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楷模:王逸平,为研究新药九死一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
2018年11月16日,中央宣传部追授王逸平“时代楷模”称号。王逸平的事迹,感人至深。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18年4月11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王逸平像往常一样,走进了熟悉的实验楼,走过了实验室,坐到了办公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然而就连王逸平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天竟成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他倒在办公室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人们找到他的时候,发现在他面前的茶几上还摆放着用来注射止痛剂的注射。去世时,他年仅55岁。
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于肿瘤,位居各种疾病之首,而研究能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就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们毕生努力的目标。一个新药物的研发最少需要10年时间,这一过程对于研制科学家来说伴随着无数次的肯定与否定,希望与失望。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研究新药又何尝不是。王逸平带领着团队经过一次次推倒重来,反复确认,将安全、有效落于每一期临床试验中。2005年,王逸平和团队成功研发出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这一过程用了整整13年,迄今为止,丹参多酚酸盐已经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认定,有2000多万患者受益。
对王逸平来说,新药研究之路如此,人生之路亦如此。1993年,年仅30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克罗恩病,同年手术,切除了一米多小肠。曾经学医的王逸平非常清楚,他的健康从此只会越来越恶化。好几次外出时突然发病,腹部剧痛、便血虚脱,几乎昏迷,他只能用手机向家人和同学救助,等亲友赶到,他已经瘫软在地,每次都是被抬回家里。
然而病痛没有改变王逸平做新药的初心,他以锲而不舍,永远奋斗的精神,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又一次地战胜病痛,一个又一个地攻克科研难关。然而他除了自己记录病情外,很少跟别人提起自己的病情。当他因新药研发取得的重大成果,赢得全所职工和研究人员赞誉和钦佩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却不知道他的病情日益严重,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以致他突然离去,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为之震惊。
更可贵的是,在众多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总是悄悄地把奖状和证书塞进文件橱,把奖金捐献给党组织,然后又默默地以重病之躯迎接又一个新药研发的挑战。
众人眼中的王逸平
王逸平生前的“战友”,上海药物所宣利江研究员说,王逸平对新药研制的态度近乎“苛刻”。记得他们第一次发现丹参乙酸酶具有保护心血管作用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兴奋,王逸平却马上平静地着手展开了二次、三次认证,结果都是一致的。操作实验的人员质疑:为什么要重复做相同的实验?王逸平依然执着地要从细胞、组织、器官到整只动物上获得相同的实验结果,才终于放心地宣布丹参乙酸酶的关键作用。在王逸平的心中一直有着明确的理念:我们做的工作是研制新药,而不仅仅是发表论文、评奖,这些药物最终要应用在病人身上,所以这些重复的工作是为了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
王逸平的妻子方洁说:“女儿读中学后,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家长会。女儿在国外读书4年,更是从来没有去看过她,一直没有时间。”为了赢得更多宝贵的科研工作时间,他在办公室冰箱中常备着止痛针和急救药,他总是通过服药和自己打针来缓解病痛。2018年初,王逸平感觉病情持续加重,激素药物已经无法控制,但他仍不肯改用生物制剂,因为那是最后一道屏障。他选择通过加大服用剂量来延长激素药物的治疗时间,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再争取十年时间,就可以再做出两个新药!
他的学生李惠惠回忆,王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选择了新药研究就是选择了科学长跑”。相信所有跟王老师相处过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各自有一个王老师的沙漏。面对昼夜不停的沙漏,王老师能做的就是跟时间赛跑。而在我的这个沙漏里,装满了他勤奋、严谨、坚忍的工作作风,装满了他对学生学习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关心。这个沙漏会一直在我心里,当我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可以随时反转,重温他的教导和鼓励,以满满的信心,“再战一个回合”。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李振兴
校对||黄娇娇
责任编辑|王淑婷
审校|刘雨南
审核教师|张莉 彭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