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潜万米深海!这是交大女神老师的浪漫蓝色梦!
神秘而美妙的深海里中
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探索极地,挑战自我
能收获怎样的震撼?
日前,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完成首次常规科考应用航次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研究员张宇
正是科考队伍的一员
扎根专业,投身实践
将课堂和论文延展到深海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
蓝色的硬核浪漫故事
10月8日,赴西太平洋海域执行深渊科考任务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完成阶段性作业任务后顺利返航,抵达海南三亚锚地。航次共历时59天,期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开展了首次常规科考应用,共下潜28次,其中7次超过万米,探索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最深区域、全球海洋最深处。
作为此次科学家队伍的一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的张宇,从小就与海洋、与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央视[新闻直播间]
海南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完成首次常规科考应用航次返回三亚
张 宇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深海微生物。
2011年入职交大以来,累计海上工作近400天,包括在2013年参加南极科考、2016年搭乘“蛟龙”号深潜科考、2018年参加北极科考、2021年搭乘“奋斗者”号深潜科考。目前已发表论文40篇;自行研制的设备已获得授权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聘国际微生物生态协会主办的生态领域顶级期刊The ISME Journal等国际期刊编委成员;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授予的南极考察勋章;依托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海洋学院,2021年入选了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
踏雪寻冰探深渊,挑战地球“三极”
南极、北极、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四极。大多数人有生之年能抵达其中的一极,已是毕生难忘的经历,张宇已经成功“集齐”了其中三极。
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极地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科研内容,学院也有多位老师参加过南极科考和北极科考。2013年,刚刚加入海洋学院不久的张宇,跟随周朦院长参加了美国科学基金会南极项目,前往南大洋进行科学考察,并获得了NSF授予的南极考察勋章。2018年,张宇又和同为海洋学院教师的张瑞峰等一起,前往北极斯瓦尔巴地区的冰川进行取样。
从南极的浮冰,到北极的冰川,踏雪寻冰、勇闯无人之境的经历让张宇收获颇丰,第四极的科考经历更让她印象深刻。
2016年7月1日,正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中国大洋第37航次第二航段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了第九潜次作业,张宇也由此成为完成深渊下潜的三位成员之一,下潜最大深度达到6300米,历经近11个小时的过程,获取了珍贵的深渊生物和矿物样本。
5年后,在2021年8月11日至10月8日,张宇参加“探索一号”科考船TS21航次赴西太平洋海域执行深渊科考任务。张宇在本航次中也3次搭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深渊海底科考作业,最大下潜深度超过万米。本航次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探索自然的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具有探索自然的能力却必须经过人类智慧与信念的传承与发展。搭乘'奋斗者'载人潜水器到达海洋最深处的那一刻,深知自己是如此的幸运能与深海事业的奋斗者们为伍,能触摸到长久以来都不为人知的那一丝大自然的灵魂。万米的海底静谧且生生不息。总有人问,为什么要下潜。在我看来,载人潜水器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下潜到海底再看深海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建立系统性的大局观,而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定向的关注点。真切的感受到没有一块岩石也没有一只虾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也不应该被孤立研究。科学与技术更不可能相互独立。如何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以建立客观的深渊科学认知、如何优化原位采样与试验技术以支撑日益提升的科学需求,只能在长期的现场实践中完成。作为深海科学工作者,既感恩奋斗者们的辛苦付出让我们具有了潜入深渊的能力,更深感在科学研究的路上任重道远。”
圆梦科学家,聚焦深海高压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被问长大了要做什么,作文也必然要写一篇《我的理想》。幼时的张宇毫不犹豫地选了“科学家”这个听起来神秘又伟大的理想。
“你不觉得大自然很神奇吗?我小学、初中的时候喜欢看《宇宙最初三分钟》、《时间简史》之类的书籍,对自然、宇宙、生命都充满好奇,充满敬畏。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虽然很小也很短暂,但是我和这么永久又复杂的宇宙却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我觉得特别神奇又美妙,特别想深入地去了解。”
张宇与微生物海洋学的缘分,好像是机缘巧合,又像是命中注定。2004年从上海交大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她前往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她选择了相对小众的海洋,研究如何用生物方法结合工程方法解决海洋学方面的科学问题。之后,她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Applied Bioscience and Engineering博士学位,在那里她逐渐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深海嗜压微生物。也是在那个阶段,她机缘巧合认识了交大的王风平教授和肖湘教授。
博士毕业之后,张宇回到中国,回到交大,加入了肖湘教授团队——微生物海洋学实验室。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低温高压环境微生物代谢与环境适应性研究,以及深海高压环境模拟与极端微生物培养技术研发。
“我从小就想做科研,除了这个没想过别的工作,很开心我能如愿以偿。”
张宇聚焦深海高压环境下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研究,在高压对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塑造、对微生物代谢的调控机制中做出了贡献。和肖湘教授合作设计和成功搭建了可调控多环境因子的深海高压环境模拟设备,并提出了微生物高压适应的科学假说并加以验证;阐述了高压通过驱动种群分化来塑造深海微生物群落的形成;解析了深海冷泉区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分子机制。张宇还先后参加了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南极、北极科考航次,目标是把海上调查的现场参数与实验室长周期模拟培养结合起来,将研究精度从定性描述推向定量分析与机制解析。
和自己较劲,探索未知深海
对张宇来说,目前的研究工作让她体验到无上的快乐,她总是能够沉下心来,完全投入到科研中去,而且可以不断从中寻找到新的乐趣和新的问题。
“我认为,深渊是一个持续开放的生命起源的窗口,在高压、高温或者低温的环境下,可以不通过生命过程就产生有机物,这里即使不是最初的生命起源处,也具有起源的物质基础。海底生物的演化过程或生活环境与我们是相对隔绝的,这其中一定有孤立适应的机制在,如果能够找到,会很有趣。”
这些存在于神秘海底的问题令她好奇,也让她充满了动力。不过动力与压力从来都是相伴相随,张宇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外在或内在的压力。“其实我的研究方向属于小众领域。它很特别,但同时也有相应的问题存在。第一,缺乏前人的相关经验,很多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去试错。第二,容易得不到认可,外界可能不了解你在做什么,不理解你研究的意义。”
还好外界的看法从来不会过多打扰到张宇,对她来说只要自己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有趣就足够了,做好自己的研究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在想我研究的高压有什么特殊的点?怎么才能总结出一种机制或者规律?怎么从看现象过渡到抓本质?人类现在对海洋尤其是深海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而探索未知是人类的本能。”
有的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热爱的事情,张宇很庆幸能够一直随着自己的兴趣想法而活,做热爱的科研,坚持了幼时做科学家的梦想。
“我一直跟学生说,不管你们以后从事什么行业,一定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一旦你找到了热爱,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有趣,会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所有精力。当然,既然你选择做某件事,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张宇希望学生从她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怎么做,一篇论文怎么写,而是做事情的方法学以及理性思维。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从读书到工作都是顺其自然的,很多人帮助过我,我也很感谢他们。但是回想起来,我好像一路走来都比较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自我。”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宇期待自己可以坚持做本真的自我,永远保持好奇,热爱理想,步履不停地探索未知的深海世界。
探索极地,更深处见
挑战自我,前往未至之境
交大人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止
来源:交大海洋学院
编辑:谢安琪 尹静一
责任编辑:金雪
推荐阅读
点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