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树上的读书人!《光明日报》报道我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林学青年
近日,《光明日报》在《青年说》版面刊发《“长”在树上的读书人——走进学在山林、扎根在山林的林学青年》一文,聚焦全国高校林学专业师生,展现他们学以致用、回馈祖国河山的多彩青春。
其中,在“出外业,是林学人的‘必修课’”一节,讲述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营教师团队林学青年的事迹。
“长”在树上的读书人
——走进学在山林、扎根在山林的
林学青年
“有的学生校园逛,有的学生在树上。”这句略带自我调侃意味的顺口溜,在林学专业学子中口口相传。
林学以树木为研究对象,故不只要读书,还要“读树”。远则深山,近则田园,林学人的课堂不只在教室,还“在乎山水之间”。在实践中读树、研树,构成了林学人别具一格的学习场景;在山林中扎根、奉献,则是他们学以致用、回馈祖国河山的方式。本期青年说走近这群“长”在树上的年轻人,呈现他们“嫁接”在枝头的别样青春。
出外业,是林学人的“必修课”
9月,长白山,郁郁幽深的原始森林里传来“咯嗞咯嗞”的声响,几个穿戴严实、身背书包的年轻人踩着落叶,在狭窄的林隙间穿行。突然,队伍中间的年轻人发现了什么,他神色紧张地凑近身后稍年长的女性,颤声耳语:“老师,有蛇!”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条细长小蛇正缠挂在前头的树杈上,色如树皮,十分隐蔽。
比起腿已微微打颤的年轻人,女教师倒十分镇定,她一边小声安慰:“别慌,我们正常走我们的,小蛇只是在晒太阳呢。”一边跟走在前头的人若无其事地搭话:“看着点脚下,别绊着了!”说话间,蛇已渐渐远离视线,一场小危机还未发生便已化解,其他人竟浑然不觉。
上述场景,不是电影情节,也不是丛林探险,而是80后副教授高露双带学生进行实践时的一则“小插曲”。她来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营教师团队,她们开展实践的大样地位于我国东北的天然针阔混交林,面积数百公顷,含树木100多万株,是真正的“野外”。
业内,一般把林学人的功课分为两块,外业和内业。“出外业”,即野外科研实践,是所有老师、学生的“必修课”。一年中,高露双所在团队的老师们出外业的时间都在百天以上,多名研究生在200天以上。
每年4月,树木即将进入生长期,高露双和学生便打包好可抵数月的棉衣、冲锋衣,前往东北进山了。采样,观测,就近实验,再次补样……这一过程,要断断续续持续到10月生长季末,他们大半年就泡在了山里。
外行人或许想得到野外实践是个苦活,却不知这还是个“重体力活”,单单取样就难倒了高露双的许多学生。为了观测年轮,他们要把5毫米直径的生长锥钻进树干里再取出,遇到像拧筋槭这类质地坚硬的树,只凭一个人的力气根本无法完成取样。高露双笑着形容取出锥体的过程是“拔河”——一个人在前面拔,身上套个绳,后面两三个人跟着拽。有的学生感慨说,“每取一次样就像搬100斤大米似的”。
外业需要力气,内业需要细致。有些样本的年轮间隙密到只有零点零几毫米,还夹杂伪轮、缺轮,在高倍显微镜下都很难辨别,耗在实验室里一天,也只够测两个样芯。但是科研没有捷径,高露双一直教导自己的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如同林木般扎实稳健、慢慢生长。
“和树打交道久了,方知树木树人。”高露双感慨。学生时代,自己的导师、森林经理学专家赵秀海也同自己现在这般带着大家出外业。导师的微信名叫“老枫树”,他如枫树一般昂扬、坚实的科研态度深深影响了高露双。而今,高露双在学生们的口中成了热情乐观的“大红松”,林人的浪漫和情怀以树为名,代代生长。
每逢毕业时,学生们最爱回忆的不是学习过程多艰苦,而是在山林之间与老师一起经历的“小确幸”:她们在针叶高高刺向云端的红松林下作业,偶然发现了松鼠埋藏的“松果宝藏”;刚入学时娇滴滴的女生进了几次山后,变得敢冲在男生前面踏着枯木过河……这些自小只有城市生活体验的90后、00后在山野间见识了壮美自然,学会了劳作担当。
高露双在钻树取样
(摘自《光明日报》,全文报道内容请打开链接查看: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1/02/nw.D110000gmrb_20211102_1-12.htm)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是唯一进入"双一流"建设前5%的涉林学科
2018年1月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营教师团队
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为林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
为我国林业教育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
做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现有骨干成员15人
专业领域覆盖森林经营的全过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秉承“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理念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传承林学精神、培育林学情怀
实现全程、全面、全方位育人
坚持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
研究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带头人赵秀海教授
30年如一日坚持带领学生
在东北林区开展实验研究
获“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骨干成员张春雨教授
入选“国家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迄今为止
团队已培养硕、博研究生180余人
数十人次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全国林业硕士优秀学位论文、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诸多优秀林业人才
团结奉献 开拓创新
这是森林经营团队
长期形成的科研精神
《光明日报》报道中提到的高露双老师
是团队的一名青年教师
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
森林结构和生长模型模拟方向研究
在她看来 林学是理论与实践
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
比如他们团队做“树轮研究”
需要用生长锥钻取树木的茎干
来了解树木生长过程
一般都是在生长季前
或者生长季末进行采样
生长季进行野外调查
在野外 蚊虫叮咬是家常
野猪毒蛇也能碰到
外业虽苦
但林业人的快乐是“先苦后甜”
看着一年积累的沉甸甸的数据
“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
有作为、奋发向上的团队
正在为林业生态建设贡献更多新生力量
注重拓宽青年学术骨干国际视野
野外样地“头脑风暴”
国外科研机构交流学习
想方设法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团队教师关爱每一名研究生
因材施教 根据个人特点潜移默化指导
对学生点滴进步给予表扬与鼓励
教书于课堂 育人于山林
在“守望”中“传承”
将“爱”林的种子播撒给更多的学生
把课堂从三尺讲台延伸到东北林区
“正是通过实践育人
让同学真正理解了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永不放弃
理解了潜心科研、砥砺创新
理解了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青年师生说
森林经营教师团队青年教师
高露双
新时代林业人应该是有担当,有理想,甘于奉献,敢于创新的一代!在毕业后,我的学生有的选择了扎根基层,在地方深耕森林经营领域,有的选择留在高校继续播撒“爱”林种子,还有的继续攻读博士,将更多成果写在祖国大地,研究成果助力地方经济!我也曾是一粒种子,在“老枫树”下遮风避雨,茁壮成长,今后我愿成为一棵大“红松”,为更多的“萌芽新绿”撑起一片天!
林学院森林经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
乔雪涛
团结奉献、开拓创新,是团队长期形成的的科研精神。团队森林样地调查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了,古人云:“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林业人更高的责任与使命,新时代林业人,定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林学院森林经理专业 硕士研究生
崔可达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紧跟世界科研动向,服务国家林业发展战略,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感谢团队长期积累的数据和科研条件,让我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方向“大展拳脚”。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团队“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更是不断激励我们永葆初心,开展理论研究,深入探索实践,接棒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
林学院森林经理专业 硕士研究生
周昊
感谢团队的每一位老师,为我们扬起远航的旗帜,去探索林学的理论与真知!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更加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通过丰富的实践,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建设林业,树立林业人的职责与信念。扎根山林,不畏艰难,我们都是一粒“种子”,带着希望与梦想,去追寻自己“植绿报国”的理想。
同时,该版面还刊发了我校青年教师杜庆章撰写的题为《山林即教室 自然即教师》的文章。
山林即教室 自然即教师
提起林业,大部分人的直接印象就是植树造林。其实不然,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涉及气象学、土壤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遗传学、3S地理信息技术、森林经理学、林业经济管理等多个门类。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各个林业大学每年向社会输送几万名林业人才,致力于将林业学子打造为精通天文地理、知晓生命万象的博物学家。
除了专业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林学学子更多的是走进生物学实验室、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第一现场”开展实验实践学习和锻炼。山中森林的宁静和林业人的淳朴,让林业学子对行业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现实中林业科学技术的前景和森林病虫害的威胁,让大家树立了责任和担当。于是,投身林业科学研究的理想种子萌于山林、始于情怀。
林业学子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别具特色。我读书时,宿舍内汇聚着林学不同二级学科的研究生,研一理论课程结束后,大家开始了天南海北的实验实践生涯。水土保持专业的研究生常年在内蒙古和宁夏盐池观测站蹲点;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的跑到新疆自然保护区调查野马、野驴;森林经理专业的去青海湖、长白山做国土遥感测量;而我作为一名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除了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泡在实验室做生物技术实验,其余时间都扎根于山东和青海等育种基地。林业实践类的培养特色让研究生迅速成长,既锻炼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又培养了青年科学家应具备的学术思维,有利于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提升。
开展林业研究,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林业实验基地不比繁华的都市,可能仅是一个只能自问自答的旷野山林。林业研究周期很长,林木良种选育一般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必须拥有担当和兴趣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留下来、钻进去,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林业人。
因为热爱,所以付出。从事林业科研十余年,我一直保持着每年350天的工作节奏。读研时坐货车往返上千公里运输实验苗、与林业工人一起扦插嫁接育苗等场景,今天仍然历历在目。我在和不同林业人的交往中也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不断深化着人们对于林业的认识。面对当前林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的现实挑战,我希望林业青年要坚持国际视野和科技合作,全力推进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入,强化产学研交叉合作,为林业现代化插上“翅膀”,使其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朝阳产业。另一方面,也希望林业青年坚持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破解林业一线的发展难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更多实践探索,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
塞罕坝精神、“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在我们的前方,有很多林业的人和事激励着我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业发展呼唤人才,更需要全力培养人才。
如今,涉林高校“新林科”人才培养方案正在不断完善,大家正努力构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能统筹生态文明系统治理全局的战略科学家,引导和定向培养扎根林业一线的林业实干家。这正是良好的发展机遇,望广大林业学子加一把劲,将来成为推动林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杜庆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投身科学研究 全力培养人才
理想种子萌于山林 始于情怀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
北林师生坚定初心 砥砺前行
推/荐/阅/读
-bjfu1952-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新媒体联盟
出品 | 北京林业大学新媒体中心
新闻素材 | 光明日报 记者 李丹阳 见习记者 李洁
来源 | 林学院 审稿 | 石彦君
校对 | 刘伊琳
责任编辑 | 张薇 高霞
审核 | 朱天磊
设为星标
每条推送都不会错过哦
为优秀的北林人
分享+点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