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教泽流芳 他们是广东教学名师
育人之路 不忘初心
总有人心怀热情,坚定前行
传递知识的火种
点亮理想的光芒
2021年,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第十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科)评选中,我校丁云飞、王满四、纪德君等3位教授荣获“第十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科)”。
土木工程学院 丁云飞
丁云飞,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重点专业”负责人,主持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系列在线开放课程、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广东省教学团队建设;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的高校教材7部,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多门主干课程,其中主讲的“冷热源工程”课程被评为广州大学优质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第3)、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第2)、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1)等教学科研奖励。
三十余载如一日,坚守广大并前行
2022年是丁云飞教授走上教学道路的第三十二个年头。当谈及获得第十届广东省教学名师时,他谦虚地说道:“我们学校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也参加了评选,他们做得都很不错。”他强调在个人的获奖背后,更多的是学校与国家的支持。国家对本科教学的高度重视,也促使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事业。”
广大栉风沐雨,不断发展壮大。1990年,刚毕业的丁云飞来到了广州大学的前身之一——华南建设学院(西院),走出了他教育生涯的第一步。2000年广州大学合并组建,丁云飞跟随原学院转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设备工程系任教。他克服重重困难,与当时的尹业良教授筹建了新专业——制冷空调专业,也就是现在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本科毕业以来,丁云飞把三十多年的光阴都献给了广大。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行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谈到如今的广大,他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学校近几年发展得很快,在全国范围也是得到了非常多的认可,很多老高校都羡慕我们的办学条件,我们的师资力量是很强的,包括实验条件也很好,这些都推动我们学校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阶段。”
理论实践融合发展
“工程专业不能关上门来办学,一定要结合实际工程。”丁云飞教授说,没有受过风吹日晒的老师没有办法教好学生进行工程管理,因为只有走进一线才能更好地了解工程。“工程中的新技术,新规范,作为老师是要密切关注和追踪的,只有了解以后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传导给学生。”正是这样,丁云飞教授时常走进工程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并将专业领域前沿的技术与规范带进课堂。他也先后攻读了硕士及博士学位,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讲课教学中,他习惯用工程实例来解释理论知识,经常带着同学们前往一线交流,到工厂学习产品的加工以及装配,到现场了解机器的运行与操作,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形象化,强化教学效果。他主持制订的“融合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已在我校建环专业实施多年,强化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
脚踏实地体现创新
在课堂教学之外,丁云飞教授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社会转型速度加快的今天,固步自封是走不远的,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对于创新,他也有独到的见解:“设计出来的方案,不仅要创新,最主要的是实用,空中楼阁不行。”多年来,他秉持脚踏实地做创新的理念,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如CAR-ASHREA设计竞赛、MDV中央空调设计大赛等。近年来,建环专业同学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专业领域最有影响的CAR-ASHREA竞赛中,他参与指导的学生团队连续四年闯入决赛,1次获一等奖、3次获二等奖。
创新创业学院 王满四
王满四教授,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为广州大学生创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众创空间、广东省教学团队负责人。从事创业管理、公司金融与科技金融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服务,培育学生创业团队120余支,注册公司70余家;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4项、银奖11项。
不断追求,是本职与热爱
“我觉得老师是一份需要不断追求的职业。”被问及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名师奖的感受时,王满四教授答道。从教十八年,把课上好是他的初心,教书育人早已成为他的本分。
多年来的教书育人经历、人生历练,王满四教授对创新创业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将指导学生创业、教授创业课程的路不断延伸开来。是什么让他坚定了走上引领学生创业之路的决心?王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创新创业是时代的呼唤,我所在的大学城是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应该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此发芽。”在他的从教生涯中,他和教学团队自主研发我校的创业课程——为课程编写教材,创建新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平台+团队全程陪伴+跟踪指导服务"的互动研讨与深度参与式教学模式,满足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今天,他是三尺讲台上的一盏明灯,是学生创业路上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理想曾是成为一名教师的王教授,已然桃李满天下,如今的他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培育更多的栋梁之材。
言传身教,育人有方
无论刮风下雨,总能看见王教授忙碌的身影;即便夜色深深,总能望见他办公室里亮起的灯。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实干精神贯彻到底。他办公室里那盏在夜里亮起的灯,一次次在深夜里鼓舞着准备项目的学生。自2018年起,作为我校“互联网+”参赛团队的指导教师,王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已获金奖4项,银奖11项,去年的国赛金奖项目创始人刘楠鑫获评2021年度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今年的国赛银奖项目“以伴教育”负责人龚旺获评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
“育人不只是培育他获奖,还要进一步培育他们创新创业中的精神。”在赛前,漫长的准备时间、高难度的大赛要求和需要被兼顾的日常学习与工作,作为指导教师的王教授,因为工作忙碌和备赛压力头发也日渐花白。“在准备比赛的期间,同学和老师们都很累,更不必说在比赛时。”王教授坦言,比赛期间,学生团队经受的挫折并不少,感到沮丧。“即便如此,也要用铁打的精神和平常心态应对压力和挫折,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在王教授的耐心引导和鼓舞下,团队每个人都互相打气,拼尽全力,直至取得佳绩。
王教授的学生——开拓优质课后托管和智慧教育服务的王浩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发出感慨:“感谢我的老师王满四教授,让我在比赛收获的不仅仅是奖杯,还有一种伴随整个创业过程的精神。”
肩负责任,继续前行
近年来,王满四教授带领创新创业学院承担了建设创业管理省级教学团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研室等多个教学质量工程和改革项目。同时,创新创业学院也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发展,收获成果:2017年,广州大学三创营众创空间被科技部颁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我校团队在 “互联网+”省赛中从零起步到2021年实现金牌数全省第一;孵化的优秀学生创院团队不断增加,更有学生创业企业获千万级A轮融资……
2021年,在王教授和参赛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创造了在“互联网+”大赛中历史最佳成绩,被评为第七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单位。
谈及对未来的展望,王教授心怀责任与理想,希望能带领我校创新创业学院成为国家级双创学院,为培育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氛围。“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帮他、扶他、培育他,我相信十年、二十年后,广州大学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创业学子、创业大咖。”
人文学院 纪德君
纪德君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现任广东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与广州市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广府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民间说唱文学、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2000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优秀人才、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第一层次优秀人才、羊城学者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岭南英杰工程”优秀人才、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等。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纪德君教授从事本科教学已有24年,多年来致力于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先后承担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教学团队建设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曾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2021年又被评选为广东省教学名师。谈及曾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时,纪教授很谦和地说:“在校领导与教务处的大力指导下,我团结组织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一起就如何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进行探索。”纪德君表示,开展这一探索,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展中华经典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导向不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致力于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校“互联网+经典教育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文学经典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丰富其人文素养,塑造其健全人格,提升其人生境界。这一教学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我们还在继续探索如何有效地将文学经典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希望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纪德君说。
学有所长,术有专攻
在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同时,纪教授一直勤勉治学,在中国古代小说、民间说唱文学等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目前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等,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当问及其治学经验时,纪教授说:主流中错位发展,交叉中彰显特色。这算是我的一点心得。做学术研究不能脱离‘主流’,要把握学术研究的大势,省察其中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的定位。为什么要强调学科交叉呢?因为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诸多交集,学科交叉可以改善知识结构,改变审视问题的眼光,为学术探索带来新的发现。比如文学、社会学与传播学之间就有密切的交叉、互动关系。我学习社会学、传播学,就是为了在学科交叉中开拓研究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更好地从事文学研究。”
当谈到如何将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时,纪教授说:“大学老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要较好地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学者。”他认为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想方设法将研究成果尽量转化为教学成果。那么如何转化呢?纪德君教授说:“我觉得自己编讲义、出教材,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小说名著期间,就自己编写、出版了一本《中国古代小说经典导读》,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自己多年研究小说的心得融会到教材中去。在讲课时,我也时常会围绕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示范、引导、讨论、总结等方式,教学生领会做学问的一些思路与方法。”的确,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纪教授多年来正是这样身体力行,将科研有机融入教学中。
不忘初心,培育英才
教师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一个教师只有不忘初心,牢记这一光荣的使命,始终爱岗敬业,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与欢迎。“学生的崇拜是教师特有的幸福!”纪教授说,“学生的反应和评价,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称职或优秀的最重要标准。一个教师如果能得到学生的欣赏甚至是崇拜,那就充分证明他在教书育人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要受学生喜爱,不仅要有才学,有品位,还要关爱学生,也就是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在课堂上,在生活中,都能一以贯之。”
在谈及课程思政建设时,纪教授认为,大学是一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德才兼备,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对于如何做一位优秀的教师,纪教授的回答是,“我曾经说,要做一名好教师,需要‘以情动人,以德育人,以才服人’;如果再加上一句,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我认为只要努力这样做,就可以守住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初心’!”
坚守讲台,任寒来暑往
不改初心,品春华秋实
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
你们辛苦了!
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封面素材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官微及受访者
封面制作 | 陈俊宇
采采访访 | 李穗安 梁婕郗 王宏俊
文案编辑 | 李穗安 梁婕郗 王宏俊 陈俊宇
微信编辑 | 陈安祺 周嘉萱
图文校对 | 陈俊宇
责任编辑 | 张芳 张晓琳 李志川 叶婉娴
若需转载 欢迎联络
GZHU1927@163.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