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定规矩”陪学生吃饭,厦大这个团队育人、科研两手抓!
实验室里,
他们日夜不停,凝心聚力,
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不息。
课堂内外,
他们实干笃行,步履不辍,
潜心探索教书育人的艺术。
这支由厦门大学韩家淮院士带领的“细胞生物学团队”,在教学教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初,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扎扎实实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里,总是能看到韩家淮院士快步疾走和异常忙碌的身影。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周末节假日,他把除了休息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献给了实验室。即使遇上开会或出差,不管多晚,他也要回到实验室再看一看。
2007年,他毅然放弃在国外的科研与生活,回到厦大担任全职教授,决心在深耕祖国科研事业的同时,引领更多中国青年探索生命的奥秘。14年来,这栋常年通宵亮灯的院楼见证了他的努力与坚守。
作为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团队的“领头雁”,韩家淮是免疫信号传导、细胞死亡与炎症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发现了p38这一免疫细胞中的重要信号通路,对细胞新型死亡机制——焦亡的研究成果入选首届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2009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实现了生命科学学院建院以来以第一单位在CNS主刊发表论文的零突破,成果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厦大细胞生物学团队中,与韩家淮并肩作战还有16位中青年教研骨干,其中94%的成员年轻时赴海外深造,并不约而同地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回国,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之中。
“我们国家为大学生创造无比优越的学习条件,给科研工作者也搭建好了施展的舞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大学具备世界最好的硬件条件,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与理念,回国发展,造福祖国人民才能不负众望,千万不能忘了我们的中国梦。”团队的“青年骨干”周大旺教授深情而坚定地说到。
就是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攻坚克难、潜精研思、踏踏实实地把科研工作、论文研究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为探索人类生命科学奋斗不止。他们瞄准科学研究最前沿,聚焦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在机体免疫反应、肿瘤发生发展及靶向药物开发等取得丰硕成果。
近五年来,团队共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研究性论文77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33篇。
从“海漂”到“海归”,他们正用自己的力量,为厦大、为祖国、为世界做出开拓性的学术贡献。
院士定下的规矩:定期陪学生吃饭
“我的愿望是培养一批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让世界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而变得更加美好”。在韩家淮眼中,以师者、学者的深厚学养和高尚人格悉心指引,用心用情呵护青年学子的梦想尤为关键。
从2013年起,韩家淮率先垂范,主动请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院士当起了本科生班主任,很多人不理解。而对于他来说,原因很简单,“我是老师,我需要了解学生。”为此,他开班会、办茶话会,学业上指导督促学生,生活上为学生答疑解惑。
为了增进与实验室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韩家淮还创立了和学生一起吃饭的规矩:中午跟本科生吃饭,晚上“陪”研究生吃饭。学生们还制定了“吃饭日程表”,就张贴在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
在韩家淮的带领下,6成以上团队成员主动承担起班主任工作。
近九年来,成员们每年承担本科生课程逾450课时,研究生课程超240课时,培养硕士研究生361名、博士研究生222名,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354项,大创立项数排名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的立项数在全校稳居前三名,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竞赛屡获殊荣,共计获得全国互联网+大赛2金3银的优异成绩。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载体,其中国家级精品课数量已达7门,并建成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
“比诺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承。百年后,诺奖得主或许会被遗忘,但如果书院发展好,百年后,书院的教育事业仍会继续。”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2015年,韩家淮与诺贝尔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合作主导,率领团队成立了厦门大学第一个书院——博伊特勒书院。专门聘请一批“诺奖得主”“院士”等顶尖专家为学生授课,让学生不出国门即可享受世界一流名师授课,学生中2/3还可以前往世界著名高校进行科研训练。
在团队的努力下,生科学子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需求在哪,我们在哪”
在韩家淮的心里,一直都惦记着要打造一个科学家们“最用得起的科研平台”。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团队的推动下,2012年,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成立。
相比国内其他高校动辄3-5元/笼/天的小鼠饲养费用,厦大实验动物中心只要1.5元/笼/天。科研人员们通常会申请科学基金最基本的资助项目类别——面上基金用以支持科学研究。为了支撑小鼠的饲养费用,别人要用4-5个面上基金,但在厦大,只需要两个面上基金的支撑。
为实现学部内各学院仪器的整合和统一管理,2017年,韩家淮又带领团队筹划建立了厦门大学生物医学仪器共享平台,成功打破了学院之间的壁垒。仪器共享平台以“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为宗旨,致力于打造“最好、最全、最用得起”的科研平台。
除此之外,团队不仅在科研上服务于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还积极推动成果转化。
2012年以来,团队已成功实现技术转让5项,转让经费超亿元(含里程碑付款)。相关技术在促进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抗肿瘤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成功合作开发的“First-in-class”的靶向创新药物将为肝脏损伤和移植的患者带来福音;合作开发的抗肿瘤候选新药南强菌素,有望开发成为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
团队还依托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五届科普活动日,接待近30000名访客,为市民讲解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更重要的是,以团队的成果为主要依托,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通过学科一流建设的整体带动,生物与生物化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7年9月,生物学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学科获得A-的好成绩,在161所参评高校中位列前5%~10%。厦大生物科学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是一个永不止步的团队。
他们把爱国家、爱事业、爱学生的无私大爱春风化雨般浸入教书育人;他们把讲使命、勇担当、乐奉献的崇高大道变为脚踏实地的科学探索。
正是在这样一支金师团队的“头雁”效应下,激励、影响、鼓舞着越来越多教师用“心”书写属于厦大生科人的“黄大年”故事。
往期精选
快给我厦团队点个 赞 和 在看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