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访谈 | 上外学者丁俊:关注伊斯兰文明发展动态,全面讲好“中国之治”故事

大学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28 18:51:38

编者按: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所著《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一书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该书关注伊斯兰世界的整体发展态势,为全面看待伊斯兰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潜心做学问,才能有立得住的作品

200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到2013年以“良好”等级结项再到2016年在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是丁俊用十年时间钻研打磨的成果,2018年该书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在他看来,文章千古事,绝非即兴之作,“学术研究不能追求过多的产量,做研究需要有真正的积淀与积累,长期的钻研和打磨过程,甘坐冷板凳,潜心做学问,不急不躁,才能出精品。

丁俊教授出席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大会
我自己的体会是想要出一本有影响的书或者是论文,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一个长期潜心钻研和积淀的过程。丁俊坦言。一本《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背后是十年的积淀和打磨,透过对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深入考察,丁俊看到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和平中正、宽容和谐的文化传统。在潜心钻研的背后,所体现的是一位中国学者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份执着。

丁俊教授在多哈参加第十三届多哈国际文明对话会议
《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一书,洋洋三十万言,不仅阐释了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一系列思想主张,梳理了该思潮的代表性人物、重要研究机构和学术活动,而且评析了这一思潮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伊斯兰世界政治改革、社会变革、宗教维新以及文化创新与文明重构的现实意义与影响。该书不仅关注当代伊斯兰世界自身发展问题,而且将其与当代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相联系,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出发,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中正和谐之道进行比照分析,着眼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探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问题。

“中间主义”思潮背后的文明互鉴

论著研究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态势,旨在全面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动态,推动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及当前伊斯兰世界,人们常因其局部动荡和媒体渲染而产生对伊斯兰世界的整体性误读,认为中东地区是冲突、动荡、恐怖、极端的代名词。但事实上,日渐兴起的“中间主义”思潮恰恰表现出伊斯兰世界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方面的积极尝试。丁俊认为,人们对伊斯兰世界的误读背后暗含西方“文明冲突论”的陷阱,体现出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的盛行。

中东研究所代表团(丁俊左二)在剑桥大学参加海湾研究学术年会
丁俊认为,“伊斯兰世界在当代国际文明体系中是一支重要的文明力量,也是文明冲突论涉及的重要一方,我国作为坚持和平发展并快速崛起的大国,全方位关注世界文明发展动态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对伊斯兰文明发展态势的全面把握,有助于践行新时代我国确立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明交往观。

丁俊教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与沙特知识研究与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
丁俊尤其强调伊斯兰文化的中正之道与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在思想上具有共通之处。东方文化中所蕴含的自我约束、集体主义观念等思想在当下的疫情防控等问题的处理上也显示其显著优势,中阿抗疫合作成效突出,为国际社会团结抗疫树立了典范。习近平主席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曾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回顾近代以来的学术发展,我国学界对阿拉伯文明、亚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东方文明的关注和研究依然欠缺,既有的研究还有很多盲点,其开拓领域还很广阔,未来国际交往中的文明对话,需要将东方文明和合共生的优良传统和相似相通的价值理念进行挖掘、汇通和融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任务艰巨而重大。

丁俊教授为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第九期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作专题讲座
提升对国情的认识和把握 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步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新形势对中国的国际交往与交流能力、文明的互通互鉴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参与全球治理,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交流、相逢相知相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了解世界文明?高校和学术界在这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丁俊看来,只有提升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丁俊教授在阿布扎比参加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阿联酋包容部联合主办的“中阿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主持专题研讨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关注中国经济腾飞产生的“中国经验”,还要讲好诸如中国民族宗教故事等治国理政各方面的经验。丁俊认为,“中国之治”是一个综合体,体现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多方面。他强调,“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中国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和学术界要结合专长,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有力回击海外敌对势力对我相关制度和政策举措的攻击抹黑,助力“民心相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东研究所代表团赴苏丹参加“‘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阿拉伯—非洲—中国合作前景”国际研讨会(丁俊左三)
近年来,中东研究所的学者坚持以学术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媒体主动发声,以对象国语言分享“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对外传递“中国声音”。丁俊曾在埃及外交研究领域权威刊物《外交家》上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分享中国治理经验和中国智慧,讲述中阿人文交流故事,助力构建中阿人文共同体和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中东研究所作为智库研究基地,着眼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舆论引导的功能定位,激励学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丁俊表示,中东研究所将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下发挥所长,突出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协同创新,不断将区域研究与领域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与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中东学研究体系不懈努力。

相关阅读

视频访谈 | 上外学者虞建华:中国人编外国文学辞典,是一种文化对话


视频 | ITC左振伟

采访 | 顾忆青 钱俊妮

撰稿 | 张燕姿 钱俊妮

编辑 | 梁文慧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延伸阅读
  • 146名中国公民自黎巴嫩安全撤离

    146名在黎巴嫩中国公民及5名外籍家属搭乘国航包机安全抵达北京。目前,有撤离意愿的中国公民均已安全撤离黎巴嫩。驻黎巴嫩使馆将继续坚守岗位开展工作。

  • 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

    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协定将于2024年2月9日(农历除夕)正式生效。届时,双方持普通护

  •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方未受邀参加核污染水分析对比检测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答记者问。问:日前日方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检测发布消息称,选择哪国实验室参与分析和对比检测是 IAEA行为,日方并未参与。日方采样和分析得到 IAEA认可。请问中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