×73cm


宋步云《欢庆解放》 1949年 布面油彩 81×100cm  中央美院美术馆藏


宋步云 《古观象台》 1956年 木板油彩 46.4×56.3cm


宋步云《俯瞰故宫》 1960年 布面油彩 49.8×100.5cm 中国美术馆藏


宋步云《故宫外景》 1965年 纸本水彩 27.5×37.5cm


宋步云先生认认真真为时代生活写照的态度,表现出一位具有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坦诚胸怀。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体味他的人生际遇和艺术追求,感受他热爱自然与艺术的信念,更感怀他对于中央美术学院、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曾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也正是此次展览最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宋步云《天池晴雪》 1982年 纸本设色 105×155.5cm 中国美术馆藏


宋步云《初日照疏林》 1982年 纸本水墨设色 101×154cm


宋步云《多寿图》 1984年 纸本设色 81×50cm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求真意志与艺道襟怀

—— 20 世纪美术史语境中的宋步云及其艺术


于洋

内容提要: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艺坛人物,宋步云(1910-1992)是一位具有鲜明艺术特质和特殊历史意义的近现代画坛大家、美术教育家。本文旨在以双重历史语境的视角考察观照这位艺术家,以求还原式地走进其艺术与精神世界:作为20世纪美术史语境与近代美术留学潮流中的宋步云,早年留学日本,后为国立北平艺专的复校和中央美院的建立奠基做出重要贡献;而作为近现代美术创作生态中的复合型艺术家,他在油画、水彩画、中国画、木刻版画乃至摄影领域皆有富于个性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探索。在以往诸多学者对于宋步云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也是继2020年11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云水襟怀——宋步云诞辰110周年纪念展”之后,对于宋步云艺术与人生进行较为深入考察、专题讨论的研究文献。


1932年宋步云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期间合影 ,宋步云(后排左一)、李苦禅(前排左二)、王式廓(前排左三)


1936年宋步云在东京日本大学留学时留影


宋步云 《流亡图》 1936年 布面油彩(仅存此黑白照片)


1936年于日本宋步云与《流亡图》


1942年徐悲鸿从新加坡回国在“重 庆中央大学”欢迎会上致词。宋步云(左)徐悲鸿(中)


1942年6月29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教员在欢迎徐悲鸿归国仪式后合影。宋步云(左一),吴作人(左二),傅抱石(左四), 徐悲鸿(左九)(宋步云摄)


1947 年秋,国立北平艺专由贡院西街迁至帅府园新校址后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徐悲鸿(左八),宋步云(左九)(宋步云摄)


国立北平艺专迁校尉胡同新址后教员合影 前排宋步云(右三)、后排吴作人(右三)、 萧淑芳(右四)、徐悲鸿(右九)、李苦禅(右十)


宋步云《两江相会在山城》1940年代 布面油彩 50×72.5cm


宋步云 《募寒衣》 1940年代 木刻版画 尺寸不详


宋步云《激流》1945年 纸本设色 65×32.5cm


宋步云 《女警察》 1960 年代 布面油彩 116×89cm


宋步云 《绿筠朱实》 1964年 纸本水彩 27.5×38cm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画学院研究部主任



《诺亚方舟还在吗?》 

—— 滕菲(2020-2021 创作)


滕菲

滕菲 《诺亚方舟还在吗?》 2020-2021年 装置 尺寸可变


《诺亚方舟还在吗?》缘起于1992年我在德国做个展中的一件装置作品《诺亚方舟》。那是一只对未来承载着忧伤却不失诗意与美好憧憬的诺亚方舟。在人类心目中,诺亚方舟是“希望”和“未来”的象征。


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发,我们仿佛一夜间经历了从无限自由到划地为牢式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去中心化在带来自主便捷的同时,也愈发松散和碎片化。世界在震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安,无序和飘零。想去找回诺亚方舟,即便它已形骸散落。

No.2——仙风道骨


作品由六十个箱体构成一个大型装置,每一个单元皆由文字与物件两部分构成,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可以用手机扫一扫箱体上的二维码,阅读到对应的故事。

No.3—变性的自然


一叶方舟带来的是一个个碎片式的故事,它们既独立又相互勾连。用一节节有方向性的树枝,来营建浮水之舟的流动感,将一片片树脂制作而就的液态流动物,置于石头、松果下、树枝旁、箱角边,看似慢慢溢出的排泄汁液?缓缓流淌而出的泪水与哀伤?抑或是已然兼容了新内涵的自然之道?缓缓流淌而出的自然之道,或许终将汇聚一体,护拥着无所依傍、飘零散落、不尽相同的生命碎片。


No.10—平安符


No.13—墨西哥与弗里达


No.25—守静


No.47—松柏萧萧


滕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华祥作品


锔瓷一 120×16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锔瓷四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锔瓷十三 120×16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锔瓷十四 100×20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锔瓷十五 100×12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锔瓷十六 100×12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王华祥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陈曦作品


《等车》 1994年 布面油彩 160×320cm


《打游戏》 1996年 布面油彩 120×80cm


《女人40》 2003年 布面油彩 200×140 cm

《昼·夜》 1998年 布面油彩 140×240cm


《夜宴》 2001年 布面油彩 140×240cm


陈曦  中央美术学院学院教授




学报编辑部 戴陆/整理

本期编辑/孙文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延伸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