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浙里我家】家在塘栖

大学 作者: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2021-11-15 20:17:55

编者按

追忆百年岁月,写读百家故事。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联合思政育人品牌“行走的新闻”开设青年写读「建党百年•浙里我家」专栏,用00后青年视角,体察生活百味,书写身边故事,用青春之声,把祖国发展读给你听。

家在塘栖

声 | 制作 | 谢涛
文 | 沈雨清  网新193班
我出生于塘栖,杭州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是我爸爸妈妈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儿时成长的地方。
塘栖奶奶家的后面仍有一口井。这口井在我儿时就有了,并且一直被使用到现在,奶奶说,这口井已经很老很老了。我依稀听见了水桶和井壁碰撞发出的声音,时间在井边变得很慢很慢。
20世纪60年代末,我的父亲出生于塘栖。
高中毕业之后,他应聘到一个1985年建厂的老牌国营企业,在精工车间中做钳工,工作一段时间后,企业送他到绍兴轧钢厂培训。几百度高温的铁条在头顶上方的机器中飞过,闷热的车间里,汗水浸湿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培训不仅仅是艰苦的,更是一次磨练。
三个月的辛苦培训结束后,由于表现优异,父亲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父亲被领导安排到了企业的各部门轮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仅学到了更多的技能,也对一个企业的运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1989年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有了新的进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机缘巧合下,外国企业来收购工厂的出口业务,父亲的英语水平不错,1990年便组建了浙江省冶金行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当时工厂所生产的钢丝绳是国家所限制的出口产品,父亲便开始往返于北京和杭州,去北京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审批出口商品的许可证,一年中跑了数十趟北京才办下来。
企业运作初期,所有的出口渠道都被外方所垄断,产品价格被恶意压低,父亲在很多进出口公司中寻找出口的办法。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困难,苍天不负有心人,父亲不仅找到了出口的渠道,使得企业的销售额极速上升,钢丝绳的生产从原来占的企业产量的5%涨到了40%。
由于能力突出,父亲赢得了一个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学习2年的机会,而后也从一个外贸部的经理提拔成了整个销售部的副总经理。
后来国营企业转制,父亲便跑到上海去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2000年,我出生后,家庭的条件也越来越好。
1972年,我的妈妈也在塘栖出生了。她5岁那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得全国上下都掀起了教育的狂潮,我妈妈也成为了小镇里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之一。20世纪80年代,外婆进入了钢厂工作,外公在超耐厂也有了稳定的工作。改革开放后,外公家的经济状况也好了很多,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也让独生的女儿有了更好的生活。
从大学毕业后,妈妈成为了一名财务,在一次海外出差的经历中,她发现她们那个年代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共性难题——口语不行,“考场上的学霸”一到了国外就变成了“哑巴”。从小的教育经历让妈妈对“科教兴国”有着深刻的认知。本来就有创业打算的妈妈回国后,经过与爸爸的商定决定开办一家英语口语辅导机构。
创业,注定是一条筚路蓝缕的征程。在大众眼中,很多身披铠甲的创业者都是无所不能、刀枪不入的强者,但表面的云淡风轻背后,苦涩和心酸只有创业者自己能懂。没有相关经验的妈妈一开始步履维艰,为了加强自己的说服力和沟通能力,她不惜花大价钱学习教学技能和方法。很快她就从一个新人老师,变成了一个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的老师,不仅能记住机构里200多个孩子的名字,还清楚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英语水平、性格特点、优势和劣势等。
创业之路荆棘满满,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困难的过程,但是妈妈作为一名90年代的女性创业者,诠释了一代人的拼搏奋斗精神,演绎了当代女性的独立自强。同时她也用匠心传承了教育精神,让知识惠及更多的下一代。
2000年的我出生在塘栖,享受着长辈所创造的美好生活。在这个经济腾飞,技术发展的年代,我们碰到了最好的时候。有书读,吃饱饭,有衣穿的我们从小在全家的呵护与照顾下成长。
在塘栖读完幼儿园后,爸爸在杭州市区买了房子,举家搬进了大房子。我有了更好的读书机会。如今的城市,甚至乡村,也很少再见到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宽阔的柏油马路。我谨记长辈的言传生煎。
我小时候的那个京杭大运河,还不是世界文化遗产,那条河是一代代人的生活内容之一,它见证着这里很多家庭的兴衰变革,见证了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前奶奶便是塘栖的大运条河边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生活印记。以前爷爷奶奶住得离广济桥很近。
今天我又走在桥上,走在河岸两边的“美人靠”边上,依然能感受到这份历史沉淀的美。我小时候也会在上桥和下桥时认认真真数台阶,今天我不数台阶,我要数的是桥上桥下像流水一样美好的未来。



“行走的新闻”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坚持十数年的文化育人、课程思政品牌,是专业课讲出思政味的成功探索,是行与学相结合丰富育人形态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行走的新闻”每年聚焦重大主题,始终坚持“行、访、叙、写”融合,以青年学生视角深耕“家”的故事,已经出版《我家四十年》《国是千万家》《我的小康之家》等成果。本篇选读文章来自“行走的新闻”新作《浙里是我家——“百年百家”观察笔记》。


推荐阅读

1.重温经典 || 浙大宁理话心剧社《雷雨》公演
2.忆|校园:浙大宁理历史上的今天(11月14日)
3.最美记忆|孙桂铨:一脉相承,续写学校的党建故事
4.忆|校园:浙大宁理历史上的今天(11月13日)
5.热议:不负青春韶华 不负伟大梦想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来源丨网新193班 沈雨清

▶音频来源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广播站 谢涛

▶今日编辑丨李青青

▶一审丨李青青

▶二审丨卢帆

终审韩晶晶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订阅号:nitnews

投稿邮箱:nitnews@nit.net.cn

或是直接留言官微后台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经录用,有小礼品可以领取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