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新闻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理论文章

大学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2021-11-28 03:51:22


编者按


11月26日,《中国法治新闻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延老师、张常永老师理论文章《“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此篇文章刊发时间恰逢全党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学习、宣传、研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取得的阶段性理论成果。

文章指出,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某个方面的振兴,也不是各个方面振兴的简单叠加,而是乡村各领域协调互促的整体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因地制宜;要善于抓住重点,补足短板,补强弱项;要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好乡村振兴政治方向。只有通过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现将文章全文转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这条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同步推进。一方面,“三农”问题依然是当前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大短板,只有补齐“三农”短板,民族复兴的进程才能得到更好的推进;另一方面,无论民族复兴进程推进到什么程度,乡村始终还会存在,大量农民依然会驻扎乡村,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依然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繁荣的农村和拥有美好生活的农民。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某个方面的振兴,也不是各个方面振兴的简单叠加,而是乡村各领域协调互促的整体的全面振兴。2020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过去谈“三农”问题,多是作为农业发展问题单独来说,简单地认为这是归农业部门的事,没有将农业发展问题与乡村整体发展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一篇大文章”。乡村中的各领域各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整体上系统上实现全面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障;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本,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保障和智力支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擎,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条件;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核,为乡村振兴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力量核心。应该看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的全面振兴,各个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乡村振兴的整体。
乡村振兴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因地制宜。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会面临复杂交织的环境因素和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从全局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遵循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各地的特殊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挖掘各地的乡村特色,不能推行全盘同化,一刀切的政策。在各个环节和步骤中,始终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因地制宜之间的关系。2018年3月8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一方面,乡村振兴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经验的借鉴,因此在实施前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做到精准施策,有序推进,才能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危险和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地方的乡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必须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注重地域特色,把握差异特点,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千篇一律不仅不会使乡村得到振兴,甚至会使当地错失发展机遇,只有立足自身特色的振兴,才是持久的、有活力的振兴。
乡村振兴要善于抓住重点,补足短板,补强弱项。当前,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振兴,短板是农村基础设施,弱项是农村民生问题。这三者之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物质前提,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环境问题,发展乡村文化卫生事业的根本物质保障。一直以来,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但依然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极为重要原因。2019年3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对症下药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就是要发现短板,正视短板,从短板着手,从问题的关键点出发。当前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就是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乡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得不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就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只有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才能够更好地突破产业振兴这个重点,解决民生问题这个弱项。
乡村振兴要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广大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者,又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农民自己的主体意愿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推进。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证明,无论国家推动的关于农村发展的战略或政策对农民多么有利,只要不能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农民内在的积极性,都难以取得成功。只有尊重农民意愿,才可把农民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乡村才会振兴。反之,乡村振兴则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农民”的中心思想扎实推动乡村振兴,要使农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农民自己的利益,要让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得真正的实惠。不能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损害农民的利益,也不能只把乡村振兴作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切切实实地把乡村振兴的成果分享给农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才能提升农民振兴农村和建设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村振兴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好乡村振兴政治方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和政府承担着乡村振兴“火车头”的角色。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党对农村的领导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首先,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乡村振兴工作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此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成效。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应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内部可能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育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党员干部,形成领导力、凝聚力和执行力,把好当地乡村振兴政治方向,带领各族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之中。

 

作者 李延为桂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张常永为桂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本文为广西区党委宣传部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李梦芹

       陈可欣

素材来源 | 学校官网

张彦华

延伸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