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国匠” 吴良镛开展!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有锦绣山河,也有巍峨城郭
中国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
灾难与建设
无数次改变了它的面貌
这片土地会记住这样一位老人
他用70余年的时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探索中国建筑与城乡规划的
发展道路
为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
指明了方向
他
就是我国著名的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建筑教育家
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
3月31日
“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
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展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
联合主办
今年恰逢吴良镛先生99周岁华诞
70余年来,吴良镛一直坚守在
教育和研究岗位
胸怀祖国,心系人民
为中国以及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
作出了重大贡献
苦难中迸发的建筑梦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地战火纷飞,吴良镛的成长历程中饱含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青年吴良镛背井离乡,目睹国土的沦丧,苦难激发了他重建家园的热切愿望。
1940年,他走进中央大学建筑系,并于1943年以一篇题为《释“阙”》的论文走进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的视野。
1946年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应梁思成之邀,协助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他从此走入清华园,并在这里工作教学到今天,成为清华园里资历最老的园丁,作育英才,桃李天下。
威尼斯叹桥 1981年(意大利)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奠基人
吴良镛从清华大学的三尺讲台走向一个个国际建筑师论坛,并长期担任国际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职务,把充满中国文化精神和哲学智慧的建筑理念写进了《北京宪章》。
随着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吴良镛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这一整合众多学科的“学科群”概念。2001年,吴良镛出版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并于2010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手稿: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2001年
吴良镛从菊儿胡同小试牛刀,以“为生民立命”的大儒担当,渐次展开他“天下人居”的思想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丰满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把中华主体文化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精神融会贯通,成为中国建筑学家对世界建筑理论作出的杰出贡献。
北京市总体规划结构分析图 1980年
在坚持学科探索的这些岁月里,吴良镛和同事们一起踏遍千山万水,为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贡献重大的开创性工作。
他认同先贤“匠人营国”的理念,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区域协同规划。他把中国建筑师的视野,从单体建筑的精雕细琢引向一座城市、一个经济协作区的宏伟规划:大北京、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三峡库区……最美的蓝图画在神州大地之上,宏大的空间叙事展现出中国建筑师的大手笔。
京津唐地区发展规划设想 1979年
京津冀北地区城市空间布局 2003年
矢志不渝的民生情怀
吴良镛对北京一往情深,为了这座伟大城市的历史文脉的承续与延伸,他呕心沥血七十年,从院落细胞到胡同肌理,从长安街筋脉到中轴线脊柱,从跳出北京到京津冀协同,他的心脏无时不与北京的成长共振,他的想象无时不与北京的发展齐飞。
孔子研究院 1996-2008年
他为数不多的建筑设计作品,展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想象力,表达出用建筑营造历史语境的深厚功力,以及在天地之间用建筑与古圣贤对话的文化魄力,是中国当代建筑中的大雅之声。
南通博物苑 2003-2005年
他获得过国家最高科技奖和许多国际大奖,以及多国授予的荣誉称号,国家天文台命名一颗小行星为“吴良镛星”,这是一个建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一个不知疲倦行走在大地之上,为了中国人的美好人居环境而辛勤工作的建筑学家。
人民得安居 毕生情所系
但是,吴良镛坦然面对这一切,他在享受工作带来的幸福与喜悦的同时,似乎更惬意于背个画夹,在山河城廓之间描画晨昏雨雪的美丽图景;或者回到书斋,挥毫书写古代圣贤的语录。
他的职业是教师,他的社会身份是建筑学家,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人,一个依仁游艺的儒者,他在精神上是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信徒:“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的“人居环境理论”和“广义建筑学”的核心理念,即根源于斯。归根结蒂,他是一位仁者。
浦东中心区规划构思 1992年
上海地区发展模式设想 1995年
在年近百岁的遐龄,这位仁者突然悟到,他终生从事的工作,是“在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的大千世界中追求大文化。”兹“五大”,即构成了大儒吴良镛先生的生命框架。
泰山博物馆(方案) 2003年
中央美院新校区 1994-2001年
吴良镛学术成就展
3月31日,“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通过清华园里老园丁、从建筑天地到大千世界、天下人居为生民立命、匠人营国、欢乐圣境游于艺五个板块,综合展示吴良镛先生在教书育人、建筑设计、科学研究、规划实践、艺术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呈现其国匠精神。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致辞中表示,吴良镛先生是在清华大学工作七十五年的杰出教育家,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和带头人,是理想坚定、爱国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吴先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以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一生致力于城乡人居改善实践,为中国以及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城乡建设英才,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楷模,向吴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吴良镛先生向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号召大家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共同奋斗!开幕式后,吴先生和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
吴良镛自述
我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经 70 年,一直未离开这个岗位。我的专业是建筑学,为了教学之需,一直从事科研和相关实际生产,产学研三者互相促进有助于业务的提高。这点对很多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如此。
吴良镛、汪坦、胡允敬与建0同学讨论国庆工程设计 1958 年(左二 胡允敬,左五 汪坦,左七 吴良镛)
自 1946 年到清华建筑系工作算起,刨去“文革”期间 10年不算,我做了长约 25 年的教学行政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很特殊,作为副系主任、系主任,涉及方方面面,尽管这时间段是我精力旺盛的时期,投入行政事务,化解难题成分太多,原拟除一些重要的事有必要做一定的交代外,其他均简略谈过。后经友人建议:“这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从初创到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你一生投入了辛勤劳动的重要阶段,不应草草而过。”我接纳了这一忠告。
校庆建4同学返校与梁思成、吴良镛合影 1965年(第二排,左一 吴良镛,左二 梁思成)
我少时得恩师栽培,在中学打好基础,入大学后得名师的引领,后又应梁思成先生的召唤在清华任教,并得到赴美两年的学习机会,回国后立即回到教学岗位,跟上了清华“营建系”的辉煌阶段,又参加了一些新中国学术团体的组建,如 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1981 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及其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并参加国外学术团体活动,从 1955 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国际建协第四届会议,此后直到 20 世纪末,我与国际建协有不少交往,增长了专业认识上的阅历,有助于专业视野的提高。
热带雨林 1989年(海南)
雨后岚山 1985年(日本)
我的觉醒是在“文革”之后,墨西哥、美国之行与西欧之旅为我打开了一度封闭的眼界。特别在 1981 年改革开放后,作为新获选的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我基于自己专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建筑要走向科学”。1984 年,我在 62 岁时卸去行政职务,初创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开始“进军科学”的探索。
赴川渝地区调研 1984年
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北京西郊新区规划示意图 1951年
回眸我的人生之路,可以说大致由三个30年构成。从我出生到而立之年,主要是 1922-1950 年这一时期,可以作为我的学习成长时期。我在“一战”后出生,就读小学时东北沦陷于日本军国主义之手,高中时家乡沦陷而颠沛流离,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怀有无限的感情。这30 年,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是在动荡的时局中树立了理想和信念。三十而立,为我毕生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古北口长城 1975年(北京)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1983 年,是第二个30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在祖国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我从美国留学归来,走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将个人的力量都投入到清华建筑系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有豪情,但也有困惑,到“文革”中断约 10 年。1978 到 1983年,我担任建筑系主任,重整重灾后的建筑系,这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无论在工作还是业务上均有较多的进步。这两个30年是我事业和学术的重要阶段,我追随着国家的发展,努力成长,既受客观条件所左右,也从未放弃个人主观的努力。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1989-1993年
从改革开放至今是第三个30年。1984 年我在卸去行政工作后,成立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 2014 年恰好30年。这可以说是向科学进军的30年。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菊儿胡同的落成与获奖,若干重要科研项目的推进,都是在这30年中完成的。这30年可以说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授予可以说是对这一阶段工作的肯定。
《广义建筑学》手稿 1987年-1989年
在90岁之后,来写这本书,严格地说,是一个自述,不能算作自传,因为我无意面面俱到,而主要着眼于我业务追求的历程,知识的追求,道路的追求,对一己缺点、不足的自省。曾国藩对自己的书斋称“求阙斋”,就是知不足。这里只记录人生的主要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是一个对过去的归纳和总结,说明收获与困惑,以求解之心面对严峻问题,以诚朴之心记录专业实践,并以期望探索之心展望未来。这是一个自觉尚称勤奋的老年建筑学人,近90年来的个人求索心得和反思,是对自己的内省、心得与认识,不表功,不盗名。
首都地区空间发展愿景 2014年
在祖国改革开放面临转型和深化的新阶段,90岁之后的我仍希望在健康允许的条件下,保持勤奋的精神,继续求索,贡献一己有限的智慧和力量。
吴良镛,1922年生于南京,著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他成功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开展区域、城乡、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先锋称号。
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
展览时间
2021年3月31日-2021年5月9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策 展 人
王鲁湘
展览统筹
张 悦 杜鹏飞 苏 丹
策展顾问
左 川 毛其智
策展团队
吴唯佳 武廷海 吴 晨 郭 璐
孙诗萌 袁 琳 周政旭 赵 亮
现场协调
王晨雅 陈兴鲁
视觉指导
王 鹏
展览设计
吴诗中 罗亦鸣 徐 飞 岳子峰
朱芷娆 段恩慧 罗雅新 王 喆
视频制作
张 荣 何 洋 许 莉
张慧妤 杜 贝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清华大学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协办单位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建筑业协会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南京市委市政府
清华大学人居科学院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每周二9:00-12:00(校内学生专场)
逢周一闭馆
参观门票
清华师生:持校园卡免普通门票
社会观众:需购买20元普通门票
(优惠政策详见艺博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gfw/wsgp/
参观预约
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搜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进行预约
查看/取消预约
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参观指南-我的预约】
进行查看及取消预约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入馆。
车辆禁止入校,提倡绿色出行。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往期回顾
你好,四月!
慕尼黑工业大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绿色”的故事,我们共同书写!
点击查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