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00后、60后一同登顶!
北大精神,永在巅峰
这句来自北大登山人的口号
已在群山之中,久久回响
在北大
志存高远的学子们组成了山鹰社
热爱攀登的老师们
则组成了北大教职工户外健身协会
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不久之前
由北大教职工户外健身协会26名会员
组成的北大登山队向青藏高原进发
24人成功登顶海拔6010米的西藏洛堆峰
在登顶规模和登山队员年龄跨度上
实现了北大攀登史上的一次全新突破
更刷新了中国高校雪山攀登的纪录
↓点击视频,登顶洛堆峰↓
洛堆峰
60后与00后一同登顶
“年龄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意愿。”
8月3日上午10:09,24位北京大学“藏地川行”实践团的队员成功登上雪山之巅。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位北大教授也在队伍之中,他们分别是历史学系的包茂红老师和物理学院朱守华老师。这支特别的登山队伍的年龄跨度达到了44岁,其中年龄最长的是58岁的彭湘兰老师,年龄最小的则是14岁的初中生苏子轩同学。
↓点击视频,听青藏高原上的北大歌声↓登山队在纳木错湖畔齐唱燕园情
彭老师先前有过5次攀登雪山的经历,这也是她第二次入藏,但她却并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而是怀抱着随遇而安的平和心态:遇到了,就去攀登;没有遇到,也不强求。从成都出发,沿着318国道,一路走走停停,她始终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路,不知不觉间便到达了顶峰。在她看来,在户外运动的过程中,是要排除目的性和功利性,而这其实也相当于不给自己设限,这既能防止焦虑情绪的产生,也会对缓解高原反应有一些帮助。
折多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跨入西部,彭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辽阔。汽车驶过很远也不见人烟,甚至会生出一种寂寥之感。川藏一带的地貌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广阔的天地面前,人变得前所未有地渺小。当意识到这一渺小之时,人的心胸和眼界便随之开阔了。
航拍纳木错
纳木错徒步
14岁的苏子轩,是化学学院闫丽萍老师的儿子。喜欢户外运动的他在得知能参加这一登山活动之时,就已满怀向往。行前就开始自己主动准备装备,积极地参加体能训练。地理课堂上中国第一阶梯的面貌如实呈现在眼前,打破了他对于西藏“干燥缺水,千沟万壑”的印象,“远看成山,近看成川”的壮丽也使他自然而然地心生崇敬。身临其境地感受藏区多变的天气,他也开始思考“云的底部为什么是平的”这种过去从来没有发现的问题……几天下来,他对这片土地已然恋恋不舍,深感意犹未尽。
布达拉宫
经过这次不寻常的西藏之旅,母亲欣喜、骄傲于苏子轩的变化。他变得更加主动、成熟、独立,也更具有团队精神。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苏子轩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更是对亲子关系的融洽大有裨益。
甲居藏寨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黄发垂髫,怡然且自乐。登顶之中,年长者和年轻者或许在体验和感受之上存有差异,但那份自在随心与顽强拼搏,是一脉相承的。
渺沧海之一粟
“攀登雪山是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
26位队员中绝大多数都是初次攀登雪山,还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入藏,却全员抵达5900米之高,平安归来。傲人的数据背后,离不开对攀登山峰的精心选择,更离不开从一路攀登当中悟出的“珍惜”。
登顶的24名队员分别是:包茂红、蔡润、蔡涛、范爱文、方翔、冯韫禛、韩玉忠、黄金阳、金春玉、赖静、李卉、李艳辉、彭湘兰、齐敬茹、苏子轩、田越、王道琳、王新、魏芳震、武洁颖、奚斌、杨希、朱守华、张济骞;张鹏和闫丽萍分别攀登至海拔5900米和5970米。
攀登过程中
在“藏地川行”实践团选择攀登山峰时,即考虑了能力的匹配度,也兼顾兴趣方面的考量。选择西藏的洛堆峰,既可以攀登雪山,是一个星级的挑战;又能看到美景,刺激感与成就感,两者都会带来巨大的驱动力。真正攀登之时,大家置身于自然荒野之中,威严的山峰矗于眼前,人显得脆弱而渺小,也就谦虚谨慎起来,开始重新思考审视人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愈发单纯,没有了势利和目的,有的只是纯粹的相互支持与帮助。登顶之时,有人拥抱,有人打电话,或许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但是内心的感动一定是共有的。
登顶合影
7月24日出发,到8月3日登顶,再到8月10日抵京,实践团前前后后经历了疫情、泥石流、高反、恶劣天气路况等诸多突发状况,却也真真切切感受过享受美景的心旷神怡和征服困难的惊心动魄。从开始越来越难受,到缓解,到适应,到再次挑战……这是身体更是心灵暴露在大自然面前的震撼体验,而很多人类的探险活动也就不过如此了。
古乡湖
北大的户外探索课
“户外运动又苦又累,尤其是作为职业的时候,随时需要冒着面生命危险,但因为热爱,所以值得。”
在这次登山活动的背后,有三位默默付出,为大家排除前忧后顾的老师。第一位是负责前期项目准备和后续统筹策划的钱俊伟老师。这份担任顾问的底气,源于他对户外运动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也促使他在2020年春季学期新开设一门户外探索课。另一位北大教职工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的魏芳震老师,在活动伊始就对路线制定和活动策划做着精心的准备。在整个活动期间作为总领队,一直肩负使命,每天只睡3小时,处理因疫情和环境风险带来的各种冲击。再有一位是这次活动的攀登领队方翔老师,同样也是户外探索课的授课老师之一,他携手该课程的三名同学一起保障本次行程和洛堆峰的攀登。其中,韩玉忠同学更是首位登顶洛堆峰的队员。
首位登顶的韩玉忠同学
户外探索课的缘起于攀登珠峰之时,自那时起便商量设立这门课程,希望能让户外小白掌握户外安全知识,提供体验的渠道和机会,日后更安全地进行户外科学考察,享受大自然的魅力和挑战。这一目标也是暗藏在课程的命名中的,使用“探索”而非“探险”,是一种反映了社会感知的语境考量。“探险”给人高风险的刻板印象,而“探索”则大大缓解了这一忧虑,能更好地点明课程核心:对户外必须抱有正确的态度和意识,学习并遵守安全规则。
户外探索课堂在米堆冰川开展活动
在这门课上,并不会实际教导“攀登”,而是注重点拨学生对户外的感观认知,讲授穿着装备、环保理念、绳索技术、地理地图、定向知识、伤病处理、识别危险、行程计划等方面的知识,从而锻炼户外领导力。这门课也并非要求大家掌握一等一的操作技术,而是提醒同学们在面对大自然时,应该要时常怀抱感恩、谨慎、谦卑之心。这是因为登峰过程很是辛苦,体能消耗之大的同时,更让人吃力的是对前路未知环境的恐惧感。唯有充裕的准备好前置作业,强化心理素质,才有办法有效避免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继续迎接充满风险的挑战。而学习面对风险处理的知识与经验,以后再次遇到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不仅不会对环境过分恐惧,反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
冰雪坡技术训练
同样有针对性的身心的训练,锻造了心理强大、体能充分的“藏地川行”实践团。登峰前期,在钱俊伟老师、方翔老师和魏芳震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进行了体能、有氧、力量、协调性、灵敏度、绳索技术、安全保护等一系列训练。而在登峰途中,大家注意力高度集中,走一步,停一步,及时调整呼吸。此外,在领队的科学指导下,每人每天至少喝3升水,各种甜的、咸的、有颜色的、没颜色的都喝。同时,采用“高走低宿”的方式,白天徒步的时候,在高海拔及时适应;晚上住宿的时候,在低海拔充分休息。不知不觉中,队员们早已如履平地,回望这些攀登训练之时,不由得生发出强烈的愉悦感和自我认同感。一线教师代表朱守华老师笑称他们为CSO,其中S既可以解释为科学(science),也可以解释为安全(security)。正因为有他们这一强大后盾,整个团队才得以规避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全员安全返京。
整体行程
三位老师无疑是热爱户外运动的,纵使劳累,却甘之如饴、满怀期待,期待透过自身的专业,让更多的人能安全地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惠,体验到辛苦背后的乐趣。
暮色中出发
带着北大,上山顶
“返京的时候,北京已经从行程码中消失了,有种穿越的感觉,从一种生活状态又要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但似乎又有什么改变已经注入了身体。”
无论是沿途攀登,还是立于山巅,这支汇聚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朋友的实践团,一路走,一路播种北大文化。
在北大的校园中,“太极拳”是全体男生的必修课,而在这次的攀登团队中,“太极小分队”每到一处都会不约而同地打打太极。西藏这样的高海拔环境不适合过于激烈的运动,这与太极的节奏不谋而合。这四位“未名太极社”成员便自发组成“太极小分队”,在运动中感悟天人合一,在融入自然中放松身心,既缓解了身体的疲劳与不适,也把太极文化深入传播到了雪山之巅。
太极小分队
待到登顶之时,北京大学的旗帜在念青唐古拉群山间飞扬之时,“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融在北大人骨髓当中的话语也响彻了雪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大家内心的表达和现实的投影。在风险巨大的登山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人会迅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团结起各行各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当团队遇到泥石流,物资所剩不多时;当山顶就在眼前,却体能衰竭时……队员们始终站在团队的角度做出选择,多方协调合作,相互激励关心,整个团队也就凝固成坚硬的磐石,安全、顺利地登上雪山之顶。而这时,再喊出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每位队员的心中除了责任感、使命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北京大学教职工户外健身协会
北大是自由而柔软的,也是团结而坚韧的。这次的户外登山,正是北大人“振兴中华”的具体行动。正如朱老师所言:“一线教师健康的身体是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攀登雪山、挑战自我,用健康的身体不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创造价值,与北大人追求的不怕困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北大人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生动诠释。
在海拔4668的尼玛贡神山摆拍北大造型
北大精神,永在巅峰
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
团结协作、追求卓越
展露出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力攀登
来源:北京大学教职工户外健身协会
图片:受访者提供
采访:李颖恒、陆欣然、唐儒雅
受访:彭湘兰、朱守华、苏子轩、闫丽萍、钱俊伟、方翔、田越、韩玉忠
文字:李颖恒、陆欣然、唐儒雅
排版:唐儒雅
责编:王嗖嗖
北京大学贺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
她在北大五岁了
北大张礼和院士:核酸药物研究先行者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郑理抗疫专题丨“请党放心,抗疫有我”(一)
- 学院顺利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分析会
- 学党史 办实事|体职院进乡村助力“排球之城”建设 静海区乡村气排球活动启动仪式成功举办
- 山东英才学院隆重召开第五届教代会暨工代会第二次会议。
- 南通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张乃华莅临我校作学术报告
- 倒计时59天!湾大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确认须知发布!
- 关注特异体质 共建和谐校园 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 桂中医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丨怀揣梦想,即刻出发
- 3437、1.8:1、2213、1224、24、2003......
- 听党史|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 北网Vlog大赛|获奖名单来了:Vlogger速来领奖!
-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师生收看热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