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产养殖中的海大智慧(三):一生奉献为池“渔”
人物介绍
谭玉钧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淡水养殖专家、中国池塘养鱼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创始人之一。谭玉钧于1925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同年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水产管理局工作。1954年12月,调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养殖生物系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他长期担任池塘养鱼教研室主任,主讲“水产养殖学”“池塘养鱼学”“池塘养鱼进展”等课程,曾任中国水产学会池塘养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90年获上海市“菜篮子”工程科研奉献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994年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2021年8月7日,谭玉钧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鱼是中国人餐桌上重要角色,其中被称为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更是家家户户司空见惯的美食。如今,你走进任何菜场,超市,饭店,都能轻松买到价廉物美的四大家鱼。但这也不过是近六十年的事情,为了让中国人能够轻松吃上一条家鱼,中国的水产养殖科研者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家鱼养殖,不再成为一个难题。被称为“池塘养鱼学的奠基人”的谭玉钧,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让中国人的餐桌
从“有鱼吃”到“随意吃”
时间回溯到1957年,当时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基本延续唐代:从自然江河中捕捞幼鱼,再实行人工养殖。渔农必须去购买鱼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鱼苗成活率还很低。所以当时鱼产量低,价格高。
1958年谭玉钧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领青年教师,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朱洗先生领导的家鱼人工繁殖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进行技术探索。1959年,他在江苏吴江平望,突破了鲢鱼人工繁殖,1960年在上海青浦突破鲢鱼、鳙鱼人工繁殖,与此同时在河南武陟首先突破草鱼的人工繁殖。在他主持下起草了《家鱼人工繁殖的操作规程》,并及时将这套技术应用于华东各地家鱼人工繁殖的实践。谭玉钧成为长江和黄河流域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的第一人。
谭玉钧在安徽基地合影
虽然主要养殖鱼类苗种突破,为淡水养鱼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当时全国池塘养鱼的产量普遍很低,通常亩产仅100~200千克。为解决池塘养鱼高产问题,自1963年起,谭玉钧带头下渔区在无锡郊区河埒乡、河埒渔业一队蹲点。在与渔民共同劳动过程中,积累了池塘养鱼丰富的经验。到60年代中期,他总结了无锡郊区河埒乡池塘高产技术,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池塘养鱼技术体系——太湖流域池塘养鱼高产技术体系,并首先在当地推广应用,使当地池塘养鱼亩产量跃升至500千克以上。
1978年12月7日,中国水产学会在天津宾馆召开恢复大会,谭玉钧参加会议
70-80年代他开始从事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他坚持不懈地对池塘养鱼各个高产因子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八字精养法”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上海、无锡、新疆等地连片商品鱼池大面积高产项目”的实践,使联片池塘亩产超千斤,产量比试验前提高4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一倍以上,使新开发的上海郊区商品鱼基地在短短的三年内走上高产、高效的轨道。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让中国人终于初步摆脱了“吃鱼难”的困境。
自90年代起,随着“吃鱼难”问题的缓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池塘养鱼业掀起了特种水产养殖的热潮。谭玉钧也把研究的重心转到发展我国的特种水产品养殖上。他与科技人员一起试验研究,成功地推出一套中华鳖无沙养殖新工艺,大大改善了温室养鳖的水环境,有效地防止了鳖病发生,为中华鳖的健康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采用塑料大棚培养亲鳖提早产卵技术,增加了亲鳖的产卵量,减少亲鳖越冬死亡。为中华鳖的工厂化养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他还对欧洲鳗生态要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欧洲鳗生长要求的养殖技术应用于实践,在促生长和防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由他主编出版了《图说欧洲鳗鲡养殖新技术》。
《图说欧洲鳗鲡养殖新技术》
谭玉钧也是最早在全国开启蟹种培育技术研究的。80年代中期,河蟹养殖主要是湖泊中人放天养,投大眼幼体下去,回捕率很低。之后改为湖泊网围养蟹,投放扣蟹,所以催生了蟹种养殖技术的研究。从这时候起,上海海洋大学的谭玉钧、王武教授团队在崇明经过研究,最早形成了蟹种培育的“四个一”工程技术,就是一亩池塘放养一斤苗(大概5万只)、产一万只蟹、挣一万块钱,那时大家买扣蟹基本上是来上海崇明岛买,之后扣蟹养殖技术慢慢向全国推开了。可以说,谭先生也是开启学校河蟹养殖研究的先驱者。
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科研宗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池塘养鱼的国家。过去在一些养殖渔区,渔民有许多好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地域、文化、设备等局限,这些经验很难上升至理论,严重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对于谭玉钧来说,建立中国池塘养鱼理论体系,使中国池塘养鱼学的理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不仅一直在渔业养殖第一线参与劳动,更是从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水产养殖的理论体系。
80年代由他主持,集中全国45位水产养殖专家,经3年努力,编著出114万字的《中国池塘养鱼学》。该书系统介绍我国池塘养鱼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提出了一整套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池塘养鱼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它将生产实践经验总结提升至理论,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集中反映了我国池塘养鱼的先进水平。该书由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于1992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该书对推动我国池塘养鱼业发展和理论提高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池塘养鱼学》
上世纪90年代,为提高在职科技人员的理论水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创建《淡水养殖》课程,直接为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和养殖户服务。谭玉钧亲自编写《淡水养殖》教材(1994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上电视台亲自出镜授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淡水养殖》教材
不忘初心不计名利
发扬团队精神
谭玉钧经常讲:“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像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这些大型研究项目,光靠少数几个人的积极性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动员当地行政人员、技术干部和广大渔民积极性,联合起来。他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善于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此,无论是总结池塘高产技术经验还是撰写中国池塘养鱼学,他都是实际的主持人,但他都将有关人员推到第一位。
在《上海市郊区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综合试验》项目中,他不但组织全市水产科技、行政单位联合攻关,而且,他将本校与水产养殖学科有联系的其他教研室,包括:鱼病微生物、水化学、鱼类生理、水生生物、渔业经济等教研室,都带动起来。
在《中国池塘养鱼学》各章节作者分配工作中,他坚持:“谁搞这个内容最出色,就安排他撰写这章节”。为此,他推出了一大批青年科技术人员,并得到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爱戴。
退休后随科技入户下乡指导工作
谭玉钧用他渊博的知识,大度的气量、超凡的协调能力凝聚了一大批科技人员,为了一个个共同的目标联合攻关。
作为上海海洋大学招收研究生的第一人,他培养了一大批水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很多都成为中国水产养殖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世事变迁
今天中国人的餐桌上早已是
丰富多彩,花样百出
但人民不会忘记这些
为了我们的“菜篮子”
奋斗一生的科学家们
正是他们的不懈追求
才换来中国的富强兴旺
人民的生活安康
海大通讯社
部分资料来源丨中国数字科技馆
编辑丨徐凌
责任编辑丨叶宇琦
投稿邮箱丨shou_gw@163.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