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师生载誉而归!
百年华诞,盛世金钟,
浙音“金钟之星”冉冉升起。
10月27日下午,参加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师生回到杭州,党委书记胡建新在学院北门迎接获奖者凯旋,并为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获奖者刘涛、王博,以及王博的指导教师陶维龙、艺术指导金麦克送上献花。副院长杨九华前往机场迎接,办公室、教务处、声乐歌剧系负责人陪同。
胡建新表示,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奖项,代表着音乐各专业的最高水平,学院以最高规格迎接载誉而归的选手,充分体现出对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他指出,此次获奖意义重大,美声组5个获奖名额中浙音独占两席,这是浙江省声乐事业在金钟奖上的重大突破,更是年轻的浙音在拔尖人才培养及内涵建设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他与所有参加金钟奖复赛选手合影,勉励大家不断突破自我、再创辉煌。
浙江音乐学院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获奖情况一览表
十年磨一剑
用坚持摘得金钟桂冠
对刘涛而言,今年的金钟奖比赛格外特殊。"从研究生毕业至今,这是我第5次参加金钟奖,也是参加金钟奖比赛的最后一次机会。能获得第一名的成绩,是对我十年光阴的一个见证。”
在鲜花与掌声背后,其实刘涛的夺冠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在2019年第十二届金钟奖比赛时,由于赛前《国之歌》演出中摔伤膝盖,他的发挥受到了极大影响,最终与奖项失之交臂。今年,他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然而,备战期间大量的演出任务和教学工作长期的高压还是让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从4月起,他的嗓子出现了异样,不得不外出进行治疗。一次又一次的高压和接连不断的状况,让他一度无法继续备战。但逐梦金钟的信念不改,决心不变,他始终坚守、坚持着这一目标,调整情绪,再次出发。十年磨一剑,终得圆满。
“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是刘涛最大的感悟。“获金钟奖只是阶段性的成绩,是从零开始的新起点,通过这次比赛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未来将继续学习对表演、语言和角色的把握以及与乐队的合作等。”
作为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教师,刘涛时刻不忘他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刘涛始终注重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回到讲台,刘涛也将把自己在比赛中学到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以更高要求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准。
初战金钟
唱响年轻声音
在此次金钟奖美声组获奖者中,王博是年纪最小的一位。能够站在这么高级别的赛事舞台上,紧张与忐忑是难以避免的。为此,从最初曲目的选择、风格的把握上,王博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反复训练,在不断的试错调整中一点点耕耘,最终成就了丰硕的结果。
作为一名大四学生,能在高水平音乐赛事里斩获佳绩,王博倍感荣幸,同时又心怀感恩。“非常感谢浙音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与支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陶维龙教授和艺术指导金麦克老师。陶老师将他在国外歌剧舞台上30余年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使我的每节课都受益良多!在备战前几个月,两位老师不辞辛苦、放弃休息,不断帮助我调整备战状态。正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对舞台的渴望是激励王博前行的动力,“金钟奖已经告一段落了,现在我已经有了下一个目标——站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唱响浙音的声音。”为此,王博在不断努力着,他积极丰富曲目库,并在课余时间积极修习德语,为日后打好基础。
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本届金钟奖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学院开展人才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展现。
近年来,学院探索构建了李叔同学院、五大学院等符合高层次专业音乐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本届金钟奖入围、获奖选手王博、楼琳、吴亚合、董静怡、应金苡、赵书行,都是李叔同学院的学生。李叔同学院秉承李叔同先生“促社会之健全”“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教育理想,遵循“事必尽善”校训精神,秉持“宁缺毋滥”的选拔原则,采用了“立足校内、联合校外”的会课式集体教学,为优秀人才制定了“一人一策”“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助力优秀音乐人才更好成长。
除课程外,教务处、叔同学院还结合实际,及时制定计划,统筹各系(院、部)力量,积极开展学院金钟奖选手的选拨、培养、集训、实践、备赛工作。从去年12月起,共组织两次公开选拔、三轮集训培养,提高参赛选手水平,最终助力选手们取得优异成绩。
浙音人将不忘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以艺术之光 铸时代之魂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