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融合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人才

大学 作者:中山大学 2021-08-27 17:35:05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人才,充分发挥学院特色,全面推动“五个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学院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思政课程:学院开展院长书记思政第一课、组织多次党章学习活动,并在各班级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举办学院第一届青马学堂,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课程思政:以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引领,逐步推进课程思政。目前学院已立项建设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其中,2020年立项建设5门,2021年立项建设4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院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本科生课程结合使命感、创新力、见解力、奋斗力等思政教育理念,研究生课程以核心课程+多方向选修+研究性学习+实践实训的专业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要素的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发学生“至诚报国、投身国家通信行业”的理想追求。


▲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开班仪式

(来源: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通过基础阶段大类培养、专业阶段课程互选、毕业设计和读研深造、跨专业跨学科互选等手段,积极推进两个本科专业与学科间的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发展格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新工科发展需求,以一级学科为支撑,2020年成功申报人工智能专业;牵头负责我校的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2020年对标国家标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课程,梳理各专业的“脸谱性”专业核心课程,增加专业区分度。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积极参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拓展学生和学科专业覆盖面,夯实拔尖人才培养基础,探索优化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统筹课程群建设和学科建设: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归属以及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群建设,由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授担任课程群负责人,赋予课程群和课程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建立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融合


为促进科教融合、科研育人,学院实施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由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邀请教学名师或行业企业专家做学术报告,推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支持和鼓励教师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2020年出版教材2部。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采用小组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将雨课堂等平台与传统教育教学融合,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动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设置科研助理,开展科研小课题,为2017级保研本院的学生开设拓展训练班,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积极参加课外科研训练,全面铺开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级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大四阶段设置研究生课程10门以上,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一定学分研究生课程,保持本科高年级学生修读研究生课程的连续性。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学院本科生升造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建立拟深造学生台账,针对有需求的学生组织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调剂指导等活动,组织优秀研究生、优秀青年教师等开展不同类型的指导和交流。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学院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2020年举办第二届电子设计大赛、第三届电子创意设计大赛、各类型体育竞赛等赛事,开展电赛分享交流会,开展党日活动(赴柯木湾村参观考察)、团日活动(参观深圳龙华道德风范馆),组织学生参加红色诗文诵读比赛、“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征文比赛,取得累累硕果。


柯木湾党日活动

(来源: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强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及时反馈,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组织“思政大讲堂”、院长午餐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术诚信讲座、青马学堂、深圳校区搬迁纸箱回收活动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打造院级品牌体育赛事,如篮球康乐杯、足球康乐杯、排球康乐杯、篮球新生赛、长跑月等,努力提升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在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外,组织迎新晚会、电影放映等艺术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并通过日常劳动、勤工俭学、文明宿舍评比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劳动实践

(来源: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五个融合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化工复合型人才

▲五个融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具有坚实地学基础知识、洞悉国际前沿、引领未来发展的学术英才

▲五个融合 |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教务部、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何方

审核:黄艳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