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太理 · 校史钩沉:归根故地,兼程前进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以结束流离办学生涯,重归三晋故地开启蓬勃发展新征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教育事业中发奋图强、力求进步。让我们一起回忆往昔岁月,感受前辈们的昂扬斗志。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本期内容
(一)迎接新生,迁返回晋
1949年至1953年,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之时,学校获得了新生。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和学校发展中。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当时,漂泊在北平的国立山西大学工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师生,纵情欢呼,欢庆这渴望已久的时刻。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庄严雄伟的入城式,全校在平师生列队到前门大街,欢迎解放军入城。同时派出学生100余人,到城外解放军驻地西苑慰问、联欢。
2月22日,北平市军管会派文管会代表张宗麟和联络员文安、苏哲等到校举行接管仪式,宣布正式接管。工学院在住地东单总部胡同复课,历经沧桑的山西大学工学院从此步入了历史新纪元。
在北平的师生列队欢迎解放军入城
1949年太原解放后
军管会接管国立山西大学时的接管文件
返迁回晋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26日,北平军管会指示学校迁回太原。在北平解放初期,国立山西大学四年级学生120人提前毕业参加革命工作,还有部分同学积极要求奔赴革命斗争第一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贡献,其余在平师生积极筹备回迁太原。5月4日,留平的国立山西大学工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大部分师生,乘火车绕道天津、德州、石家庄先后返回太原。
1949年9月13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正式任命著名社会学家邓初民为国立山西大学校长。任命山西教育界知名人士、省人民政府教育厅长赵宗复为副校长。本年秋,工学院共录取新生121人。
邓初民 赵宗复
(二)适应时代,初步调整
国立山西大学被接管后,在行政上由华北人民政府直接领导,1950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这次会上,本着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精神,讨论了对旧有学校的改革,确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方针、任务,制定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等规定。学校按照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指示,对全校院、系进行了有重点的调整与扩充,同时开始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工学院由原机电、土木两系扩充为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和冶金工程5个系,任命郑文华为工学院院长。1951年6月,根据中央教育部指示,山西大学直接受山西省人民政府具体领导。
郑文华
铭贤并入
1950年冬,私立铭贤学院(系一所教会学校,接受外资津贴)由四川金堂县迁回山西太谷。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全国人民反美爱国运动高潮中,根据政务院和教育部指示,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1月将该院正式接管,并决定将该院的机械系和纺织系并入山西大学工学院,8月,工学院派李亚晋教授前往太谷,将该院机械系和纺织系的师生接来工学院。教师中有吴克明、贾炎生、朱景梓、张志僖、边铁成、武寿铭等教授。之后,铭贤学院机械系和原山西大学工学院机电系的机械组合并成立了山西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组另成立了电机系。
铭贤学院旧址
1951年铭贤学院纺织系
归并山西大学工学院的相关文件
(三)响应号召,经受锻炼
新中国诞生后,我校师生通过政治学习、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参加土改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激发了爱国热情,提高了思想觉悟。
校长邓初民编写的部分马列主义新教材
参军报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工学院学生走上太原街头,奔赴郊区农村,以各种文艺形式,向城乡居民进行抗美援朝的宣传。同时,全校师生积极捐款,还有部分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同年12月,学校成立了“军事干部保送委员会”,许多同学纷纷报名要求参军和参加军干校,徐世令、刘彤等20名同学被保送去军干校,赵宗复副校长、武汝扬秘书长、严开元教务长代表学校热烈欢送并合影。
1950年
赵宗复(前排左二)同即将参军的学生合影
参加土改
根据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决议,从1950年冬开始,在广大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省委统一领导下,山西大学教师李执芬、刘子威、曲汝瑞以及学生张瑰琦等同志参加了南下土改工作团,于1951年11月到1952年5月在江西省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些师生通过参加土改,经受了实际斗争锻炼,提高了政治觉悟。
(四)学习先进,探索教改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从1952年学年度开始,工学院在原有教学水平上,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
1. 建立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指导组(简称教研组)。成立于1951年的绘图教研组是工学院第一个教研组,由李梅副教授任主任。1952年起,各公共课、基础课以及各系的专业课程都陆续建立教研组或教学小组。
2. 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通过汲取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先进院校的经验,学校各系都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了教学计划。许多课程陆续制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
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开设了实验课。化工系开始筹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等实验室。机械系的一些课程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教学、生产、毕业实习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并大胆探索新方案。如机械系程高楣副教授、徐璞讲师带领50级学生到上海有关工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同时,学院从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出发,鼓励教师下厂、下矿。1952年初,学院应太原机器厂和太原钢铁厂的要求,派教师到工厂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还利用寒假在太原钢铁厂举办技工冬训班。
工学院机械实习工厂生产发展图
4. 努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系先后成立了俄文教材翻译小组。物理学、投影几何、工程图学、电工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程率先采用苏联的译本。同时教师们努力自编适合中国情况的教材,董季兰教授的《交流电路》、田种德教授的《钢筋混凝土》等已用于教学实际。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强调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师既要管“教”也要管“学”。建立了课外辅导制度,任课教师到学生中去及时解答问题,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课堂教学开始探索启发式,重视模型、挂图以及幻灯片的运用。
苏联教材《投影几何学》
5. 重视教师的进修、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院坚持不断派教师外出进修。仅1952年第一学期就派出机械系李振中、张荣瑞、侯增寿、李达等4位助教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进修铸造工程、锻造工程、焊接与焊接结构工学、机械制造工程等。派土木系张福臻讲师进修厂房保暖,还有电机系助教秦振纪继续在清华大学进修电工仪表及电磁测量。这些教师返校后在工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 探索考试制度改革。试行新的考试制度和记分制度。1952年-195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工学院实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以口试为主的考试方法和4级5分制的记分方法,并开始实行集体阅卷制度。
从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山西大学工学院在恢复整顿中得到很大发展,在校学生迅速增加,学系、师资、教学设备均有较大发展,为太原工学院独立建院打下了良好基础。
山西大学工学院运动队合影
机械系五二届毕业合影
结束语
几经辗转 我们来到了现在
校园里灯火通明 书声满溢
小径上隐约捧书的身影
窗檐内模糊亮着的灯光
祝愿大家的努力终有回报
让我们共同期待太理的闪耀!
//诚挚感谢//
太原理工大学档案馆
提供的相关资料
现面向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有关太原理工大学各时期的照片和实物等相关资料,学校将向捐赠者颁发证书,捐赠物品永久保存在太原理工大学校史馆。详情请见“推荐阅读”第一条链接。
联系人:姜志才
邮箱:jiangzhicai@tyut.edu.cn
联系电话:13903518385
诚挚感谢太原理工大学校史大纲编写组的辛勤付出,校史内容如有失实之处,敬请指正。
联系人:孟秀梅
邮箱:1060250902@qq.com
联系电话:13753161030
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