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汶川逆行者,如今成为北大杰出青年医师

大学 作者:北京大学 2021-12-08 20:48:10

勇闯“生命禁区”

他和团队在寰枢椎领域攻坚克难

将寰枢椎脱位手术死亡率

从30%降至1%

危难关头,他挺身而出

义无反顾奔赴汶川抗震现场

技术瓶颈,他矢志创新

荣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他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圣林医生

首届“北京大学杰出医师奖”获得
他最大的心愿

“愿门诊空无一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王圣林医生
了解他高超医术与医者仁心


爱与责任,在骨科“级联放大”

对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医生王圣林来说,爱是他踏入医学之门的契机,责任是他十数年如一日的力量之源。

二十出头时的王圣林,站在抉择的分岔路口。经过了几年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他面临选择专业方向的重要关头。一想到自己未来能够身披白衣,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自豪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可是,临床医学内、外、妇、儿四大专业,每个方向又能继续分出数十个亚专业。走上一条路,便要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他要何去何从呢?

最终,父亲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促使他做出了选择。他迫切想要学一门能够为父亲减少病痛的学科——骨科,这成为了他实现愿望的最优解。在北大医学这个殿堂级别的平台上,倘若能够学有所成,亲自为父亲诊治疾病,该是一件多么美满的事情!

骨科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206块骨构成人类运动的魔法,也像万花筒一般幻化出千奇百怪的疾病。比《外科学》厚上几倍的骨科教材,更加精细具体的模型和讲解,还有临床实习中形形色色的病例……

医学生王圣林深深地感受到,疾病远不止教科书上白纸黑字的寥寥目录。他在老师们的引领下,打着探照灯在未知的山洞踽踽前进,躬行探索。

不仅如此,在与病人的接触中,他心中的另一扇门悄然开启了。从前,怀着对父亲疾病的担忧,他渴望知识,钻研技术,怀着对家庭的小爱,祈愿用一己之力缓解父亲的痛苦。可当目睹了骨科门诊络绎不绝的场景,了解到这世界上还有比腰椎间盘突出难上千倍万倍的疾病。身为未来医生的责任感驱动他,爱的涓涓细流自心底汩汩而出。

医学上有个名词叫做“级联放大”——从单个信号分子,级联扩大为全身的生化反应。对于王医生来说,播种在二十岁的、对小家的爱与责任,在数年的磨练中成长为对患者的大爱和责任。何尝不是一种爱的级联放大?

灾难面前唯一的牵念

2008年,地动山摇的四川汶川。当时32岁的王圣林医生,作为第一批国家医疗队队员,在地震当晚紧急集结,奔赴震区展开营救。

那是一个令人久久无法忘怀的下午。刚刚结束一台手术的王医生,收到了紧急集结的通知。电视机里触目惊心的画面,前所未有的地震等级,还有不计其数的受难同胞,都牵动着王圣林的心。

入选首批奔赴地震灾区的医疗队,临危受命的他深感责任在肩。当晚誓师,凌晨动身。

将行之际,他的心里闪过一丝犹豫:“作为救灾的医务排头兵,前路如何,没有人能够预料。”他思索片刻,决定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最近工作忙,先不回家里去了。一切安排妥帖后,王圣林坚定地踏上了奔赴四川的飞机。

2008年5月16日 人民日报刊发王圣林医生的救灾手记

到达现场后,尽管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他还是被映入眼帘的场景震惊。一块姑且称之为“广场”的平地,躺满了需要救治的患者。白衣上沾了血污的当地医生护士,已经连续奋战了四十多个小时。每个人眼睛都是红的,嗓子都是哑的,嘴唇都是干裂的。

幸存的人看到携带医疗器材设备的他们,眼里霎时充满了光芒,沙哑着嗓子呼喊着:“大夫大夫,这里有病人,你快救救他!”

呼救声像是冲锋的信号,将他从震撼中解救出来,一秒切换到救死扶伤模式。什么余震不断,什么前路未卜,他眼里只有面前的病人,心中的责任感盖过了对未知的一切忐忑和恐惧。

年轻的骨科医生一腔热情披挂上阵,迅速投身救灾工作。骨科圣手王圣林医生,在汶川地震震区开展手术30余台,用高超的技术挽救了许多生命。

两三天后,电视台开始播出救灾画面。直到这个时候,王圣林医生的父母才和全国的电视观众一起,得知了儿子去往地震灾区的消息。

饯行的时候看到许多家属哭着来送,我没告诉我爸妈。怕他们一哭,我就走不了了。


用时间的碎片打磨科研的璞玉

王圣林医生的亚专业是寰枢椎。寰枢椎,是全身最靠近头颅的两块颈椎,毗邻着心跳、呼吸中枢的命门,被称为“生命禁区”。

从事寰枢椎疾病诊治研究16年间,经过几代人经验积累的寰枢椎团队终于将寰枢椎脱位手术死亡率从30%降至1%,获多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寰枢椎专业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前来就诊的患者家属往往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几经辗转才来到王医生面前。看着坐在轮椅上孱弱的患者,和他们身后脆弱无助的家庭,王圣林医生只有一个念头,我需要救他们。

如果问我这么多年坚持的动力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解决临床的问题。

当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出现在面前,他们对生的渴望,对医生的信任,就是一直推动王圣林创新,挑战高难的力量。作为寰枢椎学科带头人,王圣林医生已完成寰枢椎复杂、疑难手术1000多例,专业技术水平在国内领跑,获全国同行的认可和尊重。

依托临床,他开拓创新颅椎微创技术和工具,已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多项。除此之外,王圣林医生以一作或责任作者发表文章27篇,20篇SCI 论文中,有10篇为Q1区。

他的专业技术在国际也颇有盛名,多次获邀在欧美、亚太等的颈椎会议做嘉宾演讲和主题发言。“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北医三院手术策略”被国内外广泛引用、已成为本专业技术规范。

“我现在的状态是挤时间,多做一些事情。”身负重担的王圣林医生,无法延长一天一夜24小时的长度,只能将碎片的时间尽可能利用起来,将生活节奏变得异常紧凑。

手术间隙,待在休息室读一些文献;为了避开晚高峰推迟下班,可以在办公室做几页PPT;出差途中,他也会打开一本书翻阅……外科医生的技术是立身之本,手术是不可能偏废的,科研创新又需要锲而不舍、日复一日的积累探索。他就是这样,十几年前初入医学之门的“小白”,如今已成长为技术高超的专家,和老师、团队在寰枢椎领域探索出了一条光辉之路。


将白大褂披在心上

在北医三院骨科门诊,常常可以看到王医生为病人讲解病情。温柔耐心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既解释清楚了病情,也安抚了病人的情绪,拉近了他与病人和家属的距离。许多病人连连道谢,信心满满地从王医生的诊室走出。

临床工作中,“将心比心”是医生和患者和睦交流的秘诀。穿上白大衣的王圣林,在医生的身份之下,始终存了一颗为病人着想的仁心。

为公众科普自测颈椎健康的方法

寰枢椎疾病的患者中,有许多属于先天畸形的情况,因为家境贫寒没钱看病,错过了最佳的纠正时期。等病情发展到了威胁生命的地步,几乎“走投无路”时,才来到他的门诊。王圣林总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希望能够用更少的钱解决他们的问题,避免让本就脆弱的家庭经济雪上加霜。

黄昏已至,夕阳也站完了最后一班岗。缀满了星星的夜幕洒满了王医生的窗外,他也终于看完了最后一位病人,梳理病历,准备下班。望着空空荡荡的候诊区,王圣林医生时常感慨。

我最希望看到门诊空无一人的时候,这意味着病人变少了。如果没有人患这种病了,世界上得少多少痛苦啊。

作为医者,王圣林其实更希望人们免于患病,平日就保持健康状态。前不久,#北医三院医生教你保护颈椎#词条冲上热搜,这正是他在健康讲坛中为公众讲解自测颈椎健康、解缓解颈部疲劳健康知识。

↓点击视频↓
跟王医生一起学习颈椎保护知识

下班了,他的工作却远没有结束。毕竟,王医生希望近期能够在疾病的病因上有一些新的研究,希望在现在治疗手段上更加微创化、精细化,再降低一些治疗的风险。“这样是不是就能让大家治疗的时候不那么担心?”


人物简介

王圣林,博士,现为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医师、副教授。2020年起,担任颅椎组组长。

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重点为颅椎区疾患、寰枢椎外伤、寰枢椎脱位及脊柱退变性疾病的诊疗科研工作。

  • 北京大学“杰出青年医师” 2021

  • 北医三院“优秀青年医师”2011

  • 入选北医三院“青年科学家”计划

  • 2016年“首都百佳青年医师”

  • 2017 年“首都百佳青年医师”

  •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康复专委会“枕颈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颈椎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功能重建学组”委员。

  • CSRS北美区分会:通讯会员

  • CSRS亚太区分会:正式会员及Committee(委员)

  • AO Spine 讲师



白衣天使守护病患

我们守护白衣天使


今年10月,在北大医学办学109周年之际,由白衣天使守护基金支持的首届“北京大学青年医师奖”评选并颁奖,共有6人荣获杰出青年医师奖、18人荣获优秀青年医师奖、12人荣获提名奖。王圣林医生荣获首届北大杰出青年医师奖。

点击图片,了解北大青年医师奖


北京大学白衣天使守护基金由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于全国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关口,秉持“守护最后的守护者”的初心,全力支持北大附属医疗体系医护人员防疫救灾,持续鼓励广大医护人员恪尽职守、见义勇为,实现“白衣天使守护病患,我们守护白衣天使”的朴素心愿。

该基金由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理事所在企业或理事个人捐赠,近30位校友积极响应和慷慨支持。

作为全国范围内较早的专门用于鼓励驰援抗疫一线、勇敢逆行的医护人员的基金,同时也是高校基金会对抗疫医务人员的有力支持,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医学部宣传部

视频:北大团委

文字:王静宇、周君柔

图片:吕宸、北大团委

封面:徐浩伦

编辑:张矣可

排版:刘涵烨

责编:王嗖嗖


北大“学术锦鲤”为你加油



宫保鸡丁“走进”北大实验室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北大的老朋友!


这是北大学生的宿舍?还缺室友不?
红楼前,李大钊之孙与北大学子再诵《青春》
“中国让我没想到!”
侯仁之:城与守城人






百年初心



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